02.28 《貧窮的本質》讀後感


《貧窮的本質》讀後感

這本書讓我們認真的瞭解窮人到底為什麼這麼窮?讀這本書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它能幫你看清窮人的思維方式。


可能你現在不是一個窮人,但這也很難保證你沒有窮人思維。不管你現在有沒有錢,有多少錢,只要你有窮人的幾個思維習慣,就難免還是一個窮人!


貧窮的本質是一個經濟問題,你對貧窮瞭解的越多,對經濟學的理解就越深。這本書算是重新定義了貧窮,我們以往對窮人的貧困和理解太狹隘了,這本書從一個更底層的視角解釋了經濟生活的本質。兩位作者都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教授,這本書出版之後,獲得了金融時報評選的年度最佳圖書獎,但這本書的寫法不太像暢銷書,更像是學術著作,因為兩位作者跑遍了五大洲,窮人最集中的十八個國家和地區,做了大量一手的心理實驗和調查,內容紮實,寫法也非常嚴謹,核心的議題就是一個問題,窮人怎麼這麼窮?


《貧窮的本質》書裡總共歸結了三個原因:

一:窮人缺少有效的避險工具

二:窮人不做遠期規劃

三:對認知範圍之外的東西,窮人會有太多執拗和偏見


陷入貧窮的第一個原因是缺少有效的避險工具

大部分人其實對窮人有一些偏見,在我們的印象裡,可憐人自有可恨之處,我們認為窮人懶惰,自制力差,不願意接受新事物,甚至有的時候愚蠢,西方種族主義者甚至把非洲、拉美的窮人稱為是白人的負擔。但問題在於,窮人真的像我們的刻板印象那樣嗎?我們和世界上最窮的人之間真的有本質的區別嗎?


貧窮的本質這本書的兩位作者跑遍了五大洲的窮人區,經過大量調查,他們得出的結論是窮人很窮,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規避風險的手段太落後!


比如說,窮人往往會生一堆孩子,說明他們的觀念落後。他本來家裡的資源就很有限,還生一堆孩子,每個孩子都得不到充分的營養,也沒有機會接受足夠的教育,最後孩子長大了也就賺不到錢,如此陷入惡性循環,最後是越窮越生,越生越窮。所以按照這個邏輯生很多孩子,說明窮人目光短淺。可是窮人為啥願意生那麼多孩子,他們真的以為生孩子多了就能變得富有嗎?


本書的作者說,其實不是這樣的,窮人生很多孩子的真正原因是為了抵抗風險。對於窮人來說,他所在的國家往往是沒有社會保障體系的,他想規避養老和醫療風險,只能依靠自己的子女,但是子女身上的不確定性太多,比如,有的孩子可能會早早的夭折,有的孩子自己混的也不怎麼樣,沒有能力養老,還有的孩子和父母的關係不好,不願意幫助父母等等。


這種情況下,窮人往往就會採取多生幾個孩子,這個咱們中國人應該好理解養兒防老嘛。所以說窮人生孩子是一種理性的思考,只不過這種規避風險的手段實在是太粗糙了,而且它限制了窮人的財富積累,讓窮人活得很辛苦。


但是我們不能認為窮人生孩子多是愚蠢的,因為他們也站在自己的角度衡量過這個事的利弊。更重要的是我們不願意生很多孩子,可能和我們思想多開化沒什麼關係。很多調查研究都表明,有效的社會保障體系,比如:醫療保險、養老金、退休金能讓生育率大幅度下降,而且還會減少歧視女性的現象。也就是說我們生孩子越來越少,覺得生男生女都一樣,其實是社會保障水平進步自然的結果,有了保障,自然就不需要多生,這個和思想進步的關係並不大。


除了多生孩子,婚姻也是窮人一種規避風險的方式,比如說在印度,嫁女兒會選擇離家不遠不近的村莊,為什麼不遠不近呢?因為如果兩個村子離得太近,氣候是完全一樣的,你那這發洪水,我這也發個洪水,誰都挺慘,誰都幫不上誰。兩個村子要隔開一段距離,這個氣候條件就不一樣了,你受災的時候,我沒受災,我就可以幫你一把。同時呢兩個村子你還不能隔的太遠,太遠了,聯繫起來也不方便,還談什麼互相幫助啊。所以要把閨女嫁到不遠不近的地方,這樣對於自己家族規避風險是有好處的。


顯然,窮人也是很聰明很理性的。那你可能會生了好多生的孩子或者給閨女找個距離合適的婆家來規避風險,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呢?


這個擔心是對的,畢竟是太窮,其實也起不了太大作用,尤其是遇到比較大的災荒和疾病,孩子和親家可能都無能為力,這個時候他們又該怎麼辦呢?


窮人還有一招就是借錢,窮人借錢都是額度很小的貸款,在印度之類的國家有很多小額借貸機構,專門給窮人錢,跟銀行正規的貸款相比,小額貸款的利息是要高10倍甚至幾十倍,說白了就是高利貸。


你可能會問了,這麼高的利息,窮人為什麼放著便宜的錢不借,非要去借高利貸呢?窮人當然不傻,但是問題是正規的銀行為了規避風險,會盡量的借給有資產的人,因為這些人還不起錢的時候,還有資產可以抵押或者變賣。但是窮人有什麼?窮人什麼都沒有。小額貸款機構可以突破這些限制,他們願意借錢給窮人。可是畢竟這是一個鋌而走險的生意,窮人還不上錢,貸款機構就血本無歸,所以他們必須把利息提得很高,這樣的話即便有一部分錢借出去了再也拿不回來,因為利息足夠高,收回來的這部分錢利潤也高,足以彌補掉虧空。


這就是為什麼高利貸的貸款利息比銀行高很多。那要是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放這種高利息的小額貸款的機構,其實也是在幫助窮人,並不是像大家想的剝削可憐的窮人。而且,向窮人發放小額貸款,那可是得到了國際認可的。


孟加拉國有一個叫默罕默德的教授,他就專門做了一個貸款公司,到各個發展中國家給窮人發放小額貸款。2006年的時候,這個教授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但是,通過借高利息的貸款來規避風險,這種方式說起來效率也不是很高,主要是利息太高了,很難降下來。因為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窮人違約率太高了,為了提防窮人違約,他們放貸款之前就會派人到窮人家裡仔仔細細的做調查,調查的越細這個成本就越高。貸款機構最後放款的利息也只能更高,窮人拿到更高利息的貸款還不上,或者故意不還的可能性就更大,這就會導致壞賬率更高。


所以,這就是一個死穴,窮人在脫貧的路上越走越是一個死衚衕。所以說,不管是生孩子,找個好親家還是借高利貸,窮人應對風險的時候能拿得出手的這幾張牌效果都不怎麼好,成本也特別的高。這就是他們貧窮的第一個原因,規避風險的手段太落後!


陷入貧窮的第二個原因是不做遠期規劃

很多地方的窮人對教育不重視,即便有很多慈善組織跑來給他們建學校,還苦口婆心的跟他們說普及教育有多好多好,但是家長們把孩子們送去讀書的這個積極性也不高。為啥?很簡單,因為窮人並不確定10個兒女裡有哪一個可能會給她養老,而偏偏教育又是一個長期的投入,好多年以後我才能看見成效。你讓我把手裡頭有限的資源,押寶一樣的押到某一個孩子身上,我來賭一個遙遙無期的結果。這對他們來說是冒太大的風險。他們寧願把錢花到馬上就能見效的事上,比如說買點吃的,改善一下伙食等等。


再比如,大家在職場上都很清楚一件事就是你的身價取決於你的核心能力,你得有一個足夠突出的長處,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這樣你才可以在職場中獲得一份不錯的收入。但是窮人為了討生活,一般會身兼數職,多打幾份工來補貼家用。那這個事兒長期來看是很不划算的,因為如果沒有辦法足夠專注的話,他們很難成為任何一個領域的專家,自然也就挺難獲得讓他們脫貧的收入。但是多做幾份兼職工作,在收入上是立竿見影的,這個是短期效果很顯著,至於成為行業裡的專家發展核心能力,那就太遙遠了,他們不相信這種太遠的規劃。


我們通常都會覺得窮人是很窮的,他們窮得連填飽肚子都有困難,如果說他們得到了慈善機構的糧食補助,他們肯定會去買更多的食物來填飽肚子。


可是貧窮的本質這本書的兩位作者在印度當地做了很多社會實驗,他們卻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當窮人可以買多一點食物的時候,他們並不會把所有投入到換取更多的補充能量的食物上!相反他們會選擇去購買口味更好,價格更高的食品,有的甚至拿補貼的錢去買了電視機和收音機。


更有意思的是這個事情還很普遍,比如在尼加拉瓜56%的農村家庭裡有收音機,21%的家庭有電視機,即便在有些地區,比如,印度的烏代布爾,這裡實在太窮了,電視機和收音機都買不起。那是不是說他們會把補貼的錢都花在吃上了呢?也不是這裡的窮人會把自己14%的預算花在宗教節日上,這就奇怪了,為什麼這些人明明很窮,他們為什麼不把錢攢起來以備不時之需,或者趁著發補貼了多買點口糧,而是要幹這些,看起來對填飽肚子沒有什麼用的是呢?兩位作者跟村民們聊了聊,他們才恍然大悟。


原來啊,對於窮人來說,它的首要選擇是什麼呢?看起來是填飽肚子!其實不然!世界各地的窮人營養不是很均衡,但是填飽肚子還是做得到的,他們最希望的是讓自己毫無希望的貧窮生活,少一點乏味,減少乏味的方法,可以是一臺電視機,也可以是一點特別的食品,還可以是一個歡樂的宗教節日。他們的想法是任何值得做出的改變都要花很長時間做,長期規劃不如我只關注當前,儘可能的把日子過得很愉快。


這本書有一位孟加拉國的醫生說,醫生在窮人生活扮演的角色,其實也是讓窮人們眼下過得更愉快一點。窮人根本治不起大病,因為那會花很多錢,比如化驗、住院。所以說他們知道自己一旦得了大病,好吧,那我就交代了,那我乾脆放棄攢錢防範風險這種宏大的目標,平常我就來找醫生開點藥,即便他們知道啊這個解決不了什麼大問題,但還是要為他們自己的健康做一點什麼,這會讓他們自己過得舒服一點!


沒有遠見會加劇貧困!其實反過來說,貧困也會造成沒有遠見,這是什麼道理呢?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人的壓力和一種叫做皮質醇的激素水平密切相關,皮質醇的水平越高就代表壓力越大。窮人長期處在生存壓力裡,皮質醇的水平自然就很高,就會影響大腦的部分區域,比如前額皮質類、扁桃體、海馬區等等,這些可都是認知功能的重要區域啊。所以高皮質醇會直接損害人的認知和決策能力。所以說長期處在壓力的窮人,他們不太可能會做出理智的決定。壓力讓求他們做不出長期的決策,長期無法擺脫貧窮,又讓他們覺得漸漸失去了希望,感到沒有出路了,這樣又會大大的降低他們渡過難關所需要的自控力,於是啊他們會干預當下,只看短不看長,在貧窮的世界裡無法自拔,這就是窮人之所以窮的第二個原因,沒有長遠規劃!


陷入貧窮的第三個原因是執拗和偏見

這種執拗和偏見主要體現在超出認知水平的領域。比如說很多國家的窮人會把自己的大部分錢花在健康上,在印度很多農村貧窮家庭會拿出每個月預算的5%,花在健康上,在巴基斯坦、巴拿馬以及一家拉呱這個比例大概會在3%~4%,而且在這些國家超過1/4的家庭,每個月至少會找一次保健人員。但好像窮人關心自己的健康不是什麼壞事啊,但是問題是他們的花銷不科學。比如說窮人特別喜歡用抗生素,而且經常會做一些為時已晚的外科手術。


也就是說,窮人平常不會花點小錢預防疾病,比如打疫苗,買蚊帳這類的事情他們都不接受,而是等到健康真的出了大問題了,他們又不惜借錢來拼命治療,治療大病的花費自然就高了很多!這也是拖垮很多貧困家庭的原因。


窮人為什麼產生這種錯誤的醫療理念呢?就和他們所屬的環境是有關係的。比如,他們覺得藥物直接輸送到血液是很重要的,所以他們都願意輸液,覺得輸液比口服藥物更有效,所以他們會大量的使用抗生素。如果一個流感患者去看醫生,醫生髮現啊它只有一個普通的感冒,只不過是自限性疾病,這種病啊什麼都不用做,自己就會痊癒。所以什麼藥也沒開,病人後來感覺好轉了以後,他就會認定我自己的病情好轉,跟這位醫生沒有什麼關係,因為醫生什麼也沒做呀。那咱們換一種情況,醫生給他打了一針抗生素的話,它很有可能會感覺好一點,所以他很自然地產生虛幻的聯想,覺得這個病情好轉歸功於抗生素仍然不是醫生的功勞。而如果醫生給他的治療沒有任何好轉,那他有理所當然的認為這個醫生太差勁,總之就是對於醫生沒有緣由的不信任!


所以,當醫生給窮人一些預防性建議,比如說打疫苗的時候,窮人們會當做耳邊風,然後他們會繼續自己那種很不科學的健康開銷,這種執拗和偏見加大了他們的健康開支,加劇了他們的貧窮。再比如,慈善機構發現說服父母,讓孩子來打疫苗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為他們不相信疫苗。為什麼不相信呢?因為他們的經驗告訴他們,打疫苗就是胡扯。比如說如果一個孩子接種了麻疹疫苗,那它就不會患上麻疹,可是並不是所有沒有接種的孩子都會感染麻疹。


傳染病本來就是一個概率。而且你周圍的孩子都接種了,你不接種其實也沒有太大風險了。但這個是在家長們看來就有問題了。接種的和沒有接種的都沒得病,這不就說明疫苗沒什麼用嘛。這還不算完呢。接種一種疫苗只能預防一種疾病,其他的疾病可預防不了。


可是沒受過教育的父母不理解啊,只要孩子得了病,他們就會想,不是打疫苗了嗎,怎麼還生病啊,然後他們就會覺得自己受騙了。以後再也不讓孩子打疫苗了。還有,他們還有意見不理解的事情就是有的疫苗不是打一次就完事,有可能要打好幾次,但是打了兩三回之後,父母可能就會覺得已經足夠了,就再也不帶孩子來打了。在認知水平不夠的領域產生偏見和執拗,讓窮人很難有效地躲過疾病和健康風險,也很難擺脫貧困。


以上,就是貧窮的本質這本書對窮人為什麼會變成的解釋?簡單總結一下: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第一避險手段太落後。第二,他們只顧眼前,不做任何長遠規劃。第三,因為認知水平的侷限,他們對不懂的東西有太多偏見,但是單純地講出書裡邊總結的三個原因,顯然不是我推薦這本書的目的,能從裡面找到啟發和幫助才是我們讀書的目的。


所以,我們不妨再做一點思考!

書裡講的貧窮的三個原因,哪些其實在你我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很不幸,好像後兩點,也就是看短不看長,以及對不懂的事情有太多偏見,我們每個人身上似乎都有,比如說,平常花點小錢預防或者鍛鍊身體健康了,就不用在大病上花大錢了,這個道理誰都知道,但是你身邊一定有這樣的人,特別是咱們父母這邊,一輩子省吃儉用,不辦健身卡,不捨得體檢,真的檢查出了大病了,哪怕是晚期,全家人都會四處的舉債借錢,做各種昂貴的手術,只為延長哪怕幾個月的生命。這不就是這本書裡講到的只顧眼前不看長遠的窮人的真實寫照嗎?


咱們再比如,很多年輕人沉迷於網絡遊戲,什麼學習啊工作通通荒廢了,為什麼人那麼喜歡玩遊戲呢?因為遊戲的設計者利用了心理學上的刺激反饋的概念這種機制給你一個短期的刺激,你完成一個任務,打一個怪,這個時候呢就會有相應的反饋出現,比方說裝備掉落在比如經驗值提升,你很清楚的就可以看到你做到哪一步了,距離下一步還有多遠。但是日常的工作和學習是一個苦活,而且還要長期堅持才能見效,當然就不如遊戲裡及時地刺激有趣了。


在網絡遊戲上,我們是不是也表現的像那個有了錢就買好吃的,不讓孩子上學的窮人呢,還有在不懂的事情上,我們一樣犯了特別嚴重的偏見。我們有多少人在網上慷慨激昂地反對轉基因食品?但是我們其實並不清楚轉基因到底是什麼,只是憑感覺,覺得人工的東西一定不如天然的健康。科學家說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我們很多人還會去大罵科學家啊肯定是拿了食品公司的錢!


很多人去醫院,明明看不懂醫院的化驗結果,但是我們就是覺得醫生肯定故意多給我們開藥,故意讓我們做一些沒有必要的檢查,我們帶著偏見去和醫生交流,這樣醫患關係不久緊張了嗎?在我們認知水平達不到的領域,我就喜歡去去理解很多東西,在這個意義上說,發達地區的人和窮人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我們唯一強過窮人的地方,就是我們成功避開了第一個原因,也就是我們的避險手段要比窮人多得多。因為現代社會有醫保、有養老金、有銀行、保險這些現代金融工具,我們不需要靠多生孩子借高利貸規避不確定的風險,但是這個和我們自身的努力和認知關聯並不大。因為和那些真正的窮人相比,我們真正優勢在於很多東西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的,也就是說,我們的世界是按部就班的,以至於很多理念是理所當然的,我們就不需要去接受一些陌生概念。


比如,我們這兒的孩子生下來就會接種疫苗,我們幾乎就沒有想過為什麼要接種?疫苗是什麼做的?他怎麼在我們身體裡起作用啊?這些啊我們都不用想去接受了,只是因為我們從小耳濡目染,大家都這麼幹!


但是你要讓非洲拉美的窮人接受疫苗,這個陌生的詞彙,他們就會表現的特別牴觸。還有,我們生下來就住在有自來水的房子裡,他們提高了我們的衛生條件,而我們也不用知道下水道究竟是怎麼運轉的,也不用像非洲的窮人那樣,他們要慢慢的接受往水裡加氯這個陌生的概念。


更重要的是,我們大多數人都不用擔心有沒有下一頓飯吃,幾乎用不著自己有限的自控和決斷能力,可是窮人呢,他要不斷的運用這個能力來對抗自己的慾望和惡劣的生存環境。


建議你把這本書裡的故事說給你的孩子聽,或者和他一起來閱讀這本書,分享和交流各自的讀後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