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這部青春片,映射了美國日益分裂的社會

故事的一切,要從一份作業說起。

歷史老師威爾遜佈置了一項作業:讓學生以歷史人物的口吻寫一篇論文。有人選擇終結奴隸制的林肯,有人選擇帶領美國走出危機的羅斯福,有人選擇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

而主角盧斯的選擇卻給他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盧斯選擇了弗蘭茨·法農——一個泛非洲革命者,他主張暴力是必要的淨化力量,殖民地人民若想獲得獨立,就必須對所有殖民者施加暴力。

盧斯,一個所有人眼中的模範學生,是老師眼中的天才,是同學眼中的演講明星。但他卻因為這份作業幾乎被同學認為是恐怖分子。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說:這不就是一份普通的作業嗎?也許他的選擇沒那麼政治正確,但不至於上綱上線吧。

但如果你瞭解了盧斯的身世,你就會發現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這部青春片,映射了美國日益分裂的社會

盧斯並不是一名普通的高中生。他出色,深受老師和家長的喜愛。學校的集會上他總是那個出口成章的學生代表,辯論隊裡他是整個隊伍的靈魂人物,不僅如此,他還是田徑隊長,真正是一個大家心目中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是榜樣。


這部青春片,映射了美國日益分裂的社會

但他的“不普通”並不僅僅是因為優秀,還因為他的身世:作為一個非裔孩子,他的父母卻是白人——在10歲之前,他生活在非洲一個連年戰亂的國家。失去父母的他被叛軍訓練成童子軍。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在學會開車之前就已經學會了開槍殺人。幸運的是,他被一對好心的美國夫婦收養,離開了水深火熱的故土,來到了幸福安定的美國。

他成為了盧斯。

這部青春片,映射了美國日益分裂的社會

而回過頭再看那場“作業風波”,老師似乎並不是在有意針對盧斯,而更像是一種警惕。

拿到作業後的第二天,威爾遜老師把盧斯的母親叫到了學校,並且暗示盧斯可能有暴力傾向,甚至還搜查了他的儲物箱。

要知道在注重個人隱私的美國,僅憑猜測就搜查學生的個人物品,這樣的行為是不被接受的,但老師真的搜出了東西——一袋非法煙花,威力足以在牆上炸出大洞。

威爾遜意味深長地對盧斯的母親說:如果一個不像你我這樣瞭解盧斯的人意外發現了這些煙花,再加上他這樣背景的人寫下這些言論······


這部青春片,映射了美國日益分裂的社會


是的,這些“證據”似乎已經讓這個模範學生的形象蒙上了陰影。盧斯的母親也開始擔心起盧斯的心理健康。

回到家後,父母奇怪的態度引起了盧斯的懷疑,他翻找儲物櫃,果然找到了那袋煙花。他知道了威爾遜老師的告密行為,於是找她對峙。

放學後,盧斯友好地跟威爾遜老師告別,而後裝作不經意似地跟威爾遜解釋起作業的問題,說自己寫那篇文章只是想完成作業而已,兩人都非常有默契地點到為止。

原本這件事可以到此為止,但盧斯卻出乎意料地做出了“挑釁”。

盧斯突然說起自己最喜歡的節日:獨立日。

在他來到美國之前,他從不知道什麼是節日,他的母親努力跟她解釋各種節日,在他搞明白所有節日之後,他最喜歡的就是獨立日。他說他喜歡這個節日的含義:自由、力量、個性。他說他喜歡看煙花綻放,喜歡那耀眼的光芒。

或許我們看到這裡仍覺得這席對話平平無奇,但要知道,美國光2018年就發生了25起校園槍擊案,其中就有33人喪生。

所以當老師看到一個來自戰亂國家的孩子發表激進的言論並且私藏炸藥的時候,難免會做出重視。

而更可怕的是,主角盧斯不僅放肆地作出回應,而且接下來他採取的行動直接將兩人之間的矛盾激化,兩人都被接下來的一系列事件捲入其中,更多的真相浮出水面,將兩人原本的生活撕扯得支零破碎。

之後的故事暫且按下不表。

《盧斯》這部電影不禁讓人想起之前大火的《逃出絕命鎮》,這兩部片子都借用了類型片的外殼,在講述一個懸疑故事時候討論黑人在美國的境遇,種族歧視問題。

《逃出絕命鎮》是恐怖,而《盧斯》則是懸疑

兩部電影都將電影類型與主題結合得恰到好處,而在營造懸念的方面,《盧斯》則更勝一籌。

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盧斯》在敘事技巧上更為巧妙,在敘事上這部電影更側重於對人物的刻畫,也就是本片的主線在探索的是“人”的真相,而非“事”的真相。人往往比事件更為複雜,更難以捉摸,這也使得本片在展現“盧斯到底是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始終能夠吊住觀眾的胃口,讓懸念延續到電影的結尾。

另一方面,《盧斯》在展現任務的過程中,始終沒有給人物進行定性,導演只是將事件緩緩推展開,讓作為觀眾的我們對角色進行判斷,這也使得觀眾始終摸不清楚角色的下一步行動,而由於對人物的成功塑造,又能讓劇情的發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說到人物,不得不提本片出色的演員們。娜奧米·沃茨(曾擔任《穆赫蘭道》的女主角)扮演盧斯的母親,成功地塑造出一位傾注全部心血培養養子的中產階級母親,當看到養子真實的一面後,幸福的幻滅以及作為母親本能的保護欲被她成功地表現了出來。而另一位重要的演員則是扮演威爾遜老師的奧克塔維婭·斯賓塞,她曾獲得84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將一位努力擺脫生活困境的黑人女老師演出了多重維度——在日益分裂的美國社會中逐漸失重。此外還有我們比較熟悉的蒂姆·羅斯的加盟,他在本片中飾演盧斯的父親。

而在文章的最後,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正如上文所說,導演並沒有對角色進行定性——也就是說我們討論角色是不是“好人”這件事是沒有意義的。我們應該透過電影去領會導演真正的意圖——

在這場事件中掙扎的所有人,都只是如今美國社會的縮影。一些人身上與生俱來的“標籤”,正成為他們不得不揹負的沉重。

不光是美國人感受到了標籤所帶來的傷害,我們也應該有所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