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疫情之後:房企高週轉高槓杆時代走向終結,再見這個瘋狂的時代

2020年元旦至今,40天時間內,全國已有96家房地產相關企業破產清算,平均每天都有2-3家被清算——以上數據來自人民法院公告網。

房地產企業破產這件事,以前有、現在有、以後還會有。沒有人能夠預料到2020年開年非但沒有迎來小陽春,反而迎來了“失去的2個月”。沒有人能夠預知未來,在危機來臨之際,房產企業高週轉、高槓杆模式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一)向這個瘋狂的高週轉、高槓杆時代說再見!

疫情之下,售樓處零銷售,槓桿資金每時每刻侵蝕著利潤,對於抗風險能力一般的中小型房企,資金鍊斷裂成為了懸在它們頭上的一把利劍。

你是否瞭解房企的融資成本有多高?

你是否清楚在市場充分競爭環境房企一個項目利潤有多少?

第一個答案:房企融資成本“因企而異”,從4%到15%不等,甚至更高。

第二個答案:公開市場獲得的項目,在充分競爭下,大部分房企都只能維持10%的利潤甚至更低。

這就是為什麼房企拼命的高週轉、高槓杆。只有速度夠快、才能不被槓桿資金侵蝕掉利潤,只有速度夠快,才能在微薄的利潤之下加快資金週轉率進而變相提高利潤。房地產企業就像帶著鐐銬起舞的大象,在鋼絲繩上稍有不慎,就將陷入虧損境地。房地產企業從上到下這麼拼是為了什麼?規模、規模還是規模!當規模足夠大,很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第三方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百強房企市場份額達到了47.7%,2018年全年百強房企市場份額達到了58.1%,不出意外到2019年全年百強房企市場份額將達到65%以上。在各個房企瘋狂的高週轉、高槓杆運作下,房地產整個行業逐漸走向集中,而更有趣的是房地產企業百強陣容正在逐漸穩固。

在過去的十五年裡百強企業淘汰率達80%,行業競爭激烈。分階段來看,2004-2008、2009-2013和2014-2018百強企業留存率分別為33%、55%和63%,遞增的留存率說明百強企業的陣容逐漸固化,強者恆強的市場格局正在形成。

當頭部集中度越來越高、百強陣容愈發穩定,這個瘋狂的利用高週轉、高槓杆模式獲得規模的時代就將逐漸走向終章。想要在房產百強時代超越對手,行業需要一場經營方式的轉變、需要變革!

疫情只是行業變革的催化劑,對於這個瘋狂的高週轉、高槓杆時代,是時候說再見了!

(二)房企下一個時代的旋律是?

先參考香港房企的發展歷程:從1945-1967年,大量小型房企成立;1968-1984年,房企利用上市融資,拿地、併購實現規模三級跳;1985-1997年,行業走向集中,標杆房企開始多元化探索。

我們通過短短20年的時間,完成了香港近半個世紀才逐漸走完的前兩段路。後面的一段主題旋律將是多元化。

在真正的多元化時代,不僅僅是業務範圍的拓展和延申,更是房企經營模式的一種更新換代。

香港龍頭房企經營特點:租售混合、精細開發、穩財務、重利潤。例如:

(1)專注地產主業,採用租售混合經營業務模式

(2) 定位高端產品線,精耕細作打造精品

(3)項目週期長,充分發掘土地價值

(4)低負債經營,現金為王、重視利潤

下圖為各房企經營模式的橫向比較:


疫情之後:房企高週轉高槓杆時代走向終結,再見這個瘋狂的時代

對於跨過“利用槓桿資金犧牲利潤要規模的”房企,需要做的是提升自身抗風險能力,積累企業“底蘊”。如果行業模式不轉變,再過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我們當下所熟知的百強房企、TOP20品牌房企,很可能會慢慢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通過橫向對比,我們會發現:

(1)跨過規模擴張階段的香港房企,能做到開發和自持混合經營。香港龍頭房企物業租賃收入平均佔營業收入的30%,投資性房地產平均佔總資產的56%。自持業務帶來充沛現金流,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佔流動資產的30%。

(2)這些房企通常產品定位高端,開發週期長。例如拿地偏向城市核心+地鐵沿線;逆週期拿地、順週期開發,拿地到商戶入駐可間隔5-8年。精細開發對應低週轉,平均總資產週轉率0.1,為美國的1/10、內地的1/3。

(3)他們財務穩健,低負債運營。平均資產負債率32%、淨負債率18%、現金短債比5.4,財務穩健。

以上僅供參考,各經濟體發展實際情況存在差異,在後期經營和發展中也可能會湧現出其他特點和發展模式。

(三)寫在最後,輕資產模式是否能在時代的浪潮中勝出?

很多房企為了提升自身的抗風險抗風險能力,在多元化發展業務中非常喜歡“代建”模式,這種思路是一種典型的輕資產模式,與香港龍頭房企重資產模式迥異。

“輕資產運營(Asset-light strategy)”模式,就是將產品製造和零售分銷業務外包,自身則集中於設計開發和市場推廣等業務;市場推廣主要採用產品明星代言和廣告的方式。“輕資產運營”模式可以降低公司資本投入,特別是生產領域內大量固定資產投入,以此提高資本回報率。

如果一個公司全部採用“代建”的方式經營,可以說能夠完美的規避掉這一次疫情帶來的種種負面影響。但是輕資產模式真的會勝出嗎?

WeWork共享辦公室,之前資本浪潮下的各類長租公寓,各類公關公司、經紀人公司等等可以說都是輕資產模式。但是輕資產模式需要有一個前提:企業自身需要有一個獨具特色的競爭優勢。這樣的競爭優勢必須是不可替代的。

輕資產化看似美好,實際上任何一項成本的提高都會讓公司走向絕路,只要任何一個下級的分包存在壟斷或者成本被提高,都可能讓公司走向困境。

顯然,我不認為任何一家房地產企業具備這樣的“競爭優勢”。輕資產化對於房地產公司是不太可能的,特別是土地和自持物業這一塊。

疫情之後:房企高週轉高槓杆時代走向終結,再見這個瘋狂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