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粉絲如何消費博君一肖雲次方等大熱cp?後現代消費語境的所搞即真


粉絲如何消費博君一肖雲次方等大熱cp?後現代消費語境的所搞即真

當前流量最盛的cp:博君一肖

隨著2019年夏天《陳情令》的熱播,博君一肖(王一博X肖戰)兩位演員人氣飆升,攜手收割了cp圈的大半流量。截止目前,博君一肖微博超話擁有182.2萬粉絲,313.6萬帖子,穩居cp榜榜首,且與第二名的雲次方(阿雲嘎X鄭雲龍)的29萬粉絲,43萬帖子拉開了斷崖式的差距。在電視劇結束後,同名國風音樂會的直播在線人數達到326.7萬,依據50元/人(VIP30元/人)的線上門票定價計算,該項盈利已然破億。而相似的盛景在18年夏天在居白cp(朱一龍X白宇)的身上也出現過。

RPS,即Real Person Slash的簡寫,指粉絲對存在於現實中的兩個真實人物(多為偶像、演員、體育明星等公眾人物)存有親密關係的幻想,並認為他們之間有超過正常友誼的關係(couple)。該概念從歐美圈進口到國內,因為cp常用“xxx/xxx”表示配對,故用slash表斜線的意思。

消費rps的粉絲稱為cp粉,這個社群數量如此龐大,消費過的cp如此之多,從一個牆頭爬到另一個牆頭。從18年夏日限定的居白,到19年屠榜cp博君一肖、雲次方,cp是新cp,而cp粉大都還是同一群人,可謂流水的cp鐵打的cp粉。加上博君一肖剛剛出圈的227事件(唯粉舉報cp粉同人創作所引發的腥風血雨,不值一提的粉圈鬥爭,不知道也沒有關係),值得專門寫一篇文章展開港港這個群體以及rps的消費模式。

19年我粉了人生中第一對真人cp並開始真正接觸飯圈,動筆寫這篇也算是給我rps/追星初戀一個交代。為了這個題我翻了中英幾十篇講rps、耽美、泛粉圈文化的論文/書,不過除了詹金斯和東浩紀,大多數論文只是從各個方面比較表面地呈現了這種現象,對具體的理論基礎、成因、操作模式就寫得比較簡略以及不繫統,甚至有些非常粗暴的二元論、汙名化的解釋我也不認可,所以乾脆自己寫了一篇比較系統的論述,如有異見歡迎探討。


一、消費cp是一種典型的後現代行為

要論證這個標題,首先要搞明白後現代是什麼,以及我國現存的網絡語境和這種後現代消費行為之間的關係。

西方語境下的後現代並沒有一個清晰的、能夠被廣泛認可的定義,它的內涵和概念更多地要從它和現代主義的對比和區分中提煉出來。非常簡單粗暴地講,現代性建立在人類引以為傲的以啟蒙運動為代表的的理性精神和以牛頓三定律為代表的優雅簡潔又能涵蓋萬物運動規律的近代科學之上,它們破除了神學和宗教的權威,也成了統治世間萬物的法則和權威。這套規整、嚴密、講求實證的系統被作為這個世界運轉的根基,人類的多種政權模式也基於這種考量:相信理性的力量從而追求一個更加有運作效率、更加穩定的組織形式。這些我們信奉得以讓人類社會維持運轉的制度、凝練了人類終極信仰的法則和在統一的歷史進程中的存續統稱為

大敘事(或者元敘事)

現代性是被大敘事統籌和支配的,而到了後現代,一二戰的爆發、冷戰、蘇聯解體等事件消解了基於理性構建起來的巨型社會運作系統、自然科學領域出現的“擲骰子的上帝”顛覆了嚴謹解釋力強大的經典物理體系、文學哲學領域瀰漫著“上帝已死(絕對價值的崩塌)”、否定真理和理性、不相信統一敘事的論調和傾向,大敘事無法繼續整合社會運轉中出現的漏洞,也無法為人們提供一個有信服力的權威,於是便出現了“大敘事的凋零”。

大敘事的崩解是最容易區分現代和後現代的特徵之一(出自Lyotard)。在大敘事崩塌後,無數小敘事出現。這些小敘事規模不一,可以只限於在特定範圍內成立,呈現出不連續性的特點。美國文學理論家Brian McHale提出過現代小說是認識論的(epistemological),後現代小說是本體論的(ontological),前者關於知識和如何獲取知識,後者關於如何認識世界的本質(見圖1.1)。但也有學者認為後現代作者已經完全拋棄了對世界本質的追問,甚至不再關心已經存在的事實。意大利藝術評論家Achille Bonito Oliva用“

按順序發展的歷史範式已然終結”來歸納後現代的特點,即事件發生的順序已經不再重要,人們沒有必要回望歷史,一切都已經變得混亂而無意義。以上是三種最常被引述的現代和後現代的區分,可以從中歸納出一個對後現代的感性印象:它是由混沌、無邏輯、曖昧不清、互相沖突的敘事組成的一個矛盾聚合體。

粉絲如何消費博君一肖雲次方等大熱cp?後現代消費語境的所搞即真

圖1.1 認識論和本體論的區別

互聯網媒介的出現更是把後現代性發揮到了極致,而消費明星/搞cp如此強烈地需要通過網絡媒介傳播的包裝形象和雙方互動,於是這種消費行為無法脫離網絡環境單獨成立。後現代主義背景下的互聯網同樣也呈現出了符號化、碎片化、商品化、擁有高度娛樂性、失去了權威性、話語權下移等後現代特點。在一個遍地404、不可說、無法評論轉發又充斥著各種匪夷所思的新聞的世界裡,顯然已經不存在一套自圓其說的權威和邏輯去解釋這些事件的存在。人們的注意力被熱搜裡帶有高度娛樂性質的話題所瓜分侵佔,視頻和影像作為視覺化的符號馴化了人們的觀看習慣,在用注意力消費這些娛樂商品的同時,注意力也在被當成商品販賣。

這裡稍稍歪個樓,既然寫到了cp粉,那就不能不提一嘴唯粉(唯粉即只粉一位正主的粉絲)。雖然我沒唯過沒什麼發言權,但唯粉的消費模式顯然不是後現代的範疇。唯粉有相當明晰的一套邏輯和目的,規範的組織以幫助正主最大程度地獲取資源,共同完成對正主個人形象的統一建構。而後現代中明顯的去中心、去結構、去本質、模糊性、不確定性、多元性等特徵顯然無法達成唯粉的種種目標和情感寄託。我認為

唯粉和cp粉的其中之一的分化在於不同的粉絲群體在面對一個充滿迷惑、衝突、無邏輯的嘈雜網絡環境選擇了不同的策略——cp粉順應這個大環境尋找一個個無序的碎片化片段加以縱情投射,將一個個“嗑點”織成互相支撐的網絡,而唯粉選擇構建一套小圈子內穩固的“元敘事”(造神),並把自己關在這套堅固的話語體系中合理化自己的行為。當然,後現代的網絡語境可能是cp粉消費cp的一個必要不充分條件,只是作為一個大的背景存在,cp粉消費cp還有更多更復雜可以解釋的原因,但這篇觀察報告的重點在於把rps放在後現代的框架下看它的操作模式,這裡略過不表。

那麼為什麼說消費cp是一種後現代行為呢?

第一,多元性。搞cp是不需要圈內有一個統一“嗑法”的,甚至也不需要專一地嗑一對cp,我嗑AB不影響我嗑BC。比如我圈就嗑得姿勢各異花樣百出,從高山流水嗑到禁忌之戀可以分化出八百個流派,cp粉社群內部至今沒有達成統一,即不存在一套完整的大敘事支配搞cp的邏輯。

第二,模糊性和不確定性。cp隨粉絲態度呈現出一種高度的不確定態,cp之間真情實感和虛假營業之間的界限十分模糊,因人而異且因時間而異:我今天還在嗑糖,明天看到某洗腦包,我可以馬上覺得我cp是假的,後天看到某太太發言,又覺得我cp真得不行;今天我決定出坑,明天我看到有新銅礦,我又躺回了坑裡——這種行為被形象地稱之為“反覆橫跳”或者“仰臥起坐”。

第三,去中心和去本質。cp粉消費的是一個個片段式的“嗑點”或者精巧的小敘事,不是一對cp自上而下地分解出了這些嗑點,而是自下而上地由這些被社群發掘出來的嗑點組成了一對cp。這種消費模式消解了中心和本質,因為一切都在不斷地被重寫。

第四,關係網絡的特性。cp的本質與內核存在於人和人的關係中,cp粉在消費一個個“嗑點”的同時也在建立起這些嗑點的聯繫,在這些嗑點的傳播和擴散中重述、闡釋、構建cp的形象,對cp的凝視在這張編織出來的網絡中才產生意義。如上一點所述,這個網絡構成的cp文本是不穩定且開放的,在社群成員轉述和共享嗑點的過程中解釋了自身。


二、數據庫消費模式

這裡借用的“數據庫消費模式”完全出自於東浩紀在研究日本御宅文化時所著的《動物化的後現代》,因為我認為它在原理上非常貼合cp粉消費cp時的行為,於是暫且借來一用。

他認為自九十年代開始,以《新世紀福音戰士》為代表,日本御宅族的消費模式從故事消費轉向數據庫消費。這種消費模式的轉變對應著後現代兩個明顯的特徵:擬像的增殖和大敘事的凋零。大敘事的凋零在上一個部分已經解釋過,具體到日本語境裡還包括泡沫經濟的崩解、阪神、淡路大地震、奧姆真理教等一系列不禁讓人懷疑世界、割裂了原有世界觀的事件。

“擬像”是鮑德里亞提出的概念,意為從原本衍生出來但又失去了原初的一種複製品,是一種構造出來的“超真實”符號。該時期的御宅文化被二次創作所充斥,“這種二次創作將原作於動畫、漫畫、遊戲的作品進行色情化的解讀和複製,生產出可販售的同人誌、同人遊戲或同人手辦模型”。而這種二次創作模糊了原作和複製品的界限,以一種“擬像”的形態存在——A作品可能沿用或繼承了部分B作品的世界觀和設定,於是A作品是B作品分化出來的擬像。B作品的粉絲創造出B作品的同人,官方看見這個同人成為了大勢的萌點,於是沿用這種同人的設定加入到後續的續作中,此時B作品的同人是B作品的擬像,B作品續作是B作品同人的擬像。在這一長串互相複製的鏈條中,擬像不斷地增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

原創和複製間的區別變得微乎其微

在這種背景下誕生了一種數據庫的消費模式。這個數據庫是個雙層結構的模型,數據庫的深層是御宅族根據自己喜好分解出來的若干“萌要素”和各種“設定”的符號集合,表層是利用這些元素和設定拼貼起來的故事(擬像)。

粉絲如何消費博君一肖雲次方等大熱cp?後現代消費語境的所搞即真

圖2.1 東浩紀的數據庫消費模式

這種消費模式有幾個重要的特徵:一是它不需要任何世界觀等支撐故事根本邏輯的大敘事,二是觀看者同時閱讀表層的小敘事(擬像)和深層的設定,而不是透過表層的故事被深層的大敘事所決定觀看的方式。表層的小敘事(擬像)不完全由背後深層的萌要素和設定決定,還隨讀取順序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表現。消費者“可以單獨就與原著故事無關的片段、圖畫或設定進行消費,隨自己喜好強化對那些片段的情感投射”。

看到這裡,是否覺得cp粉消費cp的行為和這種數據庫消費模式有非常大的相像之處?換句話說,是cp粉決定了觀看cp的方式和看到了什麼樣的cp,而不是cp身上的特性規定了cp粉以何種方式消費他們。cp粉可以通過實際上與cp無關,感情上從cp身上提取出的擬像片段、圖畫和設定進行消費,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自己的解讀投射在這些擬像身上。


三、挖掘和採集:rps內部數據的多層結構

東浩紀在原文中沒有對這個數據庫內部的構造進一步展開論證,轉而討論了人作為“故事型動物”的終結,認為對數據庫中“萌要素”的需求使得人們拋卻了主體性,淪為“數據庫的動物”。在御宅族的數據庫中,“萌要素”是雙馬尾、女僕裝、貓耳、大胸蘿莉、高冷御姐等一系列視覺化和性格特質,而rps中的“萌要素”就是年下、追光者、hurt/comfort、亦師亦友亦戀人等關係特徵和敘事類型,統稱種種“嗑點”。

rps是一個存放了多種產生嗑點的原料和嗑點的、每一對cp的cp粉共享的數據庫。

這些可供消費的嗑點不是無序存放、零散地遍佈在數據庫內部的。它們之間有層級,而處在不同層級的嗑點所耗費cp粉的心力也是不一樣的(對嗑cp就是勞心又勞力)。我覺得比較容易想象的場景是每一個cp都是一個礦井,cp粉在礦井上勞作,在地表上的不同地點不斷地挖掘和採集自己心儀的礦石(見圖3.1),採集完成後源源不斷地合成關於這對cp的擬像。

粉絲如何消費博君一肖雲次方等大熱cp?後現代消費語境的所搞即真

圖3.1 rps數據庫內嵌的層級結構(原創)

數據庫中的表層(礦井之上)依然是由cp粉提取合成出來的各種擬像,但在深層(礦井之下)存在著大致三層結構存放著rps的原料,cp粉可以自由選擇進入任何一個層級進行採集。最靠近地表的是cp雙人的銅礦、線上互動、單人訪談和各類非正式場合的花絮甚至cp一方自行發出的照片或視頻,這類原料產生於cp之間的真實互動或cp中任何一方出現的場景,以真人的表現和反應作為基礎,是最容易也能夠最直接地提取出“嗑點”的一個層級。

接下來的一層是各種二次創作包括但不限於視頻剪輯、現背、AU或者私設的同人文、cp/個人向條漫。這些二次創作需要在第一層存放的原始材料的基礎上進行再加工,將原始互動中提取出來的信息編碼後放置進這些片段和故事裡。

第三層最抽象、信息密度最高、是cp粉高度凝練出來的cp內核,我暫時還沒找到一個很準確的概括,姑且稱之為意見輸出和反饋。

這裡的意見輸出常見形式是微博小作文及轉發和評論裡的探討,也就是圈裡所謂的“跟著X太嗑cp”。意見輸出在這裡指的是有建設性的對cp的某種非主流的或新的解讀,而不是立場輸出或者(信息含量低的)情緒輸出。立場輸出和信息含量低的情緒輸出常見於cp超話,比如和拆家和對家的撕逼,以及以一串“啊啊啊啊啊啊啊我上頭了”為代表的無信息量的情緒輸出,這些輸出的特點是無關cp本身的內核也不切中任何關係的本質。有能力提出新解讀的cp粉一般不會在超話、豆瓣等無門檻准入的討論社群發言,而會在一個相對私人的領域發表自己的看法,通常由論點、論據和以高度共情濃縮之後的情緒收尾。(怕被打我不放例子了)

要特別提出的一點是,在這個細化了之後的數據庫結構中,第二層中的某些元素和第一層、第三層的界限不是非常清晰(見圖3.2)。在二次創作中,充斥著量產的沙雕、移梗和無腦甜餅,這些同人創作的存在的唯一意義就是塑造了一個兩位正主在一起的敘事空間。但是這類同人創作裡的某些作品的通病是缺乏人物弧光的延展空間和對cp本質的探討空間,是一種對現實世界裡二人銅礦的一種同義反復,旨在為cp粉提供一種無營養(但也無害)的甜味劑。但二次創作也包括一些試圖更有深度地去觸及這對cp的內涵的嘗試,創作者會把自己從這對cp身上所提取出來元素進行編碼並把它們置入到文本中,甚至會帶有感情濃度非常高的個人情感投射。這種意義上的二次創作實際上更接近第三層,本質上也是一種意見輸出,只不過這些意見被包裹在情節裡面,需要被進一步地解讀。處於第三層的信息是更為赤裸地袒露的、提煉之後再提煉去蕪存菁的cp內核,強度有時堪比致幻劑。

粉絲如何消費博君一肖雲次方等大熱cp?後現代消費語境的所搞即真

圖3.2 rps數據庫內部圖示(原創)

有了這個模型,就可以進入到下一步論述。有道是搞cp的樂趣有一半來自於同擔,作為一個如此團結和諧的社群必然會進行各種各樣的信息交換。在這個數據庫中,cp粉不僅僅是在不同的層級中提取元素併合成cp的擬像,還可以將自己合成的擬像重新放入到這個數據庫中以供其它cp粉進行採集。於是除了數據庫的第一層,第二層和第三層存放的各種信息實際上已經是被不同cp粉加工過的擬像,後來的cp粉則是在提取這些擬像的基礎上加以自己的解讀合成出新的cp擬像。在這個大量複製、複製走形、把走形的擬像重新置入的過程中,cp的擬像迅速增殖。


這裡又存在兩個結論:一是隨著深入到數據庫內部,合成cp擬像的難度遞增。二是cp實際上是一種易耗品,假設一個cp粉已經消費完了這和個數據庫中存在的所有元素且沒有得到新的補充,很常見的結果就是淡坑。

第一點非常好理解,類比挖礦的過程,越往下挖掘所需要耗費的力量就越大,cp粉在更深層的數據庫提取元素併合成擬像也需要耗費更多的心智和心力。比如cp粉消費雙人訪談,可以非常直接地在兩個人的相處模式、看對方的眼神、肢體動作等細節上解讀出明顯的對對方的好感,從而合成出一個“天生一對”“默契滿分”的cp擬像,俗稱“嗑糖”。但人是很複雜的動物,解讀深層的信息需要建立在能抓住一個人的多面性上。而這種多面性有時需要一定的人生閱歷才能夠理解,否則會出現“get不到”的現象,即無法自行合成出這個擬像。這個時候太太的重要性就顯現了:他們的工作實際上是把自己合成好的擬像重新置入這個共享數據庫裡,使得不能自行解讀的cp粉略過解題過程而直接知曉答案,從而能把這對cp的內核進一步在社群裡擴散開來。

第二點是我個人的一個假設,是否成立有待論證。我認為這些處在不同結構的rps原料是易耗品,不太經得住反覆讀取。又因為這些擬像歸根結底還是要建立在和cp正主的聯繫之上,那麼同一對cp能夠抽象出來的關係類型是有限的,意味著數據庫內部的嗑點類型總量是有限的。如果說易耗和總量有限這兩個條件同時成立,那麼可以推出粉絲脫坑是必然的結局。

所以如何能讓粉絲更加持久地嗑下去?第一個常見手段是官方運營的介入,用雙人代言、雙人活動、新同框、新合作等方法創造cp雙方在一起的時間和空間,即在數據庫的第一層添加了新的、讓粉絲易於提取的同質性原料(官方喂糖)。第二個手段就要依靠粉絲耗費心力到數據庫的深層自行尋找、消費和生產基於相同原本衍生出來的解讀和擬像。一旦這個數據庫不能補充新的可供解讀的rps原料(沒銅礦沒互動沒糧沒人發意見輸出小作文),那cp就涼了;或者出現了大量的負面意見輸出(帶節奏be撕逼互相辱罵等等)又比如從雙方最新動態裡讀取的擬像和原來的擬像相斥,觀眾就自行選擇離開消費者的位置了。

抽象的說,每一個cp粉進入數據庫的入口都是私人定製的,且cp粉擁有在數據庫的任何層級、以任何順序、憑任何方式、於任何時間、用任何感情提取“嗑點”並自由合成cp擬像並把擬像放回數據庫中的權力。在這樣的消費模式下,雖然cp粉觀看的是同一對cp,但由於每個人提取出來的元素、組合順序和方式、投射感情的強度等等都不一樣,A粉絲消費的是cp’,B粉絲消費的是cp’’,C粉絲消費的是cp’’’;A粉絲在時間點M上消費的是cp’,在時間點N上消費的是cp’’’’;A粉絲消費了D粉絲的創作合成了cp1的擬像,E粉絲看到了A粉絲的發言合成了cp2的擬像。A粉絲消費了D粉絲的創作(cp1的擬像)和E粉絲的發言(cp2的擬像)合成了cp3的擬像,cp3帶有cp1和cp2的基因,卻又是一個全新的擬像。這些擬像千差萬別、非常機動且可能隨時流變,是一個個圖像、符號、要素組成的靜態或動態的片段和故事,並且在社群的傳播與轉手中不斷地分裂與雜交,呈指數級增長,變成新的擬像。

那麼這些cp擬像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或者說cp粉到底在消費什麼?

擬像是從cp雙方衍生出來,投射在cp身上,藉由cp雙方的身體展演出來,帶有某種情感價值的符號,是一種抽象的敘事原型。我覺得不管以何種方式在這個數據庫內提取嗑點,本質的共同點都是對人和人關係和人和人如何建立連接的一種探索和解讀。而如果再接近這些關係的本質,只有一個終極答案,那就是各種各樣的愛。

這裡的愛作為一個偏美學的概念,有別於愛情、友情、親情、師生之情、同門之誼;愛慕、欣賞、崇敬、憐惜、支持、療愈、撫慰、控制、慾望、毀滅等等各種具體的語境和範疇,它是一種高強度高密度的、覆蓋一切的、有張力有戲劇衝突的、複雜情感的集成。它未必白璧無瑕非常理想化,可能有不光鮮的、殘忍的、有違普世道德的灰色地帶,但它是一種拋卻一切向另一個人靠近的衝動,一種將對方熔鑄在身體內的慾望,一種高純度的過濾了現實因素的浪漫。

粉絲如何消費博君一肖雲次方等大熱cp?後現代消費語境的所搞即真

圖3.3 關於搞cp到底在搞什麼 cr@背德典範書

這部分最後探討的一個問題是,是不是採集出擬像就能合成cp?我覺得未必。採集嗑點和合成擬像是兩個分開的步驟,採集是前置條件,只有採集到了原料才能合成對應的擬像。但作為觀看者(此時不作為cp粉的身份)完成採集之後,我可以放棄合成這個動作。用我自己打個比方,我不是博肖的cp粉,沒看過他們合作的《陳情令》,我的首頁刷不出任何關於這兩個人的物料,我也對這兩個人除了外貌沒有任何的瞭解。但我LOFTER互關的一位同圈寫手進行了博肖的創作,我因為喜歡她的文風所以也看了由她創造出來的同人小說。儘管我對這對cp沒有任何的原料儲備,但在閱讀完成的那一刻,我仍然有一種被不可名狀的又強烈的愛擊中且包裹的感覺。我可以從小說中兩個人物的互動中解讀出一種少年的酸澀和甜蜜,一種衝撞出一片朦朧和白霧的驍勇,很堅執很熱烈——在那個當下,我在她的創作中採集出了這些元素,但我未必要把這些感情投射回博肖這對cp身上。對我而言,我獲得了一種“愛”,而這種愛對我來說就已經具有了安撫的作用。


四、cp粉的解讀及消費策略

前面提到,cp粉挖掘和採集的過程就是源源不斷提取出“嗑點”併合成cp擬像的過程,即cp粉解讀和消費cp的過程。那麼在這個消費過程中,cp粉有一套基於主觀需求而衍生出來的非常完善的解讀策略,從而在不同的擬像之中反覆實驗人與人建立連接的各種可能。

合成cp擬像的過程是帶有選擇性的。比如粉絲A只嗑糖,完全可以不深入探究更深層的關係,而是選擇在存放著糖分高的銅礦、訪談、花絮等的數據庫第一層以及存放著無腦甜餅、高甜剪輯等的數據庫第二層採集想要的元素。再比如粉絲B嗑be,嗑“愛而不得”“瑣碎把戀人消磨時間將光暈祛魅”,也完全可以略過那些互動糖分高的片段和創作。cp粉常見的解讀模式見下,如有遺漏歡迎補充:

1. 提取關係:

cp是在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網上存在的,裡面包含了三個重要的組件:A、A的相方B以及A和B之間的關係,cp粉可以在兩個人的互動之間直接抽象出一些關係的類型。

2. 凝視雙方

cp粉可以選擇在關係上提取出若干種嗑點,也能夠在單獨的一方身上提取出這段關係的映射。比如在雙方結束了營業期而同框減少時,粉絲將會從一方行事方式產生的變化推導出“這個行事邏輯帶著被相方影響的烙痕”的結論。

3. 藉助場外文本

這個大類下的涵蓋範圍非常廣,本質上是將在cp身上提取出的嗑點映射在其他與該cp不相干但擁有相同內核的文本上,從而增長了可供消費的cp擬像數量的行為。此外,在這種解讀策略下,cp粉獲得的情感是以疊加的方式出現的。打個比方,動畫《冰上的尤里》中的主cp維勇的背後包含一種“互相成就,互相救贖”的敘事原型,這種元素在AB這對cp上也是能夠提取出來的,在cp粉把它套頭至AB的頭上時,所獲得的感情是消費維勇+AB兩對cp獲得的感情之和。這個手段是嗑rps中非常重要的手段,歸根到底現實中能被看到的事情是有限的,只有通過這種和其它文本建立聯繫的方式才能合成更多的擬像,獲得更高的情感濃度。

藉助場外文本的手段

包括但不限於:套頭文學經典(正主演的和不是正主演的)影劇原耽動畫歌詞、貓狗萌寵代餐、星座運勢塔羅玄學、在自然中尋找感情投射的喻體。

4. 選擇性解讀

正所謂一對cp一千種嗑法,一千個AB粉有兩千個A和B,粉絲A嗑的是AB’,粉絲B嗑的是AB’’,究其原因是不同的粉絲因為自己的主觀立場、人生經歷的差異而在數據庫中提取了不同的元素。

而在粉絲察覺到有可能提取出與讓這對cp成立相悖的元素時,ta可以選擇中斷這種解讀,即不把它合成擬像而汙染現有的對cp的印象。

5. 反覆修改對cp的印象

cp的關係是在時間軸上流動的,粉絲在不同時期向他們投以凝視提取出來的嗑點也是流動的。cp粉會在腦海裡反覆地完善這段關係,並將這個時間軸上的各個時間點聯繫起來,使得這段關係成為一段更加完整、有起伏、有邏輯的敘事。

6. 二次創作

1-5是cp粉的消費行為,二次創作按道理來說是生產行為,為cp粉公共的數據庫增加一些可供提取的原料。但我覺得在生產額外的文本放到數據庫中這個過程也是一個創作者消費cp的過程。進一步說,正是因為創作者對自己的“嗑點”消費慾望強烈到了一個程度,即擁有了表達欲,才會選擇把這個“嗑點”內置於自己創作的文本中,在這個過程中再次確證了這個“嗑點”對自己的吸引力和自己對這個“嗑點”的消費。

7. 數據共享

cp粉產出的二次創作、各種意見輸出和反饋在B站、LOFTER、微博等公共平臺上流通,在這樣一個共享的、開放的空間,勢必有“嗑點”的交換和重置。這個過程即前文提到的把自己已經合成的擬像放回到數據庫內部中,使得其他cp粉能夠繼續闡釋已經合成的擬像。而就是在這些觀點的交換和雜交中,將社群的創造潛力激發出來,繁殖出更多有細微差別的cp文本。也正是在這種無私的共享中,cp粉擁有了一種真實感,這也是最後一個部分要重點論述的部分。


五、我cp“真”在哪裡——cp和社群的共生關係

每一對cp都擁有《真相是真》和《真相是假》的同人剪輯,“是真的”和“是假的”也成為了一種cp粉的自我說服、拷問或者自嘲。但我覺得這不觸及到rps的根本問題——cp是薛定諤的cp,無人可以得知或求證三次元中那個唯一的真相,真相是真的“真”和真相是假的“假”本身就是從rps數據庫裡合成出來的擬像。對於有的粉絲來說,“be了”就足以合成“假的cp”這個擬像;而對於另外的粉絲來說,“be了”反而是說明自己cp更“真”的鐵證。去求證一個脫離了原初的擬像的真實與否本身就是沒有意義的事情。

粉絲如何消費博君一肖雲次方等大熱cp?後現代消費語境的所搞即真

圖5.1 同一詞作用同一首曲填的兩版歌詞 左為《真相是假》右為《真相是真》

這兩版歌詞也很好地證明了cp粉並不是不知道自己所消費的cp文本是一種構建出來的東西。我覺得值得討論的是,不管我覺得我cp是真心實意擦出過感情的火花,還是覺得ta們不過是由官方迎合粉絲口味運營出來的形象完美的糖霜,無法逃避的一個問題是,這份“真實感”到底從何而來?甚至我可以覺得我cp就是假的,但是它依然可以擁有真實感。以下是對這個問題基於我主觀經驗的幾個解釋。


粉絲如何消費博君一肖雲次方等大熱cp?後現代消費語境的所搞即真

同一詞作用同一首曲填的兩版歌詞 左為《真相是假》右為《真相是真》

1. 同擔是真的,和同擔之間的互動更是真的

CP是一個粉絲社群共同創造和構建出來的形象,cp也和粉絲社群之間有一種強共生關係。可以說如果粉絲社群不存在,這對cp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雖然同一對cp的cp粉消費的未必是同一對cp,但在這種集體創作的意見交換中,粉絲和同擔發生了真實的互動。粉圈中常見的視頻合剪、節日聯文、拉群嗑cp、線下面基等活動正是為粉絲提供了一個聚合、共享、做同一件事、甚至瞭解對方的場合。

某種意義上說,cp對cp粉有反向篩選功能。入了同一個坑的cp粉已經經過了一種“萌點”的興趣篩選,粉絲被一種共同的敘事所吸引,為同一種關係而感到震顫。在經過了這種篩選後,萌點一致的人成為了同擔。而這種萌點的重合率越高,以及越認可同擔的發言邏輯和所呈現出來的性格特質,則意味著在其他領域合拍的可能性會更高。現代社會中缺少的真誠地發掘一個人的機會反而神奇地在這種粉圈活動中得到了補償,這也是嗑cp獲得的很大真實感的來源。

2. 接近它的過程是真的

我在首頁看到過一個很恰切的比方,說搞cp就像是自己一個人望著荊棘叢後的血紅玫瑰,覺得它好美好美,指著它和路人說你看這朵玫瑰多好看!經過的路人一臉迷惑,這裡哪裡有什麼玫瑰?(cr@薄荷糖線上販售)

誠然,從真實世界的角度來說,玫瑰可能是一種幻象,但在接近幻象的過程中,你需要越過一大片荊棘叢,可能被荊棘叢扎得鮮血淋漓,可能在伸手去夠那朵玫瑰的時候被荊棘刺傷了手指,可能你和另外一個人決定一起去摘那朵玫瑰,兩個人互相攙扶著越過這些荊棘。玫瑰是永遠夠不到的虛幻的玫瑰,但是被荊棘劃破的手指、流出來的血液、互相攙扶的行動,這些真實已經在接近玫瑰的過程中產生了。

搞cp不僅僅只是凝視cp和他們之間的關係,cp粉會把這種凝視從cp身上折返到自身的生活裡,轉移到以這段關係為藍本而衍生出來的在生活中的真實映射。Cp的關係網絡上不僅僅只有cp,cp粉也會把一個個關係點和自己的現實生活建立聯繫,找到一個個現實生活和平行世界遙遙相應的契合點。

3. 重塑自我的過程是真的

有次和朋友聊天,她說感謝過去搞rps的經驗,讓她對愛的理解豐富了很多。搞cp不再僅僅只為了滿足和快樂,得到的快感已經退居其次,而更在於自己的想法和審美在這一套套的敘事中發生了什麼樣的流變。我說是,我cp很完整地重塑了我的感情觀。

搞cp是一場關於你相信什麼的試驗。現實世界充滿了瑣碎和平庸,只有感官還沒有徹底閉合,才能在夾縫中拾取這些微小的碎片,給自己宇宙漆黑的天穹裡畫出一片狹窄卻又閃爍的人工星河。在愛靈光閃過的瞬間,被從天而降的愛擊中,辨認出愛的形狀,也相信自己是擁有愛的能力的人。


懶得寫結語了。回到標題,“真”只是一種擬像,一些關於cp的碎片和符號。它脫胎於真實,卻又不必忠實於真實。雖然所搞即真已經是個被玩爛的梗,但不得不承認這四個字就是rps的精髓,足以概括前面寫的一萬多字論述(廢話)了。

祝大家愛得盡興,愛得熱烈,有停泊靠岸的歸宿,也有抽身遠去的輕舟。

祝大家愛得其所。


主要參考文獻:

International Postmodernism : Theory and literary practice, edited by Hans Bertens, and Douwe W. Fokkem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Azuma, Hiroki. Otaku : Japan's Database Animal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9. (這本有繁體中譯本)

*本文解釋權歸我所有,不開放任何形式的授權


粉絲如何消費博君一肖雲次方等大熱cp?後現代消費語境的所搞即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