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新技術,讓抗疫復工跑出“加速度”

新技术,让抗疫复工跑出“加速度”

工人在廣西柳州市柳東新區一家汽車企業的智能工廠裡忙碌。新華社發

新技术,让抗疫复工跑出“加速度”

2019年7月25日,參會人員在世界工業互聯網產業大會展示區體驗工業互聯網產業成果。新華社發

新技术,让抗疫复工跑出“加速度”

江蘇省人民醫院互聯網醫院辦公室,醫生和信息處的工作人員在工作。新華社發

【聚光燈】

當前企業復工復產取得積極進展,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逐步提高,其中浙江已超九成,江蘇、山東、福建、遼寧、廣東、江西已超七成。隨著復工復產的有序推進,產業發展新模式不斷湧現。直播間裡,“雲賣房”“雲賣車”不斷拓寬著企業線上的邊界;智慧工廠裡,機器人和機械臂代替了大部分人工;智能倉儲和零接觸配送,使物流配送在疫情下依然得到保障;手機上的健康大數據,讓企業復工更加安心;5G技術進一步落地,使遠程會診走近身邊。

在全國各地復工復產節奏不斷加快的背後,工業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和落地進一步加快,讓企業發展跑出“加速度”,也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獲得感。

“雲復工” 129小時線上直播收穫單店一月銷售額

“想都沒想過,居然有一天,由電商公司發起的直播,能調動全集團的線下導購參與,在逆境時給我們的經營帶來信心。”正月初六,受疫情影響,處於門店關閉、業務停擺困境中的夢潔家紡動員全國200多個實體店導購開通淘寶直播賬號,共享線上“雲倉”商品,開啟了在家“雲復工”的工作方式。截至2月16日,在129小時的直播中,直播間成交額就已達之前社區單店一個月的成交額,吸引新會員1萬多人。

受疫情影響,汽車銷售、房產銷售、餐飲業、教育行業等線下行業開始通過直播平臺不斷推進線上化進程。淘寶2月18日發佈的《淘寶經濟暖報》顯示,2月以來,100多種線下職業在淘寶直播上找到機遇,“雲工作”模式正在成為常態,全國500多家房產機構的5000多名置業顧問在直播平臺“雲賣房”,已有23個汽車品牌的1500家門店在直播平臺“雲賣車”,小米、阿迪達斯等品牌選擇在直播間開新品發佈會。

直播使企業“雲復工”成為可能,也為傳統線下企業帶來了收益。面對企業發展新模式,夢潔集團副總裁兼電商總經理何曉霞說:“直播不只是逆境時的‘權宜之計’,更是面向5G時代,展示產品、與用戶交流最有效的方式。”

2月1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發佈《關於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服務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的通知》,指出支持運用雲計算大力推動企業上雲,重點推行遠程辦公、居家辦公、視頻會議、網上培訓、協同研發和電子商務等在線工作方式。同時,要求推動製造企業與信息技術企業合作,深化工業互聯網、工業軟件、人工智能、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應用,推廣協同研發、無人生產、遠程運營、在線服務等新模式新業態,加快恢復製造業產能。

面對疫情,長安汽車渝北工廠總裝車間依然保持著有序的生產節奏。據介紹,長安汽車渝北“智慧工廠”自動化率達90%以上,比傳統汽車製造工廠減少操作工人56%。在生產線上,汽車零部件可以根據工序自動傳輸,700餘臺機器人以及上百隻機械手代替了大部分人工,無人操作的物流小車按照規定線路往返運輸。同時,工廠內的工業物聯網平臺每天可採集製造數據5000萬條,還能對設備運行情況實時監控並預警。

智能倉儲、零接觸配送等模式,則保障了疫情下物流行業的高效運轉。在京東物流分佈於全國的70多座不同層級智能倉中,各類智能機器人可以24小時不停歇地實現大規模、全流程、多場景應用。在武漢等地,智能機器人配送服務,降低了配送人員被感染的風險;在河北、內蒙古等農村地區,逐步開展的無人機配送,使已封閉已隔離的偏遠山區物流服務得到保障。

與可以通過線上辦公軟件、直播平臺等新技術實現“雲復工”的行業相比,在疫情的影響下,製造業、物流業等行業依靠工業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逐步恢復產能,並推進智慧工廠、遠程運營、智能物流等新模式的發展。專家指出,科技創新既是抗“疫”的有力工具,也在加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未來要以更大力度支持和鼓勵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更廣範圍試驗應用,加快產業轉型步伐,為創新和經濟高質量發展賦能。

大數據 為企業復工復產提供精準到人管理

日前,北京地鐵在官網、微信公眾號、手機客戶端上都新增了“滿載率查詢”功能,用戶通過手機查詢,線路圖上會以“紅、棕、黃、綠”四種顏色顯示車廂滿載率狀況。紅色代表車廂滿載率超過50%,棕色指介於40%-50%之間,黃色是介於30%-40%之間,綠色則為30%以下。除了北京地鐵公司,高德地圖、百度地圖等均推出了客流量查詢功能。相關數據由北京市交通委員會提供,已覆蓋北京所有地鐵線路和站點。

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長韓夏介紹,目前,3家基礎電信企業根據疫情防控的需要,在得到用戶授權的情況下,基於電信大數據分析,向用戶提供本人“14天內到訪地查詢”服務。該服務可以幫助有關部門提高對流動人員行程查驗的效率,對重點人群進行排查,實施精準防控,並且有助於做好當前形勢下的復工復產。

手機大數據查詢,是大數據技術的眾多應用之一。在此次疫情防控中,許多互聯網企業和機構利用大數據技術推出了一系列應用,通過實時更新的疫情地圖,公眾可以瞭解全國確診、疑似病例等動態信息;依託數字政務App,居民足不出戶就可以完成健康信息填報、在線問診;遷徙大數據平臺,可以直觀反映全國300多個城市的人口流動數據,提高疫情防控效率。

大數據平臺的搭建,為公眾更加透明地瞭解疫情信息、科學防疫提供了方便,為企業復工復產提供了精準到人的管理能力。2月23日,中國移動推出“企業復工碼”,企業可以通過中國移動大數據疫情防控分析平臺,對員工填報數據、身體狀況健康數據進行比對校驗,掌握員工健康狀況和生活軌跡信息,為企業復工復產和疫情防控管理提供支持。

“除了疫情和人員流動數據,大數據分析還可以在多個方面發揮獨特作用。”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總工程師金耀輝指出,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根據疫情的基本數據,預測未來疫情發展並及時調配人財物,跑在疫情前,把握主動權,也可對“封城”“禁車”等政策的後續影響進行評估,評判政策效果。

“在人工智能應用方面,大數據經常作為其中一項重要的技術支撐發揮作用。未來在面對重大突發事件時,大數據分析或將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德良表示,大數據如果應用到位,就會在很大程度上防止疫情擴散,如對病毒特性、傳播速度、發展規律、病例症狀等信息進行數據彙總、加工和分析,與其他傳染病病毒及其治療方案進行對比,或者對疫情進行預警,可以助力社會掌握防疫主動權。

“5G+” 融合發展步伐正在加速

在廣西賀州火車站,由熱成像測試儀、體感黑體、移動雲網絡等各種“高科技”組成的5G熱成像人體測溫系統“上崗”。進入車站的旅客走過測溫通道,其體溫檢測結果實時顯示在電腦屏幕上。這種非接觸、無延遲的測溫方式,得益於熱成像測試儀的快速檢測及5G網絡的快速回傳。移動5G熱成像人體測溫系統能同時在3-8米距離對十人以上進行實時監測,其測溫精度可達±0.3℃。目前,5G熱成像人體測溫系統已經在北京、四川、海南、河南等多地上線。

在5G技術的支持下,一場場橫跨武漢、北京、廣州和上海等地多個醫院的新冠肺炎CT遠程會診順利舉行。2月27日15時,依託聯通5G網絡和醫療雲平臺,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董家鴻院士、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謝燦茂教授,為武漢雷神山醫院的醫療隊進行了一場重症病例的遠程會診。通過5G技術遠程會診,各位專家能夠現場給出權威意見,協助醫療隊以最快速度確定最佳治療方案。

除了遠程診療服務,在疫情防控形勢下,5G技術的應用還在不斷落地,5G雲端機器人、5G+清潔機器人等應用已經在全國各地推廣。

“5G+多種新興技術所帶來的效率提升助力疫情防控,5G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發展的步伐有望加速。”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產業發展研究部主任左鎧瑞表示。

除了應用於遠程會診、大數據管理、防疫機器人、紅外線測溫儀等公共衛生管理領域之外,在疫情之下,居家隔離等手段使遊戲、視頻、在線教育、遠程辦公、視頻會議等需求增長,激發了公眾對更大容量、更快速度的信道的需求,讓5G的應用場景變得更加清晰、可行。據統計,僅在2月4日當天,天翼雲5G視頻會議用戶就增加了6萬,累計使用用戶超過36萬,召開會議27.9萬次,會議時長達35萬小時。

2月2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召開會議,要求抓住5G在網絡教育、在線醫療、遠程辦公等業務發展機遇,釋放新興消費潛力,擴大網絡消費,促進信息消費。

隨著5G建設逐步復工復產,中國聯通與中國電信將全面開展5G網絡的站點、室內外分佈系統等共建共享,2020年將實現全國所有地市5G覆蓋。近期,中國移動也全面啟動了5G二期工程設備測試和採購等工作,到2020年年底5G基站數將達到30萬,確保2020年內在全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提供5G商用服務。(記者 姚亞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