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我就是要嫁給小提琴"


小提琴協奏曲《四季》

她從四歲時就拿起了第一把小提琴;八歲的時候,她舉行了她的第一場小提琴音樂會; 到了二十三歲時,她已經在德國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音樂學院擔任起了教授,這是當時德國最年輕的女教授。 朱莉婭·菲舍爾(Julia Fischer),這個1983年6月15日出生在德國慕尼黑的小提琴演奏家,她的的簡歷讀起來就像童話故事一樣。



她的母親是一位斯洛伐克的鋼琴家,父親是數學家。他們從小就對女兒的教育非常嚴格。她的母親在朱莉婭剛剛三歲的時候就開始教她學習鋼琴,此後不久,她也開始拉小提琴,在奧格斯堡的利奧波德·莫扎特音樂學院學習了三年之後,她成為慕尼黑音樂大學著名小提琴教授安娜·楚馬琴科的學生。 1995年,年僅12歲的她贏得了Yehudi Menuhin國際小提琴比賽的冠軍。次年,她在葡萄牙里斯本舉行的歐洲電視網青年器樂比賽中獲得第一名。1997年起,朱莉婭開始了她的職業演奏家生涯,其間一些著名的指揮家,如馬澤爾、埃申巴赫和亞諾夫斯基等都給予了她巨大的幫助。2003年朱莉婭首次在洛林·馬澤爾(Lorin Maazel)的指揮下與柏林愛樂樂團以及倫敦交響樂團一起演出,取得了她職業生涯的巨大突破。 多年以來,茱莉亞.菲舍爾的倩影幾乎閃亮在世界各大重要舞臺, 眾多的世界級指揮家如布隆斯泰特、馬里納、梅紐因、薩拉斯泰、西諾波利、泰特、捷米爾卡諾夫、托馬斯、西蒙娜·揚、津曼等人都與她也有合作的經歷。她演奏的巴赫協奏曲專輯是iTunes歷史上古典音樂類最暢銷的首演唱片。



“……具有出色魅力的小提琴演奏家……,當我們聆聽朱莉婭·菲舍爾的演奏時,仍能感受到那些音樂先賢們經典作品的魅力所在: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如此優雅的技巧,以及與任何感性的痕跡都相距甚遠的聲音所散發出的光芒,湯氣迴腸,充滿活力”,這是瑞士《新蘇黎世人報》對茱莉亞在蘇黎世布魯赫音樂會的表現給予的評論。

上面的這部視頻是朱莉婭·菲舍爾演奏的由安東尼奧·盧奇奧·維瓦爾第(Antonio Lucio Vivaldi,1678年3月4日-1741年7月28日)於1723年創作的著名小提琴協奏曲《四季》。

茱莉亞現在用於演奏的提琴通常有兩把,一把是小提琴製作大師瓜達尼尼(Giovanni Battista Guadagnini)在1742年製造的一把小提琴。另外一把是德國當代小提琴製作大師Philipp Augustin於2011製作的一把定製小提琴。



“對我來說,音樂不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而是我生命的全部。我認為,在欣賞某一部音樂作品時,人們的情感世界會受到影響:比如欣賞貝多芬的交響曲,就會對作曲家的音樂世界有所瞭解,甚至還能體會到作曲家對人生的看法。我堅信,聽完一場音樂會後,人們會有一定的收穫的。”



作為從事音樂教育的教授,茱莉亞對孩子的音樂教育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不知道有沒有恰到好處的做法。人們常說條條大路通羅馬。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因材施教。比如我就從沒有感覺到家長的壓力,因為我很早就對音樂著了迷。所以練習演奏對我來說不是痛苦的事情。每個孩子的性格各有不同。任性,或者說意志堅強的孩子或許能承受更大的壓力,而敏感型的孩子要差一些。”



“音樂學院亟需有自制力、有耐心和愛心的教師;要讓學生們明白,音樂的意義究竟在哪裡。另外就是德國缺乏促進兒童早期音樂教育的機構和經費。音樂理論教學水平在大學裡也存在不足。就我而言,母親花了很多時間,幫我在家裡練習演奏,教給我相關的音樂理論和歷史等知識。”

“首先是千萬不要要求自己的孩子象別人一樣。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不要讓孩子們模仿它人。不然,這將是非常危險的。另外就是不要要求自己的孩子比別人更強,這在音樂上是無法做到的。因為音樂不是體育,一定要讓孩子們明白,我們為什麼需要音樂,對藝術家來說,重要的不是戰勝別人,而是實現自我發展,戰勝自我。”

“當然,教育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剩下的10%是上天的恩賜,是個人的天分。至於這兩者間的關係,我很難說清楚,因為我沒有孩子。我只知道,在某種程度上,後天的勤奮非常重要,但沒有天賦則是根本不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