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2003 ⇆ 2020,疫情背後,正在發生的6大變化

2003年的非典到2020年的新冠肺炎,17年過去了,今日中國不可同日而語。

回到2003年,進出口貿易、商業地產、實體經濟、互聯網、電商……看起來都初露頭角,將要起飛。但今天的經濟,看似在一些方面已遭遇瓶頸。

那麼,當下我們是否又能像2003年那樣找到轉機?而轉機的基礎又在於什麼?

事實上,從雲拜年、雲蹦迪、雲買菜、雲面試,到關於中小企業的自救的熱議,關於各行各業復甦的前瞻性討論,都在新媒體、直播平臺上如火如荼地進行。

我們已經習慣了這17年巨大改變帶來的便利。而回到2003年,這些可能性,都還是“0”。

商業大潮依舊浩浩蕩蕩,但底部河床已經發生變化。技術、組織、生產、運營、營銷……商業模式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劇變。

這次疫情的急剎車,是否也讓人看到劇變的河床上,產生了經濟新樣態的“萌芽”?

一、餐飲:重新定義餐飲

餐飲可能是歷史最久遠、最傳統的產業之一,也在這次疫情中首當其衝,受到最直接的影響。但是,

外送服務和直播買菜,成為兩個“緩衝帶”。

小龍坎、巴奴等等都推出外賣火鍋,大董、香格里拉等等貌似高大上的餐飲,都灑脫地上了美團外賣,找到新生機。大家可能都忘了,2003年還只能啃泡麵、囤速凍食品。

2003 ⇆ 2020,疫情背後,正在發生的6大變化

這十多年間,美團等等外賣平臺席捲一線到三四線城市,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餐飲的生態,才能夠在線下流量阻隔時,用線上流量來補充。

美團提出“無接觸”外賣,甚至還推出無接觸的“無人配送”,不僅讓居家的城市人更加安心,也幫助餐飲企業熬過過渡時期,不至於束手無策。

外賣從0到1,同時也在倒逼老牌餐飲戰略轉型。西貝流程化操作的外賣,以及肯德基麥當勞的宅急送,在這次疫情中就優勢突顯。它們除了衛生、食品安全很早就得到行業、大眾認可,流程化生產、數字化管理在多年前就開始做了。

完備的叫餐、備餐、派單、配送系統,肯德基、麥當勞從美國搬到中國的“汽車穿梭餐廳”,讓汽車直接開過去取餐,不用停留的“無接觸”,都成為“緩衝帶”。

回到非典期間,火鍋品類同樣受到巨大影響,但“一人一鍋”的呷哺呷哺逆勢而上。

這次疫情過後,外賣火鍋、全家桶麻辣燙,也許將更為普遍。餐飲無論巨頭小店,都將再次嚴肅考慮外賣服務;堅持實體的企業,都要再次嚴肅考慮基於定位的線上營銷;以往不做外賣的巴奴火鍋也開始了外送服務。

這不僅因為新冠疫情,而且因為消費習慣、生活方式已經發生鉅變。 物理世界的流量,正在跟線上流量結合,更加高效地服務於城市人的生活。

譬如,一家火鍋店的覆蓋範圍是方圓5公里,那麼就可以與樓宇廣告譬如分眾傳媒去進行協作,進行基於定位的營銷,提供外送火鍋、配料等等服務。這是麥當勞、肯德基、瑞幸一貫的打法。

包括在微信微博這樣的高頻次使用的社交平臺上,也基於定位去進行投放。那麼,以餐飲為代表的實體經濟,藉助互聯網進行轉型。面對黑天鵝事件,更有韌性。面對消費習慣已經改變的大眾,多一個選擇,多一種可能性。

二、零售:新零售時機正在成熟

2003年初春的北京就是一座空城,居民除了囤貨,沒有別的選擇。2020的初春,人們依然全副武裝,但技術已經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尤其一二線城市,從90後到60、70後,都重溫“半夜偷菜”的舊夢,上好鬧鐘半夜搶菜。

小象生鮮、美團買菜等等即時配送平臺在疫情中異軍突起,讓“新零售”和“無人”重回大眾視野。

回頭看,自2016年提出“新零售”的概念,已經過去3年多。雖然一經提出便成為媒體、資本關注風口。但事實上,當時阿里推這個概念,一定程度是因為淘寶天貓的C端增量不足, 需要新零售的新物種去講新的故事,但當時新零售的基礎設施是不成熟的。

簡單說,2016年是新零售的播種季,現在才逐漸走向成熟期。

什麼叫成熟?

關鍵的是規模和高頻。

消費端線上人數達到量級,消費習慣能保持穩定頻次。如此,才能對訂單量、庫存、採購長鏈條做出較準確的預測。

否則對新鮮度要求比較高的果蔬,即飲飲品如咖啡奶茶,都會因為不新鮮而流失用戶,陷入惡性循環。

拿生鮮而言,規模化、標準化才有可能在性價比上,超過傳統的“菜市場+菜販子”模式。

所以,我們看到疫情中需求的點燃,讓生鮮迅猛起勢。

2003 ⇆ 2020,疫情背後,正在發生的6大變化

如上圖,全民居家,生鮮電商成為購買必需食品的首選,活躍度快速提升,遠超綜合類電商。春節期間,就美團買菜北京地區的日均訂單量為節前的2-3倍,並呈現持續上漲趨勢,節期的蔬菜實際採購量約為預估量的5倍。

因為這次疫情正是從武漢海鮮市場中傳播開,這可能會加快中國民間菜市場、海鮮市場的整治和管理,給生鮮電商帶去紅利。

同時在疫情期間,只有“無人化”才真正支撐了“無接觸”這個防疫概念。譬如,美團在順義落地無人車進行買菜配送;在園區內提供無接觸餐廳的室內機器人服務,還有去年美團發佈的無人微倉自動揀選貨架等等,都是圍繞城市人生活的新零售佈局。

2003 ⇆ 2020,疫情背後,正在發生的6大變化

圖為美團無人配送車在北京順義區送貨

為什麼生鮮的風口前些年吹了這麼久,就是不溫不火?但從去年年末,美團依託外賣,從線上流量去切生鮮和無人配送。背後邏輯,就是來源於互聯網公司前期積累的訂單流量和用戶預測。而突發的疫情,正是對生鮮平臺供應鏈的考驗。

疫情特殊時期,園區和社區人口非常密集,美團又上線無人配送,“無接觸”方式解決居民和上班族的剛需。

試想疫情逐漸平息,生鮮平臺繼續積累社區、園區的用戶習慣和數據。自動駕駛和無人配送就能進行更有效地預測。

那麼在某些區域的模型下,無人配送就不再是噱頭,而是可遇見的未來。 無人倉儲、物流將結合算法,再次提升零售的人效和坪效。

如下圖美團的無人微倉。以後當你訂藥或者蔬菜水果,就可以獲得更快的配送和更低的價格。

2003 ⇆ 2020,疫情背後,正在發生的6大變化

圖為美團的無人微倉的AGV自動運輸小車

同樣邏輯的還有即飲飲品。不久前被海外對沖基金渾水強勢做空的瑞幸,股價堅挺,原因之一就是新零售的模式和提前佈局無人零售,目前已經進駐各大醫院。

兩三年前從線下去鋪量的無人咖啡機、果汁機很快涼涼,是因為“無人零售”的模式一定要藉助線上的流量,不然走到辦公樓角落才發現一個橙汁機,裡面的橙子還生蟲了,那肯定要涼。

但如果你有“喜茶Go”小程序,它可以提醒你附近開了一家新店、或者無人售貨機,那麼就可以主動導流。

當線上線下流量互補、互相激活的機制逐漸形成,在疫情中後期,人們心理上的防範意識會持續增強,而無接觸和無人零售會持續展現潛力。

疫情之中一切都是挑戰,疫情之後可能催生新的消費樣態。外賣、無人配送、無人零售的演變都在持續進行。

這是科技的加持,也是新零售商業模式走向成熟的自然生長。十年前美團點評可能也想不到自己要做無人車、開機器人餐廳,而現在,圍繞居民生活的更多可能性,正在展開。

三、工作的邊界更加模糊

疫情給了人們一次在家辦公的機會,但箇中滋味,只能自己體會。只看一個小現象,釘釘慘遭小學生的“毒手”,一邊給好評一邊打一星,逼得釘釘的運營都跪求饒命。其實背後是一個趨勢: 生活和工作的邊界,已經非常模糊了。

所以,還沒進入社會的小學生們自然很難接受社會的現實,只能雙手奉上一星,而且要挾“讓你(釘釘)大哥支付寶出來談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