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 中學生還要學習如何“說話”?這所美國中學這樣培養學生思維

看點對於中學生來說,“說話”也是一件要學習的事情嗎?這件事情聽上去有些不可思議。但在美國拉金塔高中的英語課上,這是真實的一幕,老師會給學生髮一張“蘇格拉底說話提示單”,教授學生如何進行交談和討論。事實上,不只是英語課,包括歷史、科學等課程上,老師都會給學生準備相應的說話單,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框架”。上海高東中學副校長鄭鋼在下文中介紹了他訪學的見聞,在他看來,這是一種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方式。

走進在拉金塔高中的一節英語課上,學生們正在辯論,主題是“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鮑勃·迪倫是否應該獲得這份獎?”。在課上,除了一些閱讀材料供學生學習和討論之外,老師還發給每個學生一張“蘇格拉底討論說話提示單”,指導學生如何辯論和說話。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大名鼎鼎的哲學家,也是問答教學法的發明者,這種方法自始至終採用師生問答的形式,不是把這種概念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先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

學生回答錯了,他也不直接糾正,而是提出另外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從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確的結論,其特點是通過問答、交談、爭辯、不斷地引導學生

這種教學法還形象地成為“產婆術”式的教學對話. 環環緊扣,層層解析,步步推進,啟發誘導或暗示。這種方法不僅在辨理之風盛行的古希臘非常地流行,而且在今天的西方課堂也備受推崇。

中学生还要学习如何“说话”?这所美国中学这样培养学生思维

不過今天學生手頭拿的說話提示單並不是蘇格拉底所創造和制定出來,而是美國教育教學研究者綜合蘇格拉底法、辯論、討論和交流等內在的要求,開發的一些說話的框架,幫助學生如何去切入,怎樣開始。湊近一看,我發現這張單子主要由五個方面組成:

1

如何闡述

你能如何重新解釋一下嗎?我不理解你所說的,你能重複一下嗎?我對......不是很清楚,你的意思是......?你能解釋剛才你談論關於......?你還能就這個話題再說一些嗎?換句話說,你在說......?我對......有疑問,請你闡述一下?

2

如何變換話題

我認為關於......的話題無法再深入了,我們能否講下一個話題......?請討論下一個話題。還有人還對......補充嗎?我們轉向新的話題。

3

肯定想法或者補充

我對想法與......的......想法一致。我真的很欣賞......的想法。我同意......,我也......。我的觀點建立在......的基礎上,我認為......。

4

提出問題的另外一個觀點

我明白你為什麼這麼認為,可是我有不同的觀點,我認為......。我理解你想法的理由,但是我無法認同,我的觀點是......。那是正確的觀點,可是我還要補充......。另一方面是......。我不同意你的部分觀點,我的觀點是......。

5

表達觀點或陳述結論

我相信......。我認為......。我感覺......。我認為......因為......。對於我來說,......明顯對於我來說是對的。

顯然,五個方面的說話或表達技巧勾畫出辯論或說話的整個過程,告訴學生應該如何說話,其實這不僅僅是方法論的問題,告訴學生如何說;這還是教學論,將辯論課的基本要素和要求清晰地展示出來。

如在陳述或辯論的不同環節,闡述、質疑、補充和總結等等,時間一久,學生浸潤充滿思辨和思維的話語系統裡,他們自然而然掌握表達和交流的方法。

所以他們的英語課、歷史課、政府課和外語課上,蘇格拉底教學法是重要的教學方法,給學生提供了說話、思考和對話的路徑,告訴學生如何說話和辯論,學生的理性話語能力,因為

學會表達和思辨是這些課堂主要的任務。

而且框架的設計還隱喻了社會和文化功能。辯論其實是一種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是一種社會交往和文化交往,因此在框架的設計中充滿了尊重、傾聽和兼容

如提出另外的觀點時,要有前綴,如:“我明白你為什麼這麼認為;我理解你想法的理由,但是我無法認同,那是正確的觀點,可以另一方面是......。、;我不同意你的部分觀點,我的觀點是......。這是一種滲透實踐能力和公民的素質與行為習慣的教育。

中学生还要学习如何“说话”?这所美国中学这样培养学生思维

正像美國英語課程標準裡要求學生會“說理評估”,在說理時中必須有對方意識,明確提出說理是“對話”,而不是“獨語”。曾有學者指出,學生的理性表達和說理能力,從社會作用來說,是一種幫助維護民主公共生活秩序的公民教育。從公民修養、稟性來說,則是一種提高國民素質的人文教育。

其實,不僅在這些課堂裡教師提供了學習框架,我還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科教師都會提供給學生很多學習框架,幫助學生開展本學科的學習。

在閱讀課上教室會提供很多閱讀報告單,根據不同的閱讀文本特點和體裁以及教學要求提供各種各樣的閱讀報告單學生一拿到閱讀單,就知道閱讀任務,知道需要收集、處理和整合何種信息。

在小組合作課堂上,教師會給四個不同的角色:發言人、質量控制員、過程協調者和幫助者不同的說話單,這些說話單的意義在於反向指導,使得學生在學會說話的過程中學會如何去小組合作,如何去發揮自己的角色,從而確保各司其職,確保小組合作順利開展。

在絕大多數的單子裡,他們將如何幫助學生說話,用英語定義為“框架(frame)”。從教育論的角度,我更喜歡稱之為“工具和支架”,雖然是說話或者提示,其實他們是幫助學生如何學習,是一種引導學生學習,規範他們思考、質疑和學習,就在幫助學生搭建腳手架,一步一步,慢慢地進入深度學習。

我們常常說要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教師教給學生更多的是方法、路徑和過程。這些也是結構化學習、思維和工具的體現,有助於學生形成學習、思考、交流的框架結構,並在框架結構下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和思考方式。

就像有些人在表達時,總是難以把想表達的思想在短時間內清晰地表述出來,經反覆講解後,對方依然不清楚問題的重點和解決思路,這就需要提供結構化的工具建立支架。

中学生还要学习如何“说话”?这所美国中学这样培养学生思维

“言為心聲”,這些學科的話語工具裡具有極強的學科思維,符合學科本質,對於學生培養學科素養非常有幫助。

就像在一節科學課堂上,學生手上拿著一張科學課說話框架,總共有十個方面,如評論、預測、闡述、提問、聯繫、推理、總結、合意、比較和對比、實驗。看看這些內容,就知道科學的本質就是培養學生質疑、思考和綜合的能力,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的思考、表達和行動。

其實,美國課堂裡的框架單是他們長期研究學習科學的結果,在美國學習科學的研究很受歡迎,研究者們深入分析學科的本質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兼容了相當多的功能,將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以框架的形式設計出來,幫助學生找到學習的梯子和捷徑,或許這是幫助教師在“偷懶”。只要一發單子,學生就知道如何做,而不要化時間去解釋和說明。

人類的文明史和發明史就是一部“偷懶史”。因為想少走路,就發明了火車、飛機和自行車,因為想少化力氣和時間,就發明了洗衣機,因此“偷懶”,有時未必是壞事,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創造更美好的事物。我想教育也是如此。

中学生还要学习如何“说话”?这所美国中学这样培养学生思维中学生还要学习如何“说话”?这所美国中学这样培养学生思维
中学生还要学习如何“说话”?这所美国中学这样培养学生思维

▶為什麼每一間美國小學教室,都有一面幫孩子記單詞的“牆”?

關注外灘教育

閱讀 3000+篇優質文章

中学生还要学习如何“说话”?这所美国中学这样培养学生思维
中学生还要学习如何“说话”?这所美国中学这样培养学生思维

現在加入《人鼠之間》閱讀課,

掌握藤校閱讀寫作力!

點擊下圖,立即夠買

中学生还要学习如何“说话”?这所美国中学这样培养学生思维

↓↓↓點擊閱讀原文,進外灘教育微店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