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轉改,續圓此生軍旅夢

葫蘆島軍分區是遼寧省軍區第一個完成首批現役幹部轉改文職人員計劃的單位。聽說在上報的8名擬轉改對象中有3名在編現役幹部,5月中旬,記者專程前往該軍分區一探究竟。

軍分區政治工作處主任曹奎介紹說,此輪軍隊改革中,軍分區現役編制大幅縮減。超編幹部面臨著退役轉改文職人員的選擇,而在編現役幹部主動申請轉改文職人員,這種現象確實有點出人意料。

這一局面是如何產生的呢?曹奎接著說:“這其中的確有一個從認知到認同的過程。轉改工作啟動之初,一些幹部對政策情況不瞭解,難以下定決心。講清了政策,算明白了事業平臺賬、經濟待遇賬、家庭幸福賬,大家消除了思想顧慮後,轉改的積極性很快就提高了。”

據瞭解,該軍分區政委齊為躍在轉改工作動員部署大會上,緊緊圍繞副團職以下幹部退役後面臨“轉改文職、轉業安置、自主擇業”3條職業發展路徑,對比政策條分縷析,講清轉改政策優勢,指明發展前景,讓幹部在比較中理性選擇。

政策解讀清楚後,不少現役幹部雖有些動心,但還是有這樣或那樣的顧慮。齊為躍趁熱打鐵,召集副團職以下幹部家屬搞座談,當面解讀政策,聽取意見建議,還邀請地方政府有關部門領導解疑釋惑。通過把系列政策措施解讀好,把制度比較優勢講到位,緊緊扭住政策宣講和教育引導這個關鍵,一些先前猶豫彷徨的幹部紛紛遞交轉改申請書。

軍分區戰備建設處副團職參謀王英敏申請轉改文職人員,這讓很多人感到吃驚。因為王英敏是全分區最年輕的在編副團職領導幹部,深受軍分區首長器重,再好好幹兩三年,提拔到正團職崗位的可能性很大。

“算長遠賬,轉改文職人員工資收入不降,副處級文職人員不比服役提正團退役後掙得少。繼續服現役即使提到正團,幹到50歲基本就得退休,如此我只能在部隊再幹10年;轉改文職人員後,如果按60歲退休,我還能在部隊再幹20年。”稍作停頓,王英敏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說,“最終讓我下定決心轉改文職人員,不僅是黨委政策解讀走心,幫我們算好個人經濟待遇賬,而且通過教育引導,讓我們懂得感恩組織,珍愛職業榮譽。”

在部隊大院裡長大的王英敏,從小立志從軍,想在部隊幹一輩子。軍分區作訓參謀這個崗位成就了他,讓他從一名不懂參謀業務的門外漢,成長為一名優秀機關參謀,先後榮立三等功2次,獲得各級各類榮譽證書25本,僅軍級以上榮譽就有12項。回望自己從排職軍官成長為副團職領導幹部的16年職業堅守,他更加堅定了轉改文職人員的決心。

一石激起千層浪。王英敏的選擇,讓一些先前對轉改猶豫彷徨的幹部也動了心。王英敏主動當起了轉改政策宣講員,他告訴大家,現在部隊對業務骨幹求賢若渴,轉改留下的,將來都是“香餑餑”。現役幹部轉改文職人員,職務越低越合適,年齡越小越合適,因為工作時間長、進步空間大;家屬沒工作的最合適,因為轉改文職後隨軍政策、隨軍未就業政策不變,這就意味著“一人上崗、兩口子受益”。

在編副營職幹部徐國慶,在王英敏的影響帶動下遞交轉改申請書。他告訴記者,真正讓他下定轉改決心的,是軍分區政委齊為躍在政策解讀時提出的“變與不變”論。其中講到,部隊編制體制變了,思想觀念必須跟著轉變,要看到變中有機遇。改革後,軍分區編制員額總體增加,文職人員佔比過半,有20多個正科級文職崗位空缺。徐國慶任現職已經4年多,轉改文職提升正科職水到渠成。轉改文職後,除了工資收入、住房保障、社會保險等不變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實現自己在部隊幹一輩子的人生夢想。經過綜合考慮,徐國慶說:“對自己而言,選擇轉改文職人員,不失為明智之舉。”

看到在編副團職、副營職幹部都主動轉改文職,先前還在猶豫的在編正連職幹部孫瑞強坐不住了,主動遞交了轉改申請書。他告訴記者,他正連職已經任職4年,隨著現役編制數量減少,提升職務更加困難。相對現役崗位,轉改文職後,工資收入不降,還可以馬上提升副科級。況且,他在軍分區工作多年,業務熟、環境熟、同事熟,工作起來比較舒心,不存在低人一等、短人一寸的問題。相反,轉身是為了更好地出發。

就這樣,在3名在編現役幹部的帶動下,該軍分區機關緊缺的財務幹部楊坡、守了14年民兵武器裝備倉庫的幹部趙宏光等5名骨幹人才,也相繼遞交了轉改申請書。

转改,续圆此生军旅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