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熊玲:後知後覺,怎麼啦

為什麼總是後知後覺,是因為什麼?

熊玲:後知後覺,怎麼啦

關於後知後覺。後知後覺,是對過去時“事件”含義的明瞭,一種事後的覺知。你的重點是,為什麼總是後知後覺?潛在的意思是否想追問,這意味著什麼?

我不知,你對總是後知後覺的真實感覺是什麼,單憑我的感覺,嗅到你對“總是後知後覺”不是那麼舒服,不那麼認可。好像“總是後知後覺”暗喻著貶義的啥,再自我感覺一下,似乎在暗喻一個人不夠聰明,不夠敏銳,換言之,暗喻自己遲鈍,愚笨。如果是這樣,這感覺的確不令人好受。因為人性,總是喜歡被認同,被欣賞的。

熊玲:後知後覺,怎麼啦

其實,每個人對總是後知後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我身邊有個朋友,她才是為人行事的過程中懵裡懵懂、稀裡糊塗,總是事後才明白已發生過的事情的含義。但,即便在她後知後覺的狀態下,你看不到她有絲毫尷尬、後悔、自責什麼的好難過。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沒心沒肺的人。你可以把這類人,看成是對自我要求不高的平庸者,或其他什麼。可我會把這類人視為“難得糊塗”,活得單純灑脫的人。

每個人的生活方式,情感感受都是他自我選擇的結果。而我們自己對別人的看法,或者別人對我自己的看法,也都是我們自己,或他人自我意象的投射而已。

我對“總是後知後覺”不反感,因為我理解,後知後覺的意義,重在它是——反思、覺知、提升自我的途徑。就算我現在總是後知後覺,那說明我的成長還需要這段經歷。還因為我理解,後知後覺,是敏銳直覺的條件。就如,懦弱是勇氣的條件,英雄是弱者所成就的一樣。

熊玲:後知後覺,怎麼啦

我甚至很愛護“總是後知後覺”,因為它令我去深入思考:敏銳的直覺,從何而來?在我的研究中,認為直覺分為兩種,一種是先天的直覺,它承襲著祖輩人直覺經驗的文化基因,另一種是個體的後天經歷,歷經了吸納--豐富的知識、生活閱歷、看穿世事百態之後的直覺。後者,在對事物的覺知、分析與判斷上,表現為敏捷、準確、深刻等,這樣的直覺,無疑是一種遊刃有餘的能力。

世界上的先知鳳毛麟角,據說先知們(比如孔子)也是經歷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後才成為先知的。同理,先知先覺的能力,是建立在無數後知後覺的生活磨礪之上的。所以,請善待我們的後知後覺,接納目前的總是後知後覺,這都是成為敏銳直覺的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