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清國旗艦定遠艦—曾經亞洲第一艦被迫自行炸燬 日本用它建公園


定遠級鐵甲艦是中國清朝委託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製造的7000噸級的鐵甲艦,也常記為戰列艦。定遠級鐵甲艦有兩艘,分別為定遠及鎮遠,二艦於1885年開始服役,成為清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而定遠則同時為艦隊旗艦。排水量7,000噸的定遠與姊妹船鎮遠是中國海軍歷史上唯有的兩艘鐵甲艦,裝甲厚12英寸至14英寸,主要武裝為四門12吋口徑的主炮。

定遠及鎮遠本應在1884年完工交貨。但1883年年底中法戰爭爆發,德國作為中立國,據國際慣例暫停交貨。1885年中法簽訂和約,德國方才於7月履約付貨。定遠及鎮遠由德國水兵駕駛,懸掛德國商船旗,經蘇伊士運河、新加坡、香港,於10月抵達天津大沽。10月29日,定遠升起龍旗,正式成為大清海軍艦隻,北洋艦隊旗艦。定遠艦造價約620萬馬克,是當時亞洲最大的軍艦。

1894年,定遠號作為北洋艦隊旗艦,帶領十多艘戰艦參加9月17日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上的遭遇決戰。當日下午12時50分,由定遠先向日艦開炮。定遠的管帶(艦長)為劉步蟾,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亦在艦上。不幸地,在戰事開始時定遠的一次主炮齊發中,震倒了丁汝昌,丁汝昌身負重傷。


日艦集中火力攻打旗艦定遠艦,摧毀了定遠艦的信號裝置,破壞了旗艦與其他軍艦的聯絡手段。然後北洋艦隊信號手人數不足,加上各艦信號理解能力不可靠,各艦行動不能一致。戰事一直由中午持續至下午5時,期間定遠一直堅持作戰。定遠中彈多達159發,艦上17人死38人受傷,前甲板更曾發生大火,左炮臺一門305mm主炮被擊毀。但艦艇因其裝甲堅厚,並無致命損傷,一路亦未失作戰能力。

大東溝海戰後,北洋水師退守威海衛軍港,在後來威海保衛戰中,定遠艦不幸被日軍魚雷艇偷襲成重傷擱淺,定遠艦隻能充當浮動炮臺。在被偷襲後,定遠艦用艦艉150毫米克虜伯副炮還擊,擊毀了日軍前來偷襲的"第九號"魚雷艇,這也是甲午海戰中唯一被北洋水師擊沉的日軍軍艦。

最後丁汝昌下令由北洋水師自行炸燬定遠艦,以免資敵,最終定遠艦的殘骸被攻佔了威海衛的日軍拆卸帶回日本。在福岡有一座"定遠館",是用定遠艦的遺物建成的,這也是定遠艦現存遺物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另外,在佐世保海軍公墓中保存有一枚定遠艦305毫米主炮的炮彈。


而定遠艦的同級姊妹艦鎮遠艦於1894年11月14日進港時不慎觸礁受傷,又由於旅順船塢被日軍攻佔而無處修理,已不可能出海作戰,管帶林泰曾因此引咎自殺 。鎮遠艦之後在劉公島被原先的大副後來的管帶楊用霖修復好,於1895年2月17日被日軍繳獲,屈辱地編入了日本海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