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4 易經誕生簡史,看完才明白,易經是學不透的,學一半就可以了!

現在所說的易經包括周易和一些預測術數,但無論是周易還是術數,其基礎理論無非是有一下幾點:


1.太極與陰陽

2.四象與五行

3.天干與地支

4.八卦與重卦

涉及到這些文明起源的內容,基本上都伴隨著一些神話故事在內,之前提過,神話是口口相傳的歷史,如果我們因為是神話就完全不信其有,那麼就會失去真實的歷史。但反過來,對神話中的事完全相信,那麼,許多內容又被科學所否定。如何正確對待這些神話故事呢?

1.神話的由來

在倉頡造字之前,人類並沒有文字,所以,歷史只能通過口口相傳。這其中,因記憶能力的問題,出現誤傳的可能性較大。佛陀當年傳道時也沒有文字記錄,都是靠大德們口口相傳,即使有象阿難那樣過目不忘的本領,整理成書時仍然要所有的弟子確認之後才能寫入書中去。

易經誕生簡史,看完才明白,易經是學不透的,學一半就可以了!

因此,古人為了能讓人不忘記這些歷史,人為地神話了一些事件,這樣,不僅容易記住,而且還有一定的權威性,對歷史的保存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以說,沒有這些神話的參合,就沒有華夏文明的傳承。因此,我們對待這些遠古歷史,要取其義理而舍其神話。

不僅中國、印度有神話,西歐同樣有神話。即使現代西方人在傳說一些事情時也會將現實變成神話,例如蘋果砸在牛頓的頭上,於是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看見沸水頂鍋蓋,就發明了蒸汽機。這些傳說都與事實出入很大,然而卻讓很多人瞭解到了一部分事實,即萬有引力是牛頓所發現,蒸汽機是瓦特所發明,神話的目的達到了。我們要正確認識到神話在文字不發達的古代所起到的積極意義,更不能因為有神話在其中,因而就否定某國的歷史。

2.盤古開天地

有一個叫盤古的大帝,在一個混沌狀態的”蛋”裡面沉睡18000年,有一天,盤古醒來,奮神力破束縛,蛋殼碎裂,清陽者上揚而為天,濁陰者下沉而為地。盤古於其中一日九變,神託於天,聖踏於地,使每日天上升、地下降各一丈,於是天地立而萬物生,日月行而山水現。

易經誕生簡史,看完才明白,易經是學不透的,學一半就可以了!

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聽說過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但卻沒有認識到這就是太極生兩儀的過程。這個故事在告訴我們,盤古時代之前,人類的智慧與動物相差無幾,並不認識天地。是盤古告訴了人們,人類從此明白了上為天、下為地,天地如同父母而生育萬物。從此,人類有別於動物,開始仰觀天文而俯察地理。

3.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

這是道家所說的三皇氏,早於後世所說的伏羲(天皇)、神農(人皇)、黃帝(地皇)。到了天皇氏時代,這才開始有了天干,人們用天干來記住日子,開始明白一年之中有所不同,周而得始又一年的規律。

到了地皇氏時代,人們對地上萬物的觀察,發現了地支的規律,逐漸改用地支來運算日期時間,對狩獵或採集果物都有了很大的幫助。這樣又過了幾百上千年的時間,也就到了人皇氏時代,人們發現天干有天干的好處,地支有地支的好處,於是人們便天始用天干和地支合起來表示,終於可以”兼三才而兩之”。其後,又經歷了有巢氏、燧人氏等幾千年,這才到了伏羲時代。

易經誕生簡史,看完才明白,易經是學不透的,學一半就可以了!

其後,有巢氏到燧人氏再傳到伏羲,伏羲命潛龍氏造甲歷,而《五行大義》中說,黃帝命其師大撓氏造甲子,當今的人都普遍認為大撓氏是甲子的鼻祖,有可能我們錯了。大撓氏可能是在前人的基礎之上作了大量整理和改進,形成了相對完善的系統。

4.伏羲

伏羲在易經方面的貢獻是最大的,不僅畫出了八卦,而且還擴展到了六十四卦。當時的卦象,並沒有我們當今這麼規整,而是用山表示陽爻,用兩山夾一谷表示陰爻,這樣一個卦就象山巒起伏的群山,如果將八個卦一起畫出來,就象是山連山一樣,所以稱之為”連山”,也稱之為”山墳”。連山易雖然在伏羲時代創立,但到了夏禹時代才得到了大量的補充和完善。

連山易的八個卦表示天(乾)、地(坤)、水(坎)、火(離)、澤(兌)、山(艮)、風(巽)、雷(震),同時表示君(乾)、臣(艮)、民(坤)、物(巽)、陰(坎)、陽(兌)、兵(震)、象(離),組成六十四卦以後,就是很簡單地表示這八個主體之間的關係。

易經誕生簡史,看完才明白,易經是學不透的,學一半就可以了!

例如下艮上乾,現在稱”天山遁”,而連山易稱之為”君臣相”,表示臣在君之下負責管理下方萬民。如果是上乾下艮?現在稱之為”山天大畜”,而連山易稱之為”臣君侯”,表示君作為一個臣子一樣去管理一方百姓,這就是諸侯。

5.神農氏

神農制耒耜以取五穀之利,嘗百草以治萬民之疾,作弓箭、開市場,這些措施之外,還在伏羲連山易的基礎之上,發現了山墳引地道而治人道,然而,人道之所以有生、老、病、死,是因為氣之所藏與所洩造成,因此而產生了”歸藏易”,又稱之為”氣墳”。歸藏易雖然創始於神農,但真正的發展和完善是商湯時代。

歸藏易不再用”山”與”谷”來畫八卦,而是用大的黑點與兩個小黑點來表示,這就非常接近我們現在看到的陽爻和陰爻了。另外,也不再用君、臣、民等關係來表達,而是用氣的歸藏相關的行為來表示,即歸(乾)、藏(坤)、生(震)、動(巽)、長(離)、育(坎)、止(艮)、殺(兌)。

歸藏易認為,氣本乎天,所以在天為”歸”,在地則為”藏”,藏之於心。所以,這個”氣”並非空氣,而是”道”之運動變化,從心底發出的失去力量,導致事物”生”,也就是”震” 卦,這種力量必然開成”動”的結果,這就是”巽”卦。

易經誕生簡史,看完才明白,易經是學不透的,學一半就可以了!

6.黃帝

黃帝時代,人類社會已經有了飛速的發展,播百穀、織衣裳以使民富,建舟車以通天下,整醫書以治病,制音律以啟智,在歸藏易基礎之上發現連山易達於注重地道,而歸藏易過於注重天道,二者皆有所長,也有所不足,於是將連山易與歸藏易相結合,形成了”乾坤易”,又稱”形”,這已經與周易非常接近。文王當年在羑里演易,就是對這個內容進行了補充和完善,最後發展成為今天的周易。

易經誕生簡史,看完才明白,易經是學不透的,學一半就可以了!

乾坤易認為,萬物既有不同的開頭,又有相同實質,物以類聚,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外形的內部有氣的支撐,形與氣是不可分的、相互幫扶的。因此以形來取象,而以氣來明理,象與理就是形與氣的關係。基於這樣的思考,便對八卦重新取象,分別為:天(乾)、地(坤)、日(離)、月(坎)、山(艮)、川(兌)、雲(震)、氣(巽)。

易經誕生簡史,看完才明白,易經是學不透的,學一半就可以了!

《三墳》分別從社會屬性、自然屬性、和本源屬性,定義八卦的基本對應關係,然後又使用這些基本對應兩兩相配,產生了與之相應的六十四卦,用這些象就可以解釋天地間萬事萬物、人物鬼神、生死變化,與六十四卦的一一對應,細思下來真;是非大智慧的人是難以設定如此巧妙。

7.文王、周公

伏羲、神農、黃帝被後世稱為三皇,少昊、顓頊、高辛、堯、舜被後世稱為五帝(三皇五帝有多個版本)。三皇以前,掌握易經都是天子這樣級別的人物,到了五帝時代,易經得到了充分的應用和完善,但著名的人物卻很少被記載下來,五帝之後,夏、商開始家天下,這些天子生來就高人一等,對易經的掌握越來越差,以至於末代天子往往對易經一無所知,易經便流落到一些專門的官員或大臣手中。周文王作為一方諸侯掌握著易經,終於在其兒子武王時期取得了天下。

取天下之後,武王很快生病辭世,周公攝政,這才回復到天子掌握易經的時代,因此周朝有八百年的江山社稷。文王在被商紂王軟禁在羑里之時,專心演繹易經,將乾坤易的順序和取象都作了重大調整,卦辭也作了大量的補充和完善。後世說文王創作了卦辭,這個說法不準確。因為在文王之前也有卦辭,文王只是作了重要的修正而已。同樣,周公則對爻辭作了重要補充和完善,這就是我們當今的周易。

8.孔子

周公還政以後,這些生來就是天子的君王,仍然重複著夏、商的家天下足跡,一步一步地背離天道,五百年之後,到了孔子時代即春秋末期,社會已經出現了禮崩樂壞的預兆,天子們不重視易經,易經便象一個”棄兒”一樣流落街頭,靠賣卜算卦來虛度餘生。

易經誕生簡史,看完才明白,易經是學不透的,學一半就可以了!

孔子作為一介平民,通過自己的努力而做到了司寇,受到各國君主的敬佩和尊重,雖然為官時間不長,但有幸接觸到了周易,經過研究之後明白了一點,易經原來是帝王之學、大道之學,小可以修身,大可以治國平天下。於是,孔子便帶領弟子們為易經作《易傳》,讓後世平民百姓終於能學習易經了。因伏羲、文王、孔子對易經的貢獻巨大,後世稱此三人為”易更三聖”。

9.總結

上面講到了太極陰陽出自盤古,天干地支出自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八卦重卦出自伏羲,但一直沒有講四象五行出自何人?這是因為伏羲之時已經有了五行之說,但並未記載其產生的緣起經過,後人更無法考證。其實,無論是八卦還是干支,都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積累而成。

唐朝宰相虞世南曾經感慨地說:”不知易者,不可為將相。”這句話正確嗎?屈原是知易者,但楚懷王不聽;張良是知易者,早年一心輔佐韓王復國,而韓王不聽;諸葛亮精通易經,但後主劉禪不聽。

易經演示的是天地之道、帝王之學。平民百姓掌握了易經,最多也就獨善其身。因此,易經只有被帝王掌握,才能發揮出巨大的能量。因此,虞世南限於某種原因,沒有將想說的話說出來,這就是”不知易者,不可為君王。”

易經很複雜,很精細,研究的越深,越覺得自己瞭解的太少了。用南懷瑾先生的話說,易經沒有人能學透了,也沒有人敢學透了,我們只學一半就可以了。如果學透了,什麼你都曉得了,那做人還有什麼意思了?


來源於網絡,若喜歡本文,請收藏轉發出去吧,感謝支持,感謝關注!辛苦之作,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私信餘,感謝各位的支持,若有喜歡易經,傳統文化,國學經典的敬請關注我,更多實用術數敬請關注微頭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