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4 明代瓷器的款大全,收藏资料用贴

一.关于洪武时期的特征

迄止目前,尚末见到署洪武官窑年款的瓷器,但却有具本朝纪年的民窑器,如前述刻有“洪武七年七月二十七日造此”纪年款的青白釉罐。明代正德、嘉靖和清代康熙、道光年间,均有仿洪武年款的的仿品。至于洪武官窑中究竟有无署款的器物?这个待考的问题,有待发现实物,始可释疑。

建文时期,也末见到署官窑年款的瓷器。

明代瓷器的款大全,收藏资料用贴

二.永乐时期款识的特征

明、清两代于官窑器上冠以帝王年号款识者,始于永乐,后成定制。但永乐官窑器署款并不普遍,传世品中仅见到青花、釉里红、白釉、红釉、冬青釉等几个品种,一些无款的琢器和圆器,制作也很精细,这在当时御用器与民用器严格区别的情况下,看来也应属官窑制品。

青花器中,仅见压手杯署款,款识均写在器里中心,并有图案花纹围绕款字,其形状有三种。

1.中间四字篆书,以双鸳鸯围绕。

2.绘双狮滚绣球,年款写于球心.

3.青花单线圈,内绘团花,花心里书四字篆书款.

明代谷应泰所著《博物要览》中对永乐压手杯的记载,与故宫博物院所藏两种款识的压手杯实物相印证,是吻合的。

此外,其他永乐青花器中,还有绘龙纹或花形图记款的。

釉里红器中,署款器仅见两件云龙纹双环耳大瓶,口沿下分别署永乐元年(1403年)与永乐四年(1406年)纪事楷书款识。

一色釉瓷器,仅见印与刻款两种体式。

印款的,有白釉、冬青釉、红釉的盘、高足碗、葵辨口碗、小碗与盏托。所印“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除图为单圈外,还环以葵花状的一圈火云或莲辨纹;因釉汁肥厚,款字若隐若现,需借助光线透视,方能看清印款部位——一般在器心,唯高足碗有的于器内壁。

刻款的有红、白、冬青釉高足碗和白釉小碗,碗心刻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外划有单圈或双圈栏。因施釉厚,加之器心积釉,故即使刻纹很深,也不易看清;遇此情况,需侧视详察,方可观得款字大概。但其中的白釉脱胎小碗,因为胎壁极薄,款识较为清晰。

永乐款字书写特点:无论印、刻、写,笔道皆浑厚圆润;起落笔处呈尖状,折角处为圆角;字体结构严谨,刚劲挺拔.后世所仿永乐篆款,其笔道多为生硬折角,无柔和圆润之感.所见伪款有:青花写款、阴文刻款、阳文刻款三种形式,字体写法不一;款的外围常饰花瓣图案,线条硬直欠流畅;也有围是单圈的。除仿永乐款的赝品之外,还有于永乐白釉圆器上后加阴文篆书的伪作款识,共凸起的字迹釉面上,可隐见作旧的摩擦旋痕。永乐时期瓷器上的年号款识,无论印、刻还是青花书写,字体多为四字篆书。文献记载中曾有六字之说,但迄今末见实物。故以四字楷书或六字楷、篆体正规官窑款识写于器里或底足、口边者,多为后仿,尤以明代嘉靖、万历,清代康熙、雍正,晚清及民国、所仿永乐款识最多。

三.宣德、正统时期款识特征

宣德时期瓷器上盛行书帝号款,曾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对比明、清两代,在款识上有相仿情部况,如明初洪武一朝不书款识,而清初康熙早期禁写年号款,二者情况类同;又如明代宣德皇帝能写会画,对制瓷深有影响,在其旨意下,宣德瓷所书款识夫固定位置;而清代乾隆皇帝多才多艺,常授意于瓷器上题写御诗,二者又极其相似。宣德瓷器遍写本朝年款,固然有为当朝皇帝树碑立传之意,但也为我们款识鉴定创造了方便的条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宣德款识多为楷书,也有与永乐格式一样的青花或阳刻、暗刻篆书款。款分四字或六字;青花器多为六字横、竖一行或两行竖写,其中大器及高足碗类多四字一行横写或两行竖写,或六字三行竖写;一色釉器上则多用阳文印或阴文暗刻,字体较工整;另有不具年号而以青花写篆书“大德吉祥场”。亦为字窑器。明代瓷器款识的认识(转载)

明代瓷器的款大全,收藏资料用贴

宣德款识随器物不同的造型,而写、刻、印款于不同部位。款识外常围单线圈,双线圈。花瓣、长方框及长方框外加双圈等,也有无圈栏的。款识书法为明代的馆阁体。

以青花书款的位置和体式而论,可分以下数种;

外口沿款:有缸、天球瓶、大盖罐、豆、盂、弦纹炉、收口盘、撇足盘、高足碗。为一行横列,六字楷书。

颈部款:有胆瓶。为一行横列,字体楷书。

耳部款:有香炉。为一行竖列,六字楷书,围以长方框。

肩部款:有梅瓶、天球瓶、罐。为一行横列,四字或六字楷书。明代瓷器款识的认识(转载)

明代瓷器的款大全,收藏资料用贴

柄、流部款:有执壶与茶壶、为一行竖列,六字楷书,围以长方框。明代瓷器款识的认识(转载)

明代瓷器的款大全,收藏资料用贴

里口款:有大缸。为一行竖列,六字楷书。明代瓷器款识的认识(转载)

明代瓷器的款大全,收藏资料用贴

里心款:有碗。为一行竖列,六字楷书,围为长方框,再环双圈。高足碗、盘和菱花口碟,为双行竖列,六字楷书,围以单圈。双圈或团莲瓣;亦有六字三行竖款,围以双圈。明代瓷器款识的认识(转载)

明代瓷器的款大全,收藏资料用贴

器心与盖心对铭款:有盖罐与合碗。其盖罐,为双行竖列,四字篆书,无圈框;其合碗,为双行竖列,六字楷书,围以比圈。器底部款:有各式瓶、樽、碗、罐、盘、杯、碟等。一般为双行竖列,六字楷书,围以双圈。花盆底有一行横或竖写款,无圈栏。高足碗于把柄内底深处书四字款。有的罐底,仅款部以釉覆盖.另有的碗、洗底面,画一至二条龙纹,以代款识,所画龙纹具有宣德时期的特点。明代瓷器款识的认识(转载)

明代瓷器的款大全,收藏资料用贴

阴文暗刻的位置和体式分别为:

外口沿款:有蓝釉大鱼缸。为一行横列,六字楷书。器里心款:分篆书与楷书体。其篆书款,有青花缠枝莲高足碗,为六字双行竖列,环以双圈;白釉暗花高足碗,为四字双行竖列,环以莲瓣纹,无圈栏。其楷书款,有孔雀绿釉高把碗与冬青釉菱花口小碟,为六字双行竖列,环以双圈;另有素白釉高把碗,为四字双行竖列,围以双圈栏。

明代瓷器的款大全,收藏资料用贴

器底心款:的白釉、红釉、蓝釉、酱釉的撇口盘,碗和白釉高把碗。为双行竖列,六字楷书,围以双圈栏。明代瓷器款识的认识(转载)阳文凸印款,均为篆书,多于器里壁落款;有白釉凸缠枝莲高足碗,为双行竖列,四字篆书,外围以莲瓣纹。另有器心凸盘龙高足碗,为双行竖列,四字篆书,外环以单圈栏或火云纹。阴文篆书款,字体线条圆柔、流畅,由于覆釉厚而欠清晰;同时,字体也随压印力量轻重的不同而呈现清晰与模糊两种现象。红彩款:仅见红彩三鱼高足碗。于器里心,双行竖列,六字楷书,环以双圈栏。宣德青花款识,虽大小不一,但都较工整,字体运劲有力。个别字体草率不拘,呈歪斜状。楷书所写“德”字,“心”上无一横,并且“德”字两半不很协调。篆书所写“宣”字,分二种写法;所写“德”字,“心”上都有一横;字体圆润,与永乐款书法相同,起落笔处呈尖状。此时,除写“制”字外,己经出现“造”字,如宣德青花鸟食罐中就有于于口沿下书“大明宣德年造”款的。孙瀛洲先生研究宣德款识,曾作为歌诀:

宣德年款遍全身,

楷刻印篆暗阳阴;

横竖花四双单圈,

晋唐小楷最出群。

自明代成化、正德开始,迄止民国,都有仿写宣德年款的伪作,但均具本时代特点。

正统一朝,迄今仅见民窑器楷书“正统元年”与“正统捌年”款。

明代瓷器的款大全,收藏资料用贴

四.天顺时期款识特征

仅见两件青花阿拉伯文三足筒炉,其中一署款“天顺七年大同马氏书”,另一仅书“天顺年”三字款识。字体中锋用笔,苍劲有力;其后的成化官窑款识用笔之十分相似。

明代瓷器的款大全,收藏资料用贴

五.成化时期款识特征

成化时开始仿写宣德朝的款识,体式有四字与六字双行竖写款,字体排列不及宣德时的舒展,笔力柔弱,双圈收拢。其本朝瓷器款识,以青花楷书双行六字为主要体式,多写在器底,色泽浓重;有些小件器物款由于覆釉厚,呈色轻淡而不易看清;但所书款字不论浓重或浅淡,色泽都很深沉,无漂浮感。无论官窑还是民窑,其外围圆圈或框线都紧束款字;所画方框多不及清代雍正时的四方规整,线条粗细和色泽均不一。除此之外,也有一行横、竖写围以长方框者,另有蓝釉为地,凸堆起白釉的款识。成化款识,以圆润的中锋运笔,苍劲有力,起落笔处无虚尖。这种独具特色的款识,似一人所写,为历代仿写所不及。仅管明代万历时仿写得颇为形似,但仔细審度,却显笔划粗重,排列稀疏,圈栏过人,仍有破绽可寻。写款部位,于器口边的,有黄釉青花盘;于器足襄边沿上,有高足把杯;最常见的。多是写在器物底足里面。有些官窑罐类,多在底足写有“天”字,制作非常精细。所见天字罐,有画海马的,也有画缠枝莲、蟠螭缠枝瓜图案的。这种天字罐,后代历的仿造,但器型常是非大即小,并且所书款字也不相同。民窑款识,或写“大明成化年制”,或写“大明成化年造”、“大明年造”、“成化年造”。结构较为紧凑。所见画双圈写“年造”的成化民窑瓷片,其制作精细与官窑不相上下。大件器物款字特别浓重有力,小器则淡雅深沉。色泽极淡者,有磨款或改款为“大明隆庆年造”的现象。

孙瀛洲先生总结成化款识,有歌诀云:

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不越刀。明字月尖年肥胖,成字一点头肩腰。

又“天”字歌诀云:

天字无栏确为官,字沉云蒙浅褐边。康雍仿造虽技巧,一长二短里俱乾。

成化款识历化多有仿写,唯明代嘉靖、万历的与其相近,其余清代及民国以来的皆差之千里。

六.弘治时期款识特征

款识格式沿用旧制,但字体却清秀,笔划纤细柔和,一改成化时浑厚刚健风格。以楷书为主,字体小而规整,亦用中锋写出。青花款色调淡雅泛灰而稳定,有四或六字两行竖写款,并带有双圈。而篆书款者,仅见黄地绿彩高足碗,为四字篆书,刻于器里。除刻款、青花款外,常见有以红彩写“上用”及“弘治年制”款的御用器。民窑器物有以青花写乾支款或纪年铭文的,如“千子年制”(弘治五年,即1492年)款的器物,残片和弘治九年(1496年)纪事铭大瓶。总之,弘治款识书写俊秀飘逸。

明代瓷器的款大全,收藏资料用贴

七.正德时期款识特征

正德官窑瓷以四字或六字楷书款为主,其中又以四字居多。字体一般较弘治款略大,结构比弘治款松散。青花色泽分浓深浅淡两种,浅淡者呈色灰暗,与青花纹饰色调一致。亦有阿拉伯文、八思巴文和红彩梵文书写的款识。楷书款中,除青花款外,也有红彩书写有“正德年制”款。红彩色泽深者黑红、浅者考虑艳丽。花盆、炉、洗等三彩器多用刻款,四字横列于器口沿下。字体排列款式,除四字、六字双排外,还见有六字横列一行的青花笔架、四字一行横写于颈部的带座瓶与双环耳瓶、正德四字款横写于座托正中的插屏。民窑中常见有“大明年造”。“正德年造”或六字双行楷款,并不规整。彩器上有“天下太平”款与四横“年”字的写法,也是在此时出现的。

孙瀛洲先生概况正德款识特征的歌诀为:

大字横短头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正字底丰三横平,德字心宽十字小;年字末划上最短,制字衣横少越刀。这一时期的官窑器中,除署本朝各式款外,还盛行伪造或仿写洪武、宣德两朝款识。

八.嘉靖时期款识特征

嘉靖时,款识字体的笔划较粗,苍劲中藏秀逸,颇能刚柔相济。有青花、红彩、刻字涂金等几种款识,均为楷书体,末见篆书。青花楷书款,其色泽浓艳,或浅淡,也有较灰暗的.写款的位置,于器口边书写六字横款者少见,一般多见于底足书写六字双行款,或带有双圈.双圈的圈栏有的也很开阔,己近足边.有的砂底器足仅于写款处覆釉,其余不上釉.而斗彩盘不及小杯之类,却为方框六字双行竖写款,颇具仿成化的效果;有的框外边围以花朵形。还见有书于器底部如钱币格式的十字形款和环行六字款。另有写“金录大蘸坛制”款的器物,仅当时的道场用器。大器中,大盘于口边扁框内横书“大明嘉靖年制”款;大鱼缸于口沿处横书嘉靖年款而无框;梅瓶有的则于肩部写成或刻出环形款识。常见有瓶、罐、炉、碗类中,也兼有刻款。嘉靖款识中的字体,运笔多运劲粗放,但也有字体较柔和的。“制”字刀部,时有缺写一竖的。过去所见嘉靖鱼藻盘,类似仿成化特点的,往往有人以款字柔和为疑点,而误判作仿品。明末清初皆喜仿嘉靖年款,其间清代康熙所仿嘉靖款识,青花色调灰蓝,字体颇像,但结合器型,胎釉等风格仔细观察之后,款识仍易区分。

明代瓷器的款大全,收藏资料用贴

青花团龙纹提梁壶

九.隆庆时期款识特征

隆庆时瓷器实物较少,所见乾隆器物款识,多写“大明隆庆年造”六字双行款;亦有个别四字双行,用“制”代“造”或将“隆”写成“降”字的,款外围以双圈或方框,或一行无框。隆庆款识,青花色泽浓重鲜艳,美如青金石。字体笔划粗重挺拔,顿挫有力,结构庄重而严谨。除青花款外,还有红彩款,多用于彩器上,亦写“大明隆庆年造”六字双行楷书,笔划同样苍劲有力。一般瓶、罐、壶、洗、盘书款于底足,大鱼缸,则书款于器里口沿下。民窑款也与官窑一样,书写“年造”,字体结构严谨,密集靠拢,不见笔锋,似用秃笔或竹笔写成。

明代瓷器的款大全,收藏资料用贴

十.万历时期款识特征

万历一朝历时较长,官窑写款亦多,字体书法颇似颜体,端庄工整,敦厚刚劲。格式多六字双行,少用四字双行。同时青花盘底上,还有中心署四字篆书“德化长春”,围以方框,框外再以浅终形式,环以“万历年造”四字篆书的款识。万历早、中、晚期款式有所不同:早期青花款识与隆庆时期相似,色调浓艳,字体挺拔有力;中、晚期除部分浓重外,大部分出现浅淡或灰暗的色调,且有败笔现象。一般器物,青花款识多写在足底,也有写于口边或部的。底足所写款识多写六字双行,带圈或无圈栏;还有的六字款呈旋转环形。有的款识,写于底面中心凹脐处。写于口沿的,有五彩瓶,六字横写,有框或无框圈。写于肩部有,所见有定陵万历**青花梅瓶,变为六字一行横写。除多用青花写款外,还有刻款。三彩与五彩器有青花款、紫色款、刻款。清代康熙仿万历三彩盘,所书款识皆用紫色。特别要在意区分后仿的万历款识。日本仿万历器物可以乱真,书体、色调及釉面等部分与真万历器几乎一样,但形似的款识却于日本书道风头,青花色泽过于浓艳与鲜亮。其次,对于清代康熙时仿的万历款识,也应审慎鉴别。

明代瓷器的款大全,收藏资料用贴

明天启 青花出戟花觚及 “天启年米石隐制”款识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十一。天启时期款识特征

明代天启器物较少。款识青花色调不一,或很明快,或浅淡,或浓深,还有的显黑褐或灰暗色。字体于刚劲中透出柔媚,笔道粗重浓深的大都写得很有功力,浅淡的则清晰雅宜。款字一般写于器底,个别的则写在底面中心凹脐处。未见天启有彩款。官窑的格式一般为“大明天启年制”,青花色调纯正,带有浅蓝双圈,如青花花篮纹折沿盆和花鸟小杯。还有书“天启元年”、“天启年制”、“天启三年唐氏制”、“天启八年”、“天启御造”等青花款识的各种器皿,其款识色调呈黑赭色或显得艳丽。有浅淡青花款识的天启器物,见有故宫博物院所藏青花小鱼缸和“天启年米石隐制”的青花花觚;还有刻出“大明天启元年孟夏月造”的龙纽青花十八罗汉纹瓷钟。民窑器也多绘图记款,如玉兔、灵芝等。

明代瓷器的款大全,收藏资料用贴

十二。崇祯时期款识特征

崇祯一朝为明末清初过渡的时期,不仅在器物上兼具明、清两代的特点,而且在款识上出带有两代的习惯和风格。崇祯时期,署官窑款的器物很少见,所知有广东省博物馆所收藏的“大明崇祯年制”款的青花达摩炉,南京博物馆收集的“大明崇祯年制”款的青花碗残片和纪年款”崇祯丁丑”(崇祯十年,即1637年)青花云龙纹筒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崇祯八年(1635年)纪事款的青花龙纹筒炉,青花色淡,有晕散现象;香港出版的《明末清初瓷器》图录上,有一件“大明崇祯元年”(1628年)款识的青花龙纹盘,具有叫末清初特点;香港苏富比分司出版的《太仓仇氏抗希斋曾藏珍品图录》第一辑上,有一件青花地白缠枝莲花纹圆盒,所写青花“大明崇祯年制”楷书,字体工整,兼具清代顺治、康熙款识的风格,应为崇祯官窑的典型制品。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崇祯十二年(1639年)隶书纪年款的青花净水碗,及故宫博物院藏的崇祯七年(1634年)“甲戊春孟赵府制用“款五彩云龙盘,均兼具明、清两代款识的特点。由此可见,鉴定崇祯瓷器时,还可将款识特点作为一种旁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