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 古錢幣鑑賞 清朝十二帝有十四年號錢數一數多了哪兩個

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介紹清朝錢幣大全都有哪些?

天命通寶

天命通寶為後金太祖努爾哈赤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所鑄造。面文為老滿文、漢文兩種,滿文錢,面文左右上下序讀,光背無文,xp錢徑2.7--2.8釐米,重5.46。4克,外郭不規整,赤銅,為女真族第一代貸幣,距創有文字僅50餘年。漢文錢,面文真書,直讀光背,錢徑2.6釐米,重4.6--6克,傳世漢文錢少於滿文錢,然較順治以下諸錢為少。鑄行量不大,存世較少,價格較一般錢幣普通品為高,滿文錢為小平大型。而且讀法不同與一般錢文制式,安左右上下順序讀,頗為奇特。漢文錢為小平錢制式,發行量不大。

古錢幣鑑賞 清朝十二帝有十四年號錢數一數多了哪兩個

天聰通寶

天聰汗錢鑄於清太宗皇太極1627年在滿州即帝位,改元天聰明才智之時。錢徑4.4釐米,重2.2克左右。天聰汗錢為老滿文當十大錢。錢面文按左上下右序讀,直譯為"天聰汗之錢",俗稱天聰汗錢。錢背穿孔左方老滿文"十",右穿孔側為"一兩",是仿照明天啟記值記重製。天聰汗錢製作精好,品相優美,邊廓堅挺,今天很難得到。舊譜還載有小樣當十錢以及漢文"天聰通寶"平錢各一品,很是少見,據傳當時僅鑄造了200餘枚,目前市場價格估計已經上萬。

古錢幣鑑賞 清朝十二帝有十四年號錢數一數多了哪兩個

崇德通寶

清初的崇德通寶為清太宗愛新覺羅福臨(公元1636—1643年)所鑄造,崇德通寶是珍品、奇品。目前市面上的崇德通寶多是:利用崇禎通寶小平作模,再挖去禎字換成德製成罕見的崇德通寶。

古錢幣鑑賞 清朝十二帝有十四年號錢數一數多了哪兩個

順治通寶

順治通寶是清世祖順治年間(1644-1661年)所鑄錢。順治元年,在北京於工部、戶部開設寶源局、寶泉局鑄幣,後隨著天下統一,在各地開設錢局,錢幣上用楷書寫著“順治通寶”。順治通寶的成分紅銅七成,白銅三成。一千銅錢稱為一串。順治通寶重初定位每文一錢,後改為一錢二分、一錢四分、一錢二分五。順治通寶的幣型未能統一,按照背文可分為五種,也就是“順治五式”。一式仿明錢,光背,徑2.4釐米,重3.6克,二式漢字錢仿會昌開元,鑄局各於穿上下左右。計22字,工戶同福臨東江宣原陝薊昌西河寧廣浙荊延陽雲襄。徑2.5--2.6釐米,重3.8--4.5克,三式權銀一釐錢,穿左一釐,穿右鑄局名。

古錢幣鑑賞 清朝十二帝有十四年號錢數一數多了哪兩個

康熙通寶

康熙通寶鑄於清聖祖康熙年間(1662~1722年)。錢徑2.5-2.7釐米,重3.8-5.5克。錢面文字“康熙通寶”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康熙通寶按照背面文字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仿"順治四式"的滿文錢。錢背滿文"寶泉"、"寶源"左讀,是戶、工兩部所造。另外一類是仿"順治五式"滿漢文錢。康熙年間,全國設有24個鑄錢局,不同鑄錢局鑄行的錢幣各不相同,將這24種錢幣集齊即一套,從這24種錢幣正面文字看,沒有多大區別,皆為康熙通寶,其背文卻各不相同,除戶部寶泉局和寶源局為滿文外,其它22種錢幣均為滿漢兩文各有一字,其左為滿文,右為漢文,這22個漢字代表22個鑄錢局,若細分版別,還有一種康熙“羅漢錢”。

古錢幣鑑賞 清朝十二帝有十四年號錢數一數多了哪兩個

雍正通寶

雍正通寶始鑄於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通寶,是順治、康熙後的第三代清錢幣,相對數量最少、版式最簡的一種制錢,但是由於其規範、精整,個別局鑄的雍正通寶一般直徑竟在28毫米左右,開創了小平錢幣的先河,文字也空前的工整和統一,一直為錢幣收藏愛好者所珍愛。雍正年間計有15個鑄錢局,為:寶泉、寶源、寶浙、寶蘇、寶河、寶黔、寶安、寶雲、寶晉、寶武、寶昌、寶濟、寶南、寶川和寶鞏等,這些優點一直為錢幣收藏愛好者所珍愛,按錢局和版式分類進行著收藏與研究。

清朝錢幣大全之雍正通寶按照存世情況,藏界將雍正通寶的收藏難度劃分為四類:

一,寶南、寶川二局錢,尤其美品更為少見;

二,寶武、寶昌、寶濟等局錢,此三局錢幣品上乘者較之前兩品為多,但寶泉雍正通寶其數量較少;

三,寶晉、寶河、寶安、寶黔、寶鞏和寶蘇局錢,雖然這些泉品的市場價格普遍不高,但近年來其中美品的標價逐漸抬頭;

四,雍正錢幣裡數量最多的寶泉、寶源、寶雲局錢。

古錢幣鑑賞 清朝十二帝有十四年號錢數一數多了哪兩個

乾隆通寶

乾隆通寶鑄於清高宗乾隆年間(1736-1795年),在位的60年裡盛傳佩帶“乾隆通寶”銅錢可驅災辟邪,背面的滿文比較複雜,乾隆通寶錢徑約2.2-2.5釐米,厚0.1釐米,重約2.4-4.8克。錢面文字"乾隆通寶"以楷書書寫,其字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文字沿雍正滿文錢式穿孔左邊有"寶"字,穿孔右邊鑄有各局名。

清朝錢幣大全之乾隆通寶連寶泉、寶源在內先後有22局開鑄,多用黃銅與青銅,也引進國外洋銅澆製法。新疆地區新用方孔圓錢,開設伊犁、阿克蘇、烏什、葉爾羌、喀什葛爾、庫車等局,因用自產紅銅鼓鑄、故稱為“新疆紅錢”或“普爾錢”(“普爾”維語即錢的意思)。乾隆通寶只少數錢背文看見星號或漢字。乾隆通寶還有合面錢、吉語錢以及私鑄劣質錢、鵝眼錢等,品類不下百種,存於世上的有雕母數種,至為珍貴。

古錢幣鑑賞 清朝十二帝有十四年號錢數一數多了哪兩個

目前“乾隆通寶”雕母市場價格平均5萬元左右。“乾隆通寶”母錢的價格大都在千元以上,而普通流通的乾隆通寶一般則在1-20元左右。

嘉慶通寶

嘉慶通寶鑄於清仁宗嘉慶年間(1796-1820年)。錢徑2.2-2.6釐米,重2-4克。錢面文字"嘉慶通寶"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滿文左"寶",右記局名19字。這兩枚“攵慶版”,同為寶泉局所鑄,竟有兩種版別。圖上是雙點通,寶字下部的繁體貝,下面一橫不連右面一豎,開了口。兩點一長一短。圖下則是單點通,下面一橫連著右面一豎,不開口。兩點一樣大小。它們背穿上各有一星點。

古錢幣鑑賞 清朝十二帝有十四年號錢數一數多了哪兩個

道光通寶

中國古代錢幣在之一。 清宣宗,道光年間(1821-1850年)鑄。錢徑一般2.2-2.7釐米,重2.5-3.6克。錢文“道光通寶”四字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石而左直讀,錢背是記有寶局二十名的滿文。“道光通寶”形制特點基本與嘉慶錢相同,所不同者只是新疆阿克蘇、庫車因缺少黃銅而開始鑄折五當十升值平錢,這是清代虛值大錢的濫觴。“道光通寶”只少數錢背有星月紋以及記地、記年、記值的漢字,但卻不多見。因而大小不一,輕重懸殊。除新疆紅錢二種外,幾乎沒什麼希罕之品。

道光通寶收藏價值是有的,但是價錢不高,保存完好的也就20-30元。

古錢幣鑑賞 清朝十二帝有十四年號錢數一數多了哪兩個

咸豐通寶

清文宗咸豐年間(1851-1861年)所鑄平錢。全國27局所鑄的小平錢,銅質、大小及文字各不相同,粗略者多而精良者罕見。一般直徑2.2~2.6cm,重2.4~4.2g,其中大樣錢鮮見,而更多為私鑄劣質薄小錢,期間鵝眼錢重不足1g。背文滿文各寶局名,常見者大約20局左右,尤以“寶臺”局“阿克蘇”局“寶通”局所鑄為稀少。傳世尚有“咸豐通寶”雕母數種,極為珍貴。

清朝錢幣大全之咸豐通寶在咸豐元年時,規定錢重一錢二分,至第二年,變為一錢,但具體鑄行大多輕於規定重量。“咸豐通寶”面文有楷書等,背文滿文局名有:寶源、寶泉、寶河、寶德、寶東、寶伊、寶濟、寶晉、寶陝、包鞏、寶蘇、寶浙、寶昌、寶福、寶臺、寶武、寶南、寶廣、寶桂、寶川、寶雲 阿克蘇、寶黔,等二十四個局。其中寶臺、寶德、寶廣、阿克蘇等局數量極少。

古錢幣鑑賞 清朝十二帝有十四年號錢數一數多了哪兩個

祺祥通寶

是清始鑄,還未發行,十月五日即被勒令廢除,"祺祥"年號僅存69天。鑄幣回爐鑄為"同治"錢(1861年),與祺祥重寶一起並稱為中國壽命最短的錢幣。 當時所鑄多為樣幣,流通幣幾乎全被回爐改鑄同治年號錢,固保存流傳下來的祺祥錢極為稀少,被古泉界譽為清錢第一大珍。

"祺祥通寶"因其發行時間短,鑄造精美,鑄造量與存世量均稀少而成為海內外錢幣藏家追捧的熱點。

古錢幣鑑賞 清朝十二帝有十四年號錢數一數多了哪兩個

祺祥通寶祺祥通寶闊緣無鏽,銅質細膩,色澤金黃,面文"祺祥重寶"四字端莊嚴整,內廓穿口具清錢特徵;其銅質精黃,鑄工精湛。正面文字挺拔,背面左邊為滿文"寶",右邊為滿文"源"。"寶"有寶貨的含義,"源"指當時清朝工部所屬寶源鑄錢局的簡稱。幣背上下穿為漢文計值"當十"二字,左右鑄滿文錢局。祺祥通寶直徑越在2-4釐米間,。

摺疊

同治通寶

同治通寶是清朝穆宗載淳,同治元年(公元1862)所鑄造。版式類似“康熙通寶”, 同治通寶“乾隆通寶”,有蘇,川,雲,源。昌,桂等記局,但鑄量較清朝前期錢已有大減。如寶陝,濟,伊,武,福,南,黔,廣,晉,阿克蘇等局僅見與部頒樣錢。

清朝錢幣大全之同治通寶阿克蘇,此錢銅差質輕,一般徑2.2--2.5釐米,重2--3.6克,近期發現一枚背滿漢文,寶東錢,徑2.5釐米,重5.5克,以輔西氏古錢大辭典,套子錢20品描圖之缺,重寶面文同小平錢,背有計值者,徑2.3--3.8釐米,重6--12克,傳世當十個別局較少見。

古錢幣鑑賞 清朝十二帝有十四年號錢數一數多了哪兩個

光緒通寶

光緒通寶是中國古代錢幣之一。清德宗載淳,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鑄。錢文楷書或楷兼隸,楷兼宋三體。背文滿、迴文記局、記年、記吉語,記批次等多種形式。光緒錢是中國造幣史上首次引進西洋機制造幣方法鑄造的第一批中國樣式(外圓孔方)的行用錢。

清朝錢幣大全之光緒通寶楷書小平背“金”、“宇” 8元,德宗光緒年間鑄。有背記值,星月紋及合背錢,一般徑2--2.4釐米,重1.8--3克。廣東,福建,天津,吉林有機制錢,山西寶晉局鑄大通寶錢徑4.8釐米,重24.2克,吉語錢等。重寶面文較通寶錢清秀工整,楷書直讀背滿文記局名,漢文記值,傳世以雕母為珍品,貴州發現一枚通寶當百小錢,徑2.4釐米,重2.73克。

古錢幣鑑賞 清朝十二帝有十四年號錢數一數多了哪兩個

宣統通寶

宣統通寶是在醇親王之子溥儀繼位後,改元宣統,宣統年間,全國各省幾乎都已停鑄制錢,僅寶泉局鑄過一種重一錢的“宣統通寶”小平錢,數量也不多,分為大小兩種,新疆地區有“宣統通寶”紅錢,以及寶廣、寶福兩局出過機制幣。

古錢幣鑑賞 清朝十二帝有十四年號錢數一數多了哪兩個

清朝錢幣大全之宣統通寶銅錢以小銅佔主位,基本尺寸為徑:1.7釐米,薄片狀。大錢反而少。這主要是因為在光緒後期市面基本上都使用銅元,在鑄銅錢已無利可圖。實際上銅錢已為象徵性錢,或許銅元找零還需用些,但它必須是能體現出一枚銅元當十枚銅錢的可能。1.8釐米強比通常宣統小銅錢大0.1釐米。

通過上面詳細的介紹,您肯定對清朝錢幣大全有了一定的瞭解吧,不只是你腦海中僅有的幾種吧,遠比你知道多的多,可以多看看對您會有一定幫助的。

莫嫌我一身銅臭

您的每①次關注

您的每①次轉發

都許你一世富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