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几何纹

几何纹是一种原始的装饰纹样,以点线面组成多种规则的几何图形而得名,商周时期几何纹在陶器上的表现十分突出,吴越地区的几何印纹硬陶文化尤其发达,秦汉以后各代,几何纹始终是陶瓷器常见的图案与辅助纹饰。

一、编织纹

泛指竹、苇、藤、麻等编织物遗留在器物上的印痕,以及后来摹拟这些印痕的装饰性纹样,是一种具有浓厚传承性的原始装饰纹样。编织纹始见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陶器。在商周时期,编织纹在原始青瓷、印纹硬陶及灰陶器上已作为常用装饰。纹样有:席状、人字状、米筛状、叶脉状、方格状等。汉代陶瓷器承袭了这一传统纹饰。自唐代至清代,编织纹一直流行不衰,常用作器物的地纹或边饰,也有作为主题纹饰的。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二、网纹

又称“网格纹”、“方格纹”,陶瓷器装饰的一种原始纹样。图案是:将方格以二方连续或四方边疆形式展开似鱼网,有直线网格、斜线网格和曲线网格之分。网纹的出现正是新石器时代渔猎经济生活在原始制陶及其审美意识上的反映。网纹的表现方法有刻划、拍印、压印、镂孔、彩绘等多种形式,以彩陶上的彩绘网纹最为生动。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三、条纹

又称“条形纹”、“线纹”,一种原始的陶瓷装饰纹样,由较短的相对独立的线条构成,有竖线、横线、斜线、弧线、宽线、窄线、单线、复线等多种形状。篮纹也可视作一种条纹。条纹有的单独成立,也有与圆点纹、漩涡纹等组成复合纹样的。表现技法主要是刻划、压印、拍印、彩绘等。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四、篦纹

因其是用篦状工具刻、压出篦状纹而得名的一种装饰纹样。商周陶器上多见,瓷器上大量采用则是宋元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瓷窑,青瓷和青白瓷器物上最为多见。用戳刺方法形成的成片点状纹样,习惯上称“篦点纹”;用划花方法形成的细密平行线条纹,习惯上称“篦划纹”。篦纹还有栉齿纹、梳篦纹、篦线纹等多种别称。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五、剔刺纹

也称“刺剔纹”、“锥刺纹”、“针刺纹”、“戳刺纹”等,一种原始的陶瓷装饰纹样,因其是用工具在器坯上成片剔刺而成,故得名“剔刺纹”。用指甲剔刺而成的纹样,旧称“指甲纹”,也应归入剔刺纹类属。工具不同或操作方法不同,便产生不同形状的纹样。剔刺纹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装饰手法极为原始。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六、云雷纹

陶瓷器装饰的一种原始纹样,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的回旋线条。圆弧形的也单称云纹,方折形也称雷纹,云雷纹是两者的统称。云雷纹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边疆或二方边疆式展开,表现技法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云雷纹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是从漩涡纹发展而来的。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七、回纹

因纹样如“回”字而得名。线条作方折形卷曲,回纹与雷纹同源同义,亦可视为雷纹形象的一种,有单体、一正一反相连成对和连续不断的带状形等,多用于装饰器物的口部或颈部。制作方法有彩绘、刻划、模印等。回纹最早在马家窑文化类型陶器上普遍出现,商代中期灰陶器上较盛行,商周原始青瓷上也多见。宋代复古风气较盛,回纹再度流行。宋代吉州窑、定窑、耀州I窑、磁州窑等广泛采用,景德镇窑烧制的瓶、罐、盘、碗、洗、炉、枕等器物上,回纹常作为边饰出现。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八、弦纹

一种原始的陶瓷装饰纹样,作细而长的线条形,水平展开并环绕器物周匝。弦纹的出现与原始制陶中轮制方法的产生有关,旋刻出来的弦纹又称旋纹。由于使用工具及处理方法的不同,有凹凸、粗细、尖方、圆弧等不同形状,也有单线弦纹与复线弦纹之别。此外,还有用彩绘、堆贴等方法形成的弦纹。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九、带状纹

一种传统的纹样,为陶瓷器上带状纹样的统称。带状是指其外形为环绕器物的二方连续图案,上下压以边线。其内容形形色色,包括带状鱼鸟纹、带状网格纹、带状云雷纹、带状曲折纹、带状几何纹等等。带状纹可装饰在器物的口沿、颈、肩、腹、胫等部位,有作辅助性边饰的,也有作纹饰主题的。习惯上多将作为边饰的称作“带状纹”。带状纹的原始表现方法主要有彩绘、刻划、镂空、压印等。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十、曲折纹

又称“曲尺纹”、‘‘波折纹”、“三角折线纹”、“曲带纹”等,一种常见的陶瓷器装饰纹样,以边连续条折曲而成。用短直线、横线、斜线、连续或间断组成的单纯与复合带状的曲折纹也归入此类。表现技法有刻划、拍印、彩绘等。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十一、水纹

又称“水波纹”、“波浪纹’’或“波状纹’’等,一种传统的陶瓷器装饰纹样,形象摹拟水流动形态的统称水纹。专门表现海水波涛的,习惯上称作“海水纹”或“海涛纹”。着意表现水的漩涡的,习惯上称作“漩涡纹”或“涡纹”。水纹的表现技法主要有刻划、彩绘、拍印、模印等。战国秦汉时代彩绘陶和原始青瓷上,水波纹成为主要纹饰。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十二、涡纹

又叫“漩涡纹”,水纹中的一种,摹拟水流产生的漩涡状。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十三、海水纹

是水纹中着意表现海水波涛形态的一种纹样,多出现于宋以后尤其是明清时代的瓷器上。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十四、海涛纹

是水纹中专门描绘海水浪涛的一种纹样,多出现在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代的瓷器上。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十五、螺旋纹

是指形似螺旋的一种陶瓷器传统纹样,也似流水漩涡。在器物成型过程中由于旋削而留于器底的螺旋状线痕,习惯上也称螺旋纹。表现技法主要是彩绘及刻划。布局有个体纹饰左右排列的,也有四方连续的。采用黑红二色颜料,以红色为多,有的搭配较为复杂。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十六、云纹

用云朵形纹饰象征高升和如意。云纹多与龙、凤、蝙蝠等相配,有时也单独使用。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云龙纹瓷器及景德镇青花、釉里红、红釉、卵白釉等瓷器上均有云纹装饰。明、清景德镇及其他地方窑陶瓷上也普遍装饰云纹,且形式多样,如灵芝形云、蝌蚪形云、如意头形云、风带如意云、“壬”字形云、“★”字形云等。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十七、云头纹

云纹的一种。其形状犹似下垂的如意,因此又称“如意云”。因多装饰在瓶、罐、壶器物的肩部,亦称“云肩纹”;也有装饰在盘、碗的内心部位的,称作“垂云纹”。清代云头纹主要作为辅助纹饰,其作用有些类似“开光”。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十八、钱纹

因其图案呈现为圆圈中有内向弧形方格,似圆形方孔钱而得名。构图多作二方或四方连续排列,也绘作成串圆圈两相交套合的形象。表现手法主要为印花、刻花和绘画,多用于装饰盘、碗的边沿或瓶、罐的肩部或腹部。主要用作辅助纹饰,也有作主题纹饰的。辅助纹样多为单线二方连续展开,形成装饰带。主题纹样则由钱纹构成整个纹饰格局,并有在圆钱纹的中心填画花草等图案的。还有以钱纹作地,衬托主题纹饰的。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动物纹

一、鱼纹

广义上可包含由鱼纹和其他纹样组合而成的纹饰,如鱼藻纹、鱼鸟纹等;狭义上仅指纯粹的鱼纹或以鱼纹为主体的纹饰。鱼纹的表现手法有深刻、彩绘、模印、塑贴等。

鱼水组合的画面称为海水鱼纹或水波游鱼纹。如耀州窑青釉花口碗内壁上的海水鱼纹,以篦状工具左旋右转刻划细密的水波纹,以粗健的线条勾勒出游鱼,动态真切自然。鱼与莲组成的画面,称为鱼莲纹或莲池游鱼纹;鱼与水藻相配称为鱼藻纹。磁州窑的鱼藻纹最为生动,水藻飘动,鱼儿浮游,水藻飘指显示水的流向,令人感受到鱼逆流而上的动态。元、明、清瓷器中鱼藻纹饰更为普遍,多用青花、釉里红、五彩表现单尾或双尾鱼纹,鲭、鲢、鲤、鳜或鲭、鲐、鲤、鲫鱼四鱼与水草组成的寓意纹饰。明宣德蓝釉鱼藻纹盘,以晶莹艳丽的宝石蓝色釉托起洁白如玉的鱼藻,清丽动人。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二、鱼藻纹

“鱼”与“余”同音,是“富贵有余”、“连年有余”的意思。鱼纹几乎是每个朝代都使用的主要陶瓷装饰图案。鱼纹种类繁多,如莲池游鱼、水波游鱼、水藻游鱼,或单或双,或三五追逐,鱼水相融。双数鱼的构图,在器壁用对称法,两两相对;若在器心,则两鱼并排而游。三五尾单数鱼的构图,多是顺向追逐游动,空间饰以浮萍、水草、莲花之类花草。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三、摩羯纹

摩羯本是印度神话传说中的河水之精、生命之本,公元4世纪末传人中国。经隋唐,摩羯形象融入龙首的特征。宋代瓷器上的摩羯纹多见于耀州窑瓷器。往往在青瓷碗的内壁刻划头上长角、鼻子长而上卷、鱼体鱼尾的鱼形摩羯,或在碗心的莲池中盘旋,或在碗壁的碧波中对游。摩羯纹有的作为主题纹饰出现,也有作辅助纹饰的,与水波、莲荷、荷叶等组成带状纹,衬托婴戏主题纹饰。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四、鸟纹

广义上可包含鸟纹与其他内容组合的纹饰,如花鸟纹;狭义上仅指纯粹鸟纹或以鸟纹为主体的纹饰。神话性质的凤纹或其他瑞禽纹也归在鸟纹类属。鸟纹的表现技法有刻划、彩绘、模印、塑贴等。唐宋以后,受中国画影响的鸟纹多与花卉纹相配为饰,习称花鸟纹。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五、花鸟纹

宋代北方民窑常用的装饰题材,笔触流利生动,风格活泼豪放。如磁州窑残荷秋叶纹枕,枕面画野塘芦鸦、残荷败草、大雁南飞,呈现一派深秋景色。格调与此相反的竹雀图,只是草草几笔,便描绘了白头鸟停落在挺拔的竹枝上,竹枝似在微微摇颤,充满逗人情趣和盎然生机。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六、凤纹

凤是远古氏族图腾的一种标志,是远古传说中“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的神鸟,其形象在传说中十分神秘奇异。

唐长沙窑青釉注子上釉下彩绘展翅之凤,侧题“飞风”二字。唐三彩陶器上也多有印花凤鸟纹。宋代定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瓷器常见印花凤纹,多与牡丹相配,形成风衔牡丹、凤穿牡丹等典型画面,还有双飞凤、双凤穿云等形象。宋吉州窑窑变釉剪纸贴花凤戏朵花纹,新颖别致。元大都遗址出土的青花凤纹扁壶,以凤首作流,壶身绘展翅飞翔的凤体,凤尾卷起作柄,融实用与美观于一体,构思精妙。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七、凤尾纹

一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因图案形似凤尾而得名。凤纹多作为地纹,或作为辅助纹饰,有锥凤尾和画风尾两种装饰方法。锥凤尾系用锐器在红、蓝、黄、绿等粉彩地色上划出凤尾纹,俗称压凤尾,作为地纹。画凤尾系用彩笔描绘而成,作为辅助纹饰。凤尾纹盛行于清乾隆、嘉庆时期彩瓷上,清乾隆蓝地粉彩凤尾纹开光山水图碗等是其典型作。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八、龙凤纹

一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描绘龙与凤相对飞舞的画面。龙为鳞虫之长,凤为百鸟之王,都是祥瑞之物。龙凤相配便呈吉祥,习称龙凤呈祥纹。明万历五彩龙凤纹笔盒、清康熙斗彩龙凤纹盖罐等都是典型之作。乾隆粉彩龙风纹盒的盖面上饰龙风对舞戏珠的纹样,别有情致。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九、鹤纹

古人以鹤为仙禽,喻意长寿,用鹤纹蕴涵延年益寿之意。瓷器装饰中的鹤纹始见于唐代,越窑青瓷上有刻划鹤在云问飞翔的图案,习称“云鹤纹”。明、清瓷器上多画丹顶鹤,景德镇窑青花瓷、五彩瓷、黄釉绿彩瓷上多见。有云鹤纹葫芦瓶,鹤纹与寿字相配,组成长寿画面。有黄绿彩鹤纹碗,鹤衔葫芦穿云而飞,寓意福、禄、寿。还有仙鹤衔筹飞向海上瑶台祝寿,称作“海屋添筹”纹。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十、雁纹

广义上包含以雁纹为主配合其他景物的纹饰,狭义上仅指单独的雁纹。雁纹常以其憩息环境芦苇为衬景,俗称“芦雁纹”。元代服饰制度上称雁衔芦,所以又称“雁衔芦纹”。变为口衔芦苇展翅飞翔状,并成为一种定式。如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釉里红匝,在适合纹样的圆形画心部位描绘一只红色衔芦之雁。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纹样上将雁置于芦苇滩汀上,充溢着一种野逸气息。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十一、鸳鸯纹

古人视鸳鸯为爱情的象征,《古今注》说鸳鸯为“鸟类,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必思而死,故日匹鸟”。瓷器装饰中的鸳鸯皆成双成对出现,而且多与莲池相配,习称鸳鸯戏莲纹、鸳鸯卧莲纹、莲池鸳鸯纹。宋代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磁州窑的碗、盘、盘、枕等器物上普遍采用鸳鸯纹。典型器物有西藏萨迦寺藏明宣德青花五彩鸳鸯莲花纹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成化斗彩鸳鸯莲花纹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万历五彩鸳鸯池纹瓶等,均为传世之作。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十二、鹦鹉纹

始见于唐代瓷器,流行于晚唐至北宋。在构图方法上无论是表现展翅飞舞的单体鹦鹉,还是首尾相对的成对鹦鹉,都考虑器物造型特征,处理成适合纹样。这些都是因为深受金银器装饰风格的影响。主要表现方法是彩绘、刻划。唐长沙窑出土的鹦鹉纹枕,笔法流利、生动自然。北宋越窑青釉碗、盘等器物上,常刻划首尾相逐的两只鹦鹉,装饰更具韵味。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十三、鸭纹

包括单独的鸭纹和以鸭主体的组合纹饰。鸭纹多配以荷莲或芦苇,更奇者与雄鹰相配。宋代受中国花鸟画题材影响,瓷器上的鸭纹最为丰富,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磁州窑多以此为装饰题材,画面上多是两只或四只鸭成双成对,周围莲草相问。尤以老鹰逐鸭最为精彩,黑鹰从天飞扑而下,一鸭仓皇逃窜,一鸭急钻入水,尚露腚尾,水花四溅,芦苇摇曳,画面真切动人。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十四、蝴蝶纹

广义上包含以蝴蝶为主配以其他内容的纹饰,狭义上仅指独立的蝴蝶纹。受宋代花鸟画成熟的影响,瓷器装饰中花鸟虫鱼题材大增,蝴蝶纹开始盛行。宋瓷上蝴蝶纹多取蝴蝶对飞纹样作圆形构图。典型器物有明成化斗彩团蝶纹罐、万历五彩花鸟花蝶纹蒜头瓶等。雍正以后瓷器上还盛行一种瓜蝶纹,即以瓜蔓与蝶纹相配,谐音“瓜瓞”,习称“瓜瓞绵绵”,寓意子孙万代连绵不绝,乾隆粉彩瓜蝶纹瓶即为代表之作。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十五、饕餮纹

饕餮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吕氏春秋·先识览》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饕餮纹应视作兽面纹中的一种。清代名品有康熙青花饕餮纹瓶、五彩加金饕餮纹方熏、五彩加金饕餮纹尊等等。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十六、鹿纹

鹿纹是一种反映原始渔猎生活的传统陶瓷装饰纹样。唐代长沙窑有青釉鹿纹褐绿彩注壶,小鹿体态轻盈,边跑边顺盼,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宋代缂丝上的天鹿纹移植于瓷器,典型纹饰如定窑白釉盘上的印花鹿纹,画面上两只长角鹿奔跑在枝叶缠绕的花丛中,前一只鹿回首张望,后一只鹿追赶呜叫。磁州窑枕面上所绘鹿纹动态不同,或在山中奔跑、或在草莽间漫步、或卧于灌木中惊望、或立于路途上徘徊,线条流畅写意。明代晚期流行以谐音和寓意象征吉祥的纹样,鹿纹作为“禄”的替代形象常与蝠(福)、寿桃组合成“福禄寿”吉祥图案出现在青花瓷器上。乾隆朝创烧的粉彩百鹿纹尊,把鹿纹的人文含义推到了极致,乾隆以后及近代仿制品较多。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十七、狮纹

一种具有宗教意味的传统陶瓷装饰纹样,包含以狮为主的组合纹饰,如狮子与绣球、狮子与人物等。入宋以后盛行狮子与绣球的配合纹饰,习称“狮球纹”。南京博物馆藏明永乐至宣德大报恩寺琉璃宝塔狮纹琉璃建筑构件,狮作为佛教中的护法神出现,造型奇伟,制作精湛。其他典型器有“永乐年制”篆款青花压手杯,杯心绘画双狮滚球,为永乐压手杯的上品。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十八、麒麟纹

麒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祥瑞神兽,被视作吉祥象征,是古代麟凤龟龙“四灵”之一。形象略似鹿,独角,全身生鳞甲,尾像牛尾,简称“麒”。典型作品有元青花麒麟花果纹菱口大盘、元青花麟凤纹四系扁壶等。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十九、海马纹

初见于唐代三彩器上,元代盛行。白马又称玉马,特征是两膊有火焰。元代常在瓶、罐上部的云肩形纹饰中绘白马海水纹,习称“海马纹”。如元青花大罐的肩部所绘海马纹,画一匹两膊火焰上飘的白马,不加渲染,配以蓝线勾画的起伏不断的海浪,加强了白马的神奇感。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二十、云龙纹

是龙纹的一种,因其构图上以龙和云组成而得名。龙为主纹,云为辅纹,龙或作驾云疾驰状,或在云间舞动。始见于唐宋瓷器上,如晚唐五代越窑秘色瓷瓶上的云龙纹、宋定窑印花盘上在祥云间蟠曲舞动的龙纹等。兀、明、清瓷器上云龙纹更为多见。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二十一、海水龙纹

是一种典型的龙纹,以龙与海水组成,表现龙游在海水中。北宋越窑青瓷碗上刻划海水龙纹为典型纹饰。元、明、清瓷器上海水龙纹很多,有单龙、双龙、四龙乃至九龙,穿游腾跃于海水之问,多用绘画方法表现,也有用彩绘结合划花的手法。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二十二、穿花龙纹

又称“串花龙纹”、“花间龙纹”,表现龙在花枝间穿行。五代越窑青瓷已见龙与蔓草相配的纹饰。明代穿花龙纹运用较多,主要以青花描绘,也有用五彩的。明宣德青花扁瓶,以青花描绘缠绕的花枝和穿行其间的龙纹。正德时穿花龙纹最盛行,盘、碗、渣斗、壶、花觚上较为常见。弘治朝青花瓷器中有龙游戏于莲塘中的纹饰,称“莲池龙纹"或”连池游龙纹”。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二十三、龙戏珠纹

以龙和宝珠组成画面,通常宝珠在前方,龙在后追逐;也有宝珠在中间,左右二龙相对戏游,习称双龙戏珠纹或二龙戏珠纹。五代越窑青釉龙纹四系壶,腹部浮雕双龙戏珠及卷云纹,足口前所见最早的龙戏珠纹饰。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二十四、夔纹

夔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似龙而仪有一足。《庄子·秋水》中记载:“夔谓炫日:‘吾以一足黔踔而行。”’汉代许慎<说义解宁》也谓夔“如龙一足”。瓷器上的夔纹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二,如宣德青花夔龙纹罐、嘉庆青花夔龙福禄万代瓜棱肜龙耳瓶等。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二十五、螭纹

螭是占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属蛟龙类.躯体比较粗壮,有的作双尾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嘉靖白釉红螭瓶,以一一条蟠螭盘绕白瓶颈肩处,红白辉映,神采耀目。定陵出土明万历黄釉紫彩二螭足炉,以三螭倒立成足,螭身成为炉腹上的堆塑装饰,构思精巧、风格古朴、令人赞绝。晚明民窑青花瓷器上螭纹大量涌现,逸笔草草却颇有神彩。清康熙豇豆红太白尊上则是以细线刻划团螭纹,尽显盛世之时刻意追求精益求精的审美情趣。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植物纹

一、莲花纹

莲花是最早用来装饰瓷器的花纹之一,也是典型的宗教纹样之一,从南朝至清代一直盛行不衰。宋代定窑、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吉州窑等,多在盘、碗、瓶、罐、枕上分别用刻划、模印、彩绘等手法,以串枝、缠枝、折枝等多样姿态表现优美清雅的莲纹。其中折枝式的一花一叶莲花纹比较多见,如定窑白釉盘上舒展的缠枝莲,茎蔓缠绕,莲花摇曳。串枝莲则多以环带形式布于盘壁,两朵莲花相对开放,衬托着盘心的折枝莲花。

把莲纹是莲花纹的一种形式,因将折枝莲花、莲叶和莲蓬用锦带扎成束状而得名。常见的是作对称构图的一把莲,还有均齐式构图的二把莲和三把莲,始见于宋代耀州窑青瓷的印花纹饰,其中三把莲纹样上还印“三把莲”字样。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把莲纹盛行,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把莲纹瓷盘较为多见。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二、莲瓣纹

以莲花花瓣为装饰纹样而得名。莲瓣纹在瓷器上出现始于南北朝时期,这与当时我国佛教盛行有密切关系。按所装饰莲瓣的层次,可分为单层莲瓣、双重莲瓣及多重莲瓣。按莲瓣的形态可分为尖头莲瓣、圆头莲瓣、单勾线莲瓣、双勾线莲瓣、仰莲瓣、覆莲瓣、变形莲瓣等。早期瓷器上的莲瓣纹曾作为主题纹饰出现,如著名的北朝青釉仰覆莲瓣纹大尊、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莲瓣纹渣斗、北宋定窑刻花莲瓣纹盖罐等。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三、宝相花纹

将自然界花卉(主要是莲花)的花头作艺术处理,使之图案化、程式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平面团形,以8片平展的莲瓣构成花头,莲瓣尖端呈五曲形,各瓣内又填饰三曲小莲瓣,花心由8个小圆珠和8瓣小花组成。这种团形宝相花多用于唐三彩装饰,上海博物馆藏唐三彩宝相花纹盘为典型器。另一种是立面层叠形,以层层绽开的半侧面勾莲瓣构成。此种宝相花纹多见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永乐影青暗花缠枝韦相花纹碗、明成化青花宝相花纹碗为代表。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四、牡丹纹

指以牡丹花为主题的纹饰。唐代人崇尚牡丹,金银器等常以牡丹纹为装饰题材。宋代人受其影响,视牡丹为富贵花,瓷器上盛行牡丹纹饰,宋定窑、磁州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等在瓶罐、盘碗、盒枕等器皿上大量采用。表现技法有刻花、印花、绘画等;形式有独枝、交枝、折枝、串枝、缠枝等。定窑器上常出现一枝独秀的单朵牡丹,耀州窑瓷器上多见花朵两两相对,磁州窑枕面上还可见随云头形曲线绘画3朵牡丹。构图方式有适合式、对称式、均衡式等。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五、扁菊花纹

特指明洪武朝瓷器卜^的菊花图案。菊花纹饰在宋、元瓷器装饰中已经出现,花形近似团形。洪武朝瓷器则将菊花形状处理成扁圆形,因此称作扁菊花纹。一般将菊花的花蕊画成椭圆形双线圈,内填网格纹。其外围以两层长圆形菊瓣,内层菊瓣为白色,外层菊瓣填色留出白边,花形清晰,时代特征鲜明突出。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六、百花纹

又称“满花纹”、“万花纹”、“万花堆”。以多种花卉为题材绘满器身。始见于清乾隆景德镇窑粉彩瓷器,嘉庆朝继续流行。构图多以牡丹花为主,并绘菊花、茶花、月季花、荷花、百合花、牵牛花等花卉,蕴含百花呈瑞之意。由于百花繁密不易见纹饰地色,俗称“百花不露地”,绘画极为工整秀丽。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七、冰梅纹

又称“冰裂梅花纹”,创制于清康熙朝,以仿宋官窑冰裂片纹为图案地纹,然后于地纹上画朵梅或枝梅。景德镇有以青花作画的,也有以五彩作画的,以青花作画最见格调,多饰于瓶、罐、盘等器物上。康熙冰梅纹盖罐,通体以青花浓料画冰裂片纹,以青花淡料略加晕染,其间勾画白色梅花,蓝白相映,寒梅吐艳尤显芬芳,颇具文人画风韵,是典型的冰梅纹作品。晚清、民国瓷器上多有摹绘。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八、木叶纹

特指以植物叶片经工艺处理贴烧后在器物上形成的纹样。天然树叶经腐蚀处理后,贴在素器上,施釉焙烧,树叶的形状及脉络便清晰地留在器壁上。这种木叶贴花装饰方法是宋代吉州I窑的独特创造,装饰在黑釉瓷盏的内壁上,在黑釉的底色中显现纹饰美丽的黄颜色。木叶纹有单片树叶的,也有两片或三片树叶叠在一起的,错落有致。叶形或残叶稀疏,或满叶铺地,极富诗情和致趣。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九、蕉叶纹

瓷器的一种辅助纹样,因其以芭蕉叶组成带状纹饰而得名,特指以蕉叶图样作二方连续展开形成的装饰性图案,写实性的芭蕉纹不在此列。蕉叶纹最初流行于商末周初青铜器上,用作瓷器装饰则始于宋代。定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多将其作为瓷器的辅助纹样,表现手法主要是划花。景德镇出土明洪武青花松竹梅纹执壶,颈部饰蕉叶纹,近腹部饰一周大小相问的云肩纹,云肩纹内绘画蕉叶的筋脉,十分奇特,好似变形蕉叶纹。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十、瓜果纹

指以各种植物果实为主题的纹饰。历代装饰手法有模印、贴塑、雕刻、彩绘等。始见于唐代,唐宋两代陶瓷器上多见葡萄纹和石榴纹,有缠枝葡萄、婴戏葡萄、婴戏石榴等图案,均含多子多孙的寓意。表现方式有图案性与写实性两类,构图方法多样。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十一、三果纹

瓜果纹的一种,以二种瑞果作为装饰题材,多见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最著名的如宣德釉里红二果纹高足杯,腹壁饰石榴、柿子、桃三种果实,其装饰技法为施白釉后先剔出三种果实的轮廓,再在轮廓内填以高温铜红釉,烧成后,红窄石般艳丽的二果纹在白釉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称为“宝烧”。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十二、海石榴纹

海石榴纹从伊朗传人,最早出现在唐三彩陶器上,多与宝相花、莲花、葡萄等相配,有模印贴化,也有刻花施彩手法。其形象是在盛开的花朵中心露出饱绽的石榴果,或花苞之中满是石榴子,有的称“海石榴花”。凶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被民间视为象征多子的祥瑞之果,海石榴纹成为一种占祥纹饰。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十三、岁寒三友纹

死代景德镇窑瓷器小始见.明清沿用,凶其在器身卜绘寒冬常青的松、竹、梅而得名。此外,亦见以梅、竹、石或柏、竹、梅组成的岁寒三友纹饰。岁寒三友题材源于文人画,文人画在元代特定的政治与文化背景中产牛,采用松竹梅或梅兰竹菊等植物象征君子德行的风气,也影响到瓷器及其他一艺品的装饰。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十四、缠枝纹

我国传统瓷器装饰纹样之一,明清时期尤为盛行。因其图案花枝缠转不断而得名,明代称为“转枝”。构图机理是以波状线与切圆线相组合,作二方连续或四力‘连续展丌,形成波卷缠绵的基本样式,冉在切圆空间中或波线上缀以花卉。并点以叶子,便形成枝茎缠绕、花繁叶茂的缠枝花茎纹或缠枝花果纹。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缠枝石榴、缠枝灵芝、缠枝宝相花等纹样,统称缠枝纹。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十五、折枝纹

构图方法系截取花卉或花果的一-枝或一部分,形似折下的花枝或花果,习称“折枝花纹”、“折枝果纹”或“折枝花果纹”,统称折枝纹。如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枇杷、折枝石榴、折枝荔枝等。折枝纹在瓷器装饰绘画中多作为单独纹样,也有配合禽鸟组成的折枝花鸟纹。以一枝单独使用者居多,也有作连续式或交织式组合。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十六、忍冬纹

一种以忍冬植物为主题的瓷器装饰纹样。忍冬也称金银花、二花,为多年生常绿灌木,枝叶缠绕,忍历严寒而不凋萎,因此而得名。陶瓷装饰中的忍冬纹通常是一种以三个叶瓣和一个叶瓣互生于波曲状茎蔓两侧的图案。忍冬纹始见于魏晋时期浙江一带的青瓷上,与佛教的传人有关。南北朝时期较为盛行,常与莲瓣纹相配作为主题纹饰。主要表现手法是刻划。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南朝青釉刻花忍冬纹单柄壶是典型器物,表现风格比较写实。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十七、卷草纹

又称“卷枝纹”、“卷叶纹”,是一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因其以柔和的波曲状线组成连续的草叶纹样装饰带而得名。唐代已十分流行,日本人称之为“唐草”。图案为植物枝茎作连续波卷状变形,构图机理似缠枝纹,是以波状线与切圆线相组合,作二方连续展开,形成波卷缠绵的基本样式,再以切圆线为基干变化出有规则的草叶或茎蔓,形成枝蔓缠卷的装饰花纹带。卷枝纹与缠枝纹最大的不同是仅出现枝茎或草蔓,不出现花卉或花果。缠枝纹虽也图案化,但写实性仍较强,而卷枝纹则较凝炼概括,更具抽象性。卷草纹与卷叶纹也有细微差异。卷草纹只见茎蔓,不见叶形。卷叶纹则叶形明显,极类忍冬纹。卷枝纹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忍冬纹,但更规范也更细致,通常只作为辅助纹饰。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十八、过枝纹

又称“过墙花”、“过墙龙”,是一种特殊的纹饰构图,指器物内壁与外壁或器盖与器身的纹饰相连,浑然一体,宛如花枝越墙头,从外壁伸至内墙。有过枝花卉、过枝花果等纹样。《饮流斋说瓷》载:“过枝,成化开其先。”清代开始流行起来,以雍正、乾隆、道光、光绪等朝为盛。过枝花卉多见于盘、碗、瓶等粉彩器上,有过枝牡丹、过枝菊花、过枝梅花等。尤其是表现“一枝红杏出墙来”诗境的过枝花卉纹,令人称绝。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十九、皮球花纹

以多个大小不一、花色不同的团花有规则或无规则地分布在装饰画面上,宛如跳动的花皮球,因而称作皮球花纹。皮球花纹的基本单位是团花,即圆形适合纹样。团花纹成熟于隋代,隋唐陶瓷器上常见,多以模印手法制作。明、清两代团花纹再度盛行,且内涵远比隋唐时期丰富,表现手法主要是彩绘。

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