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募集失敗案例頻現,誰動了公募基金的“奶酪”?

近期,公募基金募資失敗的案例逐漸增多,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與熱議。據管家伯調查,截至目前,公開發布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基金已達

17只,其中今年已出現10只。

若干年前,在基金髮行批文還屬於稀缺資源的時代,基金募集失敗是不可想象的。新基金設計再糟糕,基金公司也會想盡辦法保證其成立,並將其當作未來管理規模增長的“種子”,耗費資源保證其存活。

然而,當基金髮行審批走向市場化,基金的“殼價值”也隨之迅速貶值。再加上銀行委外投資的降溫,機構定製化的新基金本身就缺乏“群眾基礎”,當合作的機構變卦之後,募資失敗、產品夭折的事也就在所難免了。

募集失敗案例頻現,誰動了公募基金的“奶酪”?

失敗案例頻現,17只產品夭折

5月19日,興銀瑞福丁凱債券型基金髮布公告稱,在該基金的募資期限內未能完成資金的募集,沒有達到規定的基金備案條件,故該基金《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回顧歷史,去年4月,從嘉合睿金定開基金公告稱合同暫不生效,成為公募基金歷史上出現的首隻募集失敗案例開始,此後公募行業基金募集失敗的案例逐漸增多,截至目前,公開發布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基金已經達到了17只,其中在今年已經出現了10只。

募集失敗案例頻現,誰動了公募基金的“奶酪”?

看到這裡,估計許多人會問,近期這麼多發行失敗的公募基金,那後續會怎麼處理呢?

據管家伯瞭解,如果募資失敗導致合同無法生效的基金則需要轉型後,重新進入募集流程。例如,嘉合睿金在去年獲准變更註冊為嘉合睿金定期開放靈活配置混合型發起式證券投資基金,並在今年1月份重新發布招募文件。3月21日,嘉合睿金基金重新募資成功,合同正式生效。

背後原因深度解析

多隻基金頻頻發行失利的背後,自然離不開其自身的原因以及市場的原因,在管家伯看來,原因主要集中於下面兩個方面:

1、從發行失敗的公募基金自身來看,面對多變的市場,它們缺乏必要的靈活性,一味地固守某些前期具備優勢的投資策略,使發行工作陷於被動。另外,這些募資失敗的基金大多為定製化產品,這些定製化產品嚴重依賴委外資金。

通常情況下,銀行委外資金與公募之間的合作是偏中長期的,但公募基金經常處於“乙方”的被動地位,一旦銀行出現問題或變卦,這樣將導致本來議價能力就弱的公募基金要承擔較大的風險,從而大大增加了募資失敗的可能性。

募集失敗案例頻現,誰動了公募基金的“奶酪”?

2、從外部市場的原因來看,公募基金髮行時遭遇市場變局,也經常導致募資失敗,產品夭折。例如,此前的定增基金,是受再融資新政、減持新規等政策影響。因定增市場迎來根本性變革,定增基金中的部分存量基金開始轉型自保,新基金自然只能是過早夭折。

另外,今年許多債券相繼違約,違約金額超過百億元,這讓一批債券型基金因為“踩雷”導致淨值下跌,從而影響了公募新發行的債券型基金無人問津,從而以失敗的結局告終。

市場化的選擇,理性對待變局

隨著公募基金募資失敗案例的頻現,大多數公募機構已經坦然面對了這一現實,這也說明了中國公募基金業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募資市場的“奶酪”早已發生了巨大變化,優勝劣汰的市場化機制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管家伯認為,在一個健康發展的行業裡,業績優秀且有生命力的基金終將脫穎而出,規模也會穩步擴大,畢竟真正決定一隻基金命運的是投資者,而不是基金公司;所以在市場化的選擇面前,各方都應理性對待這一變局。關於近期公募基金頻頻募資失敗,你有何觀點,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