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5 上音與中央院軼事(一)

上音與中央院軼事(一)

上音著名的辦公樓(攝影: 陳強斌)

上音與中央院,是寶貝冤家,多年來競爭激烈。以前派選手參加國際國內重大比賽,文化部也許會考慮兩院平衡。

上海音樂學院歷史悠久,名家雲集,經常上臺的鋼琴家有吳樂懿、洪滕、李名強、李嘉祿、李民鐸,趙曉生,彈室內樂的林恩蓓、朱雅青、項信恩;聲樂伴奏彭雪瓊,後來培養的許斐平、朱賢傑、尤大淳、韋福根、裘壽平以及文革後的許忠、孔祥東、李堅等,水準很高。

有大名頂頂範繼森與絕代名媛李翠貞坐鎮,上音即使閉起眼睛自負也理所當然。

北京獨奏家去上音大禮堂開音樂會,簡直像過鬼門關,觀眾似乎都在等你出錯呢。錯音一出,全場觀眾都鬆了一口氣。

“儂看,弗哪能伐”!

要彈的棒,沒錯音,仍能挑刺兒:

“交關地方聲音唔麼彈到底”。

“伊呃手型勿大對,難看伐?”

......

上音与中央院轶事(一)

中央音樂學院大禮堂

中央院大禮堂的觀眾隨和些,北京是全國的文化中心,觀眾什麼樣的人都見過,不較勁。牛就聽到底,殘的話在下個曲目前撤戲。

不過上海以前最不能忍受就是“北京是文化中心”一說,上海名家常掛嘴邊的是“上海才是全國的音樂中心”!當然,“梁祝”誕生於上海,是上音永遠的驕傲。

文革後,由於“紅色娘子軍”普及,“魚美人”鋼琴版本影響巨大,一進音樂院,甭管專業副科,哪兒都在彈杜鳴心的“水草舞”。兩院文革後培養的新一代,中央院有優勢,這是後話,先不表。

上音与中央院轶事(一)

上音“南大樓”"北大樓“已被新樓取代(攝影:陳強斌)

上音能上臺的提琴演奏家很多。

獨奏 “梁祝”的俞麗拿、沈榕,錄“海濱音詩”的鄭石生、拉“塔倫泰拉”的盛中華,上音培養的潘寅林、唐韻、張振山與張立國,是一道靚麗風景線。

俞麗拿、丁芷諾、沈西蒂、林應榮的女子四重奏,文革前拉舒曼絃樂四重奏在國際上獲獎,還錄製何佔豪的四重奏“烈士日記”;後來林恩蓓、秦慶餘加入,成了名滿全國的“海港”鋼琴五重奏組。

中央院除盛名的馬思聰常開獨奏會外,央院教授更專注教學,如林耀基、劉育熙、 王振山、朱永寧、韓裡、宗柏、隋克強、王治隆、趙薇等,除劉育熙外,我所見其他老師相對上臺少些。

北京名家都去名團,如劉詩昆、殷承宗(他在上音附中學了三年)、 盛中國,鮑慧喬等。

1 漁舟唱晚

小提琴:鄭石生

鋼琴:朱雅青

2 思鄉曲

小提琴:馬思聰

鋼琴:王慕理

上音与中央院轶事(一)

東平路9號上音附中。該樓曾是宋美齡的陪嫁“愛廬”

上音与中央院轶事(一)

中央院是昔日的“醇清王府”

北京演出團體眾多,中央樂團還有著名的獨奏家小組,軍隊藝術團名人更甚,連京劇名家葉少蘭都在部隊文工團,央院教授不費這個勁。久而久之,就成了專業“教”師。

這當然有利有弊,後來林耀基成了中國小提琴教學的神話。

上音的鋼琴伴奏很棒,央院有王耀玲、商澄宋(管絃系)和胡適熙、趙璧旋(聲樂系)四大鋼琴伴奏,但整整缺了尤大淳、朱賢傑這一代年齡層的佼佼者。

後來朱工一教授招收了從上海來的罕見高材研究生諸大明,大明赴美留學後,黃鶴一去未返,很可惜。

上音与中央院轶事(一)

中央院新教學樓(攝影:丁凡)

作曲、指揮與音樂學,上音與央院旗鼓相當,難分伯仲。

上音有賀綠汀、丁善德、桑桐、楊嘉仁、馬革順、黃曉桐、沈知白、錢仁康、陳銘志、黎英海(早年)、 王建中、陳鋼、葉純之(文革後)、施永康、胡登挑,葉棟,外語人才羅傳開、汪啟彰、顧連理。

中央院有馬思聰、江定仙、姚錦新、蕭淑嫻、繆天瑞(早年)、廖輔叔、王震亞、吳祖強、杜鳴心、黃飛立、鄭小瑛、徐新、陳培勳、劉烈武、趙宋光、蘇夏、王樹、楊儒懷、夏之秋、於潤洋、於蘇賢,外語人才韋鬱珮、刁培華、陳復君等,各個都是大師,名滿天下。

民族音樂學,上音有個對中國民族戲曲音樂貢獻巨大的人物于會泳,足以笑傲全國。

央院教授藍玉松也是全才,每天就睡幾小時,其餘時間全部讀書寫字篆刻教學書法著書,壽命等於比別人多了幾十年,亦是一絕。

上音与中央院轶事(一)

馬思聰先生與夫人王慕理女士

上音与中央院轶事(一)

丁善德教授

以上都是十幾二十年幾前的舊聞。時過境遷,現在兩院變化很大,走著瞧唄。

幾年前我去上音陳強斌家做客,家屬樓一塵不染,按主人要求自然把鞋脫在門外。沒想到出來卻發現鞋被偷了。

上音耶!鞋也要哇?

哭喪中只好穿上強斌不合腳的鞋,深一腳淺一腳、一瘸一拐在繁華大上海滿世界找鞋店,當時手上還提了倆紙袋,感覺像卓別林逛淮海路,且狼狽且無辜,好慘。

用上海話說,是 “老裁過呃”。

用廣東話講,“好啟滾水落豬腸皆”!

若用東北話形容,也許成了 “喲,上音咋把我鞋給整沒了涅”?!

(2009年)

上音与中央院轶事(一)上音与中央院轶事(一)
上音与中央院轶事(一)

長按讚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