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挖掘“乡土味”中的时代感

农民日报记者 陈艺娇

粉丝数量800多万,每则视频播放量几千万次。在新浪微博上,这组数据并非来源于某个明星的加V大号,而是一名靠录制“干农活”视频赚取关注的签约自媒体博主李子柒。这个名叫李子柒的姑娘来自四川农村,两年前,她在农闲之余将一些琐碎却有趣的农事录制成了一段几分钟的视频发布在微博上:扎秋千、纳鞋底、酿酒、点豆腐,还有用当地应季食材制作的零食和菜肴,配以简单的介绍,最高转发达到了14万。

挖掘“乡土味”中的时代感

新浪微博上的签约自媒体数以千计,通过展现这些农村里并不难见到的场景,居然引发了大量关注和热议,却是一件值得认真思考的事。打开这些微博下面的粉丝留言,有人称呼博主为“什么都亲自上手的女汉子”,有人说这些视频“看了感觉赏心悦目,见到了山村生活的真实和纯朴。”不难看出,比起视频本身传达的具体内容,人们更加关注它们所传递的那种自然的生活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朴素价值观。而这种独特的“乡土味”,往往更容易被远离乡村的城市人所发现和赞美。

对城市人来说,“乡土味”本身就是有吸引力的,即便是对于每日刷微博、看公众号的年轻人来说也是如此。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受困于城市的拥挤和喧嚣,厌倦了日复一日的紧张生活,所以特别想去看看钢筋水泥之外的世界;他们读咪蒙、看“十点读书”,但也从心底里“关心粮食和蔬菜”;他们接触农村的机会不多,田间地头的一切都是陌生而新鲜的,因而需要通过某种途径的观察与体验,去迎合自己对于乡村气质的所有想象,进而看到一个与城市气质完全不同的,具有乡土文化之美、田间劳作之趣的广阔世界。

挖掘“乡土味”中的时代感

李子柒的走红一方面让我们重新审视乡村与城市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种“乡土味”对于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价值所在。近年来,以田园综合体、农业特色小镇等为代表的产业融合新业态发展迅猛,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增添了新动能。同样是面对城市受众群体,这些直面市场的农业新兴产业更需要挖掘“乡土味”中的“时代味”,从而探索创新出一种“兼具两味”的经营发展模式。

在陕西省佳县城南40公里的赤牛坬村有一个特殊的“博物馆”:布鞋、纺车、煤油灯、纸囤、秤砣、旱烟锅……这些过去陕北农村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寻常物件,都被当做“展品”陈列出来,向来往的游客展示着独具当地民俗特色的生活场景。灵感来自于2009年,村集体筹集50万资金进行新农村建设,赤牛坬的村干部从村民们整理烂窑扔出来的“废品”中发现了价值,建成了这家全国最大的陕北民俗文化博物馆。“老物件”出人意料地聚起了人气:2016年赤牛坬村接待游客超6万人次,农民人均旅游收入近万元。一位上了年纪的游客甚至边看边流泪,因为这些老物件让他想起了过去的苦日子。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有大量农民进城,也有很多城市人想要回农村去看看。看到赤牛坬村旅游的火爆,再反观一些乡村旅游建设中,盲目“复制粘贴”城市景观的现象,我们应该反思:现代人在面对传统与现代交织中的乡村时,到底怀揣着一种怎样的情感,这种复杂情绪的来源又是什么呢?

挖掘“乡土味”中的时代感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不仅是对田园诗意生活的向往寄托,更是一种对于传统乡愁的追忆与留恋。而寻访乡愁,必定要回到农村。从某种意义上说,留住乡愁,也就留住了未来乡村振兴发展的源动力。在个体越来越原子化、生活越来越碎片化的现代社会,人不仅面临着与自然生态割裂的危机,而且遭受着乡愁荒芜与迷失的痛苦。从这个角度上说,李子柒和赤牛坬博物馆的出现,也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我们渐渐走出乡村,又情不自禁地时时回望,我们享受着现代化城市带来的便捷高效,又对返璞归真的乡村世界一往情深。从人类听到工业时代吹响的第一声汽笛开始,这种矛盾的情感就伴随着我们,而“乡土味”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认同,其实已经扎根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并且随着传统乡村的渐行渐远,在人们心中蔚然成荫。

挖掘“乡土味”中的时代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