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這臺古老的機器給我們太多鄉愁記憶,給輛奔馳、寶馬都不換


由於時代的發展大約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逐漸告別了老粗布棉衣、棉被、床單、被罩等傳統的手工藝品。也許很多人再也見不到這種純木製機械了,年輕人更別說了,甚至他們都不認識這種老物件。

70後、80後的朋友肯定記得,母親為了給全家人做新衣服以及棉衣棉被,就晝夜不停地織布,那種唧唧復唧唧的哐當聲在仍然回憶中盪漾,可惜現在再也聽不到了。以往飛翻穿梭往復的梭子和卻靜靜的一動不動的躺在那裡。

母親老了,織布也織不動了,但是母親以往織的老粗布還有所保留,始終不捨得扔。

這樣的織布機也很好的詮釋了古人的智慧,不得不讓人佩服的就是整臺木製的織布機卻沒有用一根釘子,而且非常結實經久耐用,農村婦女之間相互借用,即使這樣很多年都不壞。據說,在過去村子裡誰家有這樣一臺織布機也算是大戶人家了,在當時就是給輛寶馬、奔馳車都不會換的,因為它肩負著全家人穿衣服的重任,溫飽才是最重要的。

其實這種傳統的織布機操作起來是複雜的,但是是地地道道的純手工打造的老粗布,穿在身上健康環保。在農村只要誰家要織布,村裡很多鄰居都會相互幫忙把前期繁瑣的活兒幹完,包括彈花、防線、漿然等等二十幾道工序,必須有農村婦女高手指點才能完成。


到最後開始織布也一樣,操作繁瑣而忙碌,必須眼手腳同時並用而靈活才能進行織布,並不是所有普通婦女都是織布高手的。

也不得不說過去的農村人都能夠吃苦耐勞,為了趕工期很多母親往往織布到深夜,寂靜的深夜把織布聲傳的很遠,甚至在大街上都能聽見。“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用在我們廣大農村婦女身上在符合不過了,因為身上的衣服都是她們千針萬線做出來的。而現在社會的人除了買還是得買。

這兩個被磨得油光鋥亮的腳踏板您還記得嗎?旁邊的一根大粗繩子是幹什麼用的,您還知曉嗎?相信能夠說出來的一定是高人!歡迎留下您的評論尋找那些不一樣的記憶!也歡迎您的收藏與轉發,喚回那些再也找不到的時光! 關注將會為您帶來更有意義的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