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7 父親節這天,我們和父母剩下的時間還有多少?我們該如何表達愛意

一封悄悄塞進兒子遠行行囊的信,他整整準備了18年;

一封承載了滿滿可憐父母心的信,感動無數網友讓人潸然淚下;

一封寫給即將遠赴美國上學的兒子的信,又是向自己的父親“還債”的信。

3月4日《朗讀者》中,杭州作家麥家給兒子的一封信被稱為《朗讀者》開播來最重磅的一枚催淚彈。

父親節這天,我們和父母剩下的時間還有多少?我們該如何表達愛意

“這是一次蓄謀已久的遠行,為了這一天,我們都用了十八年的時間作準備;這也是你命中註定的一次遠行,有了這一天,你的人生才可能走得更遠。”

這封麥家寫給兒子的家書在《朗讀者》播出後引起劇烈反響,被譽為“2017最美家書”,從中你能看到一個父親對叛逆期的孩子的愛和不捨。

楊格說:“男人最然鐵石心腸,但只要當了父親,就會有一顆溫柔的心。”

然而相比於母愛的溫柔體貼,父愛往往總是帶著威嚴難以靠近。它深沉、含蓄、剋制,不漏聲色,所以毫無懸念地讓人產生疏離感。

不知道從哪一年開始,中國人開始注重過“母親節”“父親節”,這於含蓄的中國人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終於可以開口說一句:“媽,我愛你”,也終於可以毫無顧忌地表達:“爸,辛苦了。”不知道不覺中,父母也習慣了這樣的表達,點個贊算是對你這份表達的回應。這個時代終於讓我們的愛可以浮出表面,神奇的是也讓父母學會了用他們的方式回應。

一年一度的父親節到了 ,萬千網友又要競相在朋友圈發節日祝福,曬節日禮物,說著一年才有一次的甜言蜜語,能表達總是好事,管他形式如何?只是仔細想想,父母渴求的是不是僅僅如此?

看過一本書叫《父母離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一本小書,55個不同的故事,和父母在一起的事,在書中都是些小事,甚至有點微不足道,比如為父母捶背、給他們做飯、教他們發短信、帶他們出國旅遊、記下自己最喜歡他們的地方、問問他們的初戀故事、和他們一起看相冊、探尋他們的夢想、和他們煲電話粥、每年帶他們做一次全面體檢、記住他們的生日……

父親節這天,我們和父母剩下的時間還有多少?我們該如何表達愛意

然而這些簡單而又平凡的小事,看似有著那麼一絲嘮叨的味道,但更多的是人生情感的真實感悟。書中曾幫我們算過一筆賬,假使你的父母現在60歲,父母餘下的壽命是20年,並且你沒有跟父母同住,那麼,你每年見到父母的天數,大概是6天,每天相處的時間大概是11小時,所以:20年 6天 11小時=1320小時。

你以為時間還早,實際上1320小時只有55天。

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別讓我們的忙碌遺忘了父母。

成年後的我們,背井離鄉遠離父母,註定是一場漸行漸遠的旅程。我身邊一位同事,每天都會打電話給她70歲的老母親,問她吃了什麼,睡得如何,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家長裡短,打電話嘮嗑,全是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而這些與父母說來最是舒坦。

父親節這天,我們和父母剩下的時間還有多少?我們該如何表達愛意

“父親節”這個節日賦予了我們表達愛的儀式感,但這樣看來,有人卻把每天都過得有儀式感。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裡就寫過,“父母親,對於一個二十幾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裡面,它為你擋風遮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

如今,二十幾歲的人已經開始離家遠行,三十幾歲的人已初為人父,初為人母,對於那棟“舊房子”不如時不時去修繕一下,因為在那裡,你才可以做個最真實的孩子。

(本文圖片來自互聯網)

轉載事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