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3 中國電視劇60週年高收視劇盤點:傳播中國文化是內核

作為文化傳播的其中一個領域,電視劇不僅僅給予人們閒暇時的娛樂,更是一種精神傳輸。不管是什麼題材的電視劇都有一個圍繞的主題,如何讓主題得到昇華,一直是電視人們都在探討的問題。

經典的電視劇總是讓人過目不忘,並且陪伴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成長。究竟是什麼樣的魅力能讓大家銘記於心而且還能津津樂道呢?其實仔細觀察這幾十年的電視作品,不難發現,能讓觀眾喜愛的作品大都有著比較深厚的中國文化內涵。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和靈魂所在,而電視劇恰恰是最能夠較好將文化進行表現和傳輸世界的最佳渠道。

高收視劇盤點

在當下電視劇市場,收視率、播放量、網絡評分通常被用於衡量國產劇市場表現的三大數據指標。如今,中國電視劇已走過60個春秋,以收視率來看,前有《西遊記》《還珠格格》,後有《甄嬛傳》《人民的名義》,都創造了收視神話。談起《西遊記》,那可以說基本上是家喻戶曉、百看不厭的。八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拍攝技術不算特別好,能在這樣一個窘迫的環境裡創造出經典,靠的是一代電視人們的熱忱。當然,除了這些要素外,作品本身很強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才是至關重要的。

而回顧今年上半年熒屏,國產劇並未呈現爆款連出的勢頭,整體表現相對低迷,鮮有如《人民的名義》 般超高收視和火爆話題熱度的現象級作品,收視破1的電視劇更是寥寥無幾。從表格數據顯示《人民的名義》播出三週,收視率就破2了。這部根據周海森同名小說改編的反腐題材正劇在豆瓣評分一度高達9分以上,引發了全網高度關注並多次佔據微博熱門話題。

中國電視劇60週年高收視劇盤點:傳播中國文化是內核

中國電視劇60週年高收視劇盤點:傳播中國文化是內核

如此情況下,《老男孩》《好久不見》《歸去來》等現實題材劇脫穎而出,以不同視角和特色贏得了口碑與收視的雙豐收。與現實題材劇旗鼓相當的是年代劇與諜戰劇,《風箏》《和平飯店》《樓外樓》均有不俗的收視與熱度,其中,由拉風傳媒出品的《樓外樓》首播當天創下1.2%的收視佳績,此後收視一路走高,連續收視奪冠,期間實時收視率更是強勢破2,好評如潮。

中國電視劇60週年高收視劇盤點:傳播中國文化是內核

現實題材劇因貼近大眾生活,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與討論,而在時代背景已遠離當下觀眾生活的年代劇與諜戰劇,又何以脫穎而出,引燃熱度?

魅力人物演繹中國故事

析歷年爆款影視作品,無一不是既講述了引人入勝的故事,又塑造了獨具魅力的人物形象,這一點在年代劇與諜戰劇中也極其適用。以《樓外樓》為例,該劇主人公,即“樓外樓”當家人洪家寶,本是醉心於舞文弄墨的二少爺,看似不諳世事,實則心繫大局,在家國存亡之際,毅然肩負起家國責任。“英雄養成系”人物更加有血有肉、接地氣,人物魅力便躍然紙上。《樓外樓》通過小人物抒發家國情懷,展現浙商精神和文化傳承,來見證一座樓一個城乃至一個國家的崛起。

中國電視劇60週年高收視劇盤點:傳播中國文化是內核

此外,《樓外樓》兼容了中國的民情風俗、歷史文化、飲食文化、文人氣度、商人風骨,以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為精神內核,講述了中國故事,展現了中國文化自信,這也成為觀眾為之動容的因素之一。拉風傳媒一直專注於精品劇輸出,相信後續會給我們帶來更多佳作。

縱觀中國電視劇發展史,《渴望》《西遊記》《紅樓夢》《大宅門》《亮劍》《琅琊榜》《人民的名義》等超高收視的電視劇,它們題材各不相同,但無一不是在“講述中國故事,傳達中國文化”。而在國內影視劇市場蓬勃發展的當下,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更成為影視劇幕後主創人員的責任。

中國文化激發民族自信心

中國文化傳承五千年,博大精神,既有創造力無窮的神話故事,也有驚心動魄的智鬥故事,更有汲取現實生活、傳達現實意義的生活故事,每一種類型都為電視劇的創作注入了永不幹涸的源泉,電視劇也因為展現出濃厚的中國文化底蘊而激發出觀眾深厚的民族自信心。

如今每年寒暑假還在一輪輪重播的《西遊記》曾創造89.4%的收視率神話,作為中國第一部採用特技拍攝的電視劇,它生動地展現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中光怪陸離的世界,也彰顯出中國電視人的匠心精神。神話故事源於民間傳統文學,有較高的藝術創作性,是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創作表現。

同為富有想象力的神話劇,《天天有喜》在播出時,也引發了話題熱度,創下了6.19%的高收視。在全網衛視黃金時段電視排名第一,市佔率高達18%,榮獲“年度十大最熱電視劇”大獎。

中國電視劇60週年高收視劇盤點:傳播中國文化是內核

《天天有喜》作為時下熱門的古裝神話輕喜劇,是以民間傳說故事劉海砍樵為原型創作的一部老少皆宜閤家歡作品。這部劇是主創人員們將神話和喜劇巧妙融合的一種探索,劇情有甜有虐卻不失風趣,不管什麼年齡層的觀眾都能輕鬆get。

中國電視劇60週年高收視劇盤點:傳播中國文化是內核

劇中劉楓和九妹的感情歷經重重波折終於有所結果,主人公們為保護所愛的人拼盡全力與惡勢力鬥爭的場景依舊讓觀眾懷念。通過“愛與恨”、“善良與邪惡”、“知足與貪婪”等為主題展開了一系列輾轉曲折的故事,深刻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與人文情懷。

另外後宮題材的作品是影視劇中的一個小重點方向,歷年來也有不少導演和製作人在研磨這一方向。例如講述後宮波雲詭譎的《後宮》《金枝欲孽》《甄嬛傳》等劇一經播出就引起強烈反響,話題熱度高居不下。其中由北京電視藝術中心出品的大型清裝宮鬥劇《甄嬛傳》更是拔得頭籌,華麗的服裝首飾、實力派演員的加盟和扣人心絃的故事情節將這部後宮劇刻畫的十分深入與精彩。

中國電視劇60週年高收視劇盤點:傳播中國文化是內核

該劇主要講述了甄嬛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少女成長為善於謀權一代太后的故事,以清王朝宏大的歷史背景下,描繪了後宮女人們爾虞我詐的世界,側面表現出那個時代的樣貌和人物命運。同時,人物細膩又鮮明的性格表現以及錯綜複雜的感情線都使得這部劇從近幾年後宮題材中脫穎而出。《甄嬛傳》播出三天收視率破1,達到1.058%,同年奪得安徽衛視收視率第一、網絡視頻點播第一。並且劇中的經典臺詞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網絡段子。像我們耳熟能詳的“臣妾做不到啊!”、“賜你一丈紅”都是出於此劇。這樣一種文化帶動現象讓這部後宮劇更加深入人心。根據骨朵數據顯示,時至今日,《甄嬛傳》的網絡累計播放量已達到115.8億。不得不感嘆,這部作品無疑是後宮古裝劇中的一個標杆。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這不僅體現在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更體現在傳播傳統文化自信。2001年央視電視劇收視冠軍《大宅門》譜寫了一代醫藥世家白府的浮沉變化,民族歷史的發展以及動盪社會的悲歡離合都在此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年代家庭劇 《養個孩子不容易》糅合了中國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對一個單親媽媽憑藉一股韌勁支撐起整個家庭的刻畫,真實展現出“中國式母親”的偉大,讓觀眾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弘揚的“仁”、“愛”、“孝”、“韌”等美好品質。

傳承中華精神

中華民族幾千年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精神脈絡,這種精神經由電視劇藝術性地加工,更迅速地傳達給觀眾。由此可見,電視人身上肩負著引領正確價值觀、傳播正能量的責任。如今中國電視劇近年發展已產生明顯的變化,現實題材佔據半壁江山,更要求電視劇主創人員要堅持中國特色,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