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 梁啟超說,教育的本質是教人不惑、不憂、不懼 你同意嗎?

教育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在義務教育高度普及、網絡資源日益豐富、面授班層出不窮的今天,無論是青少年、中年人還是老年人,幾乎都可以學到自己想學的知識技能。

學習是為了什麼?考取學歷?提升技能?豐富業餘生活?

都是。卻不是全部。

梁啟超說,教育的本質是教人不惑、不憂、不懼 你同意嗎?

五十多年前,學貫中西的梁啟超先生曾發表過一次演講,談到教育,他的觀點很務實,很耐人尋味。

看看下文,你同意他的觀點嗎?


為學與做人(節選)

如果我問諸君,“為什麼進學校?”

我想人人都會眾口一詞的答道:“為的是求學問”。

再問:“你為什麼要求學問?”“你想學些什麼?”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來了。

諸君啊!我替你們回答一句罷:“為的是學做人。”

梁啟超說,教育的本質是教人不惑、不憂、不懼 你同意嗎?

你在學校裡頭學的什麼數學、幾何、物理、化學、生理、心理、歷史、地理、國文、英語,乃至什麼哲學、文學、科學、政治、法律、經濟、教育、農業、工業、商業等等,不過是做人所需的一種手段,不能說專靠這些便達到做人的目的,任憑你把這些件件學的精通,你能夠成個人不成個人還是個問題。

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現在講的智育、德育、體育,不對,德育範圍太籠統,體育範圍太狹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教育家教育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

梁啟超說,教育的本質是教人不惑、不憂、不懼 你同意嗎?

從左至右: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梁啟超

怎麼樣才能不惑呢?最要緊的是養成我們的判斷力。想要養成判斷力,第一步,最少須有相當的常識,進一步,對於自己要做的事須有專門智識,再進一步,還要有遇事能斷的智慧。

假如一個人連常識都沒有,聽見打雷,說是雷公發威,看見月蝕,說是蛤蟆貪嘴。那麼,一定鬧到什麼事都沒有主意,碰到一點疑難問題,就靠求神問卜看相算命去解決。

但僅僅有點常識還不夠,我們做人,總要各有一件專門職業。我打算做這項職業,就應該有這項專門的學識。

但專靠這種常識和學識就夠嗎?還不能。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們每日碰見的事理是複雜的變化的,不是單純的刻板的,倘若我們只是學過這一件,才懂這一件,那麼,碰著一件沒有學過的事來到跟前,便手忙腳亂了。

所以還要養成總體的智慧,才能有根本的判斷力。

梁啟超說,教育的本質是教人不惑、不憂、不懼 你同意嗎?

梁啟超手跡

怎麼樣才能不憂呢?

我們所做的事,不過在宇宙進化幾萬萬里的長途中,往前挪一寸,兩寸,那裡配說成功呢?然則不做怎麼樣呢?不做便連這一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是失敗了。

“仁者”看透這種道理,信得過只有不做事才算失敗,肯做事便不會失敗

。所以《易經》說:“君子以自強不息。”換一方面來看,他們又信得過凡事不會成功的幾萬萬里路挪了一兩寸,算成功嗎?所以《論語》:“知其不可而為之。”你想,有這種人生觀的人,還有什麼成敗可憂呢?

我只是為學問而學問,為勞動而勞動,並不是拿學問勞動等做手段來達某種目的——可以為我們“所得”得。

梁啟超說,教育的本質是教人不惑、不憂、不懼 你同意嗎?

怎麼樣才能不懼呢?

有了不惑不憂功夫,懼當然會減少許多了。但這是屬於意志方面的事。一個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會有豐富的智識,臨時也會用不著,便有優美的情操,臨時也會變了卦

然則,意志怎麼會才堅強呢?頭一件須要心地光明,孟子說:“浩然之氣,至大至剛。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又說:“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俗話說得好:“生平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心不驚。”一個人要保持勇氣,須要從一切行為可以公開做起,這是第一著。第二件要不為劣等慾望之所牽制。

總之,一個人的意志,由剛強變為薄弱極易,由薄弱返到剛強極難。

孔子說:“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我老實告訴諸君說罷,做人不做到如此,決不會成一個人。

梁啟超說,教育的本質是教人不惑、不憂、不懼 你同意嗎?

諸君啊!你千萬別要以為得些斷片的智識,就算是有學問呀。我老實不客氣告訴你罷:你如果做成一個人,知識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個人,知識卻是越多越壞

諸君啊,醒醒罷!養足你的根本智慧,體驗出你的人格人生觀,保護好你的自由意志。

梁啟超說,教育的本質是教人不惑、不憂、不懼 你同意嗎?

教育,不僅僅是教授知識,更是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關鍵。在學習之前,先思考一下學習的意義究竟在哪裡,通過接受教育,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梁啟超說,教育的本質是教人不惑、不憂、不懼 你同意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