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2035年,新區將形成全域1200公里三級綠道體系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對成都人胡周來說

從主城區搬到天府新區生活工作後

他才“遇見”杜甫筆下那個

綠林清波、水鳥翻飛的成都

2035年,新區將形成全域1200公里三級綠道體系

打造多要素城市生命系統

在“天府之國”四川,天府新區正探索建設公園城市, “描摹”未來中國城市的樣子。

何謂“公園城市”?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志強說

“一公三生”(公共、生態、生活、生產)四大基本屬性疊加是公園城市的內涵,也是一種更好的城市發展建設模式,多種要素組合成為一個生生不息的生命系統,這是一種高度和諧統一的大美城市形態,也將讓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2035年,新區將形成全域1200公里三級綠道體系

沿著成都的城市中軸線一路向南,當水泥叢林逐漸消退、溫潤溼綠撲面而來,便是進入了天府新區。這裡地處成都市主城區南部偏東的丘陵地帶,區域內有三岔湖、龍泉湖、岷江、龍泉山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規劃面積達 1578 平方公里,其中成都片區規劃範圍為 1293 平方公里。

2035年,新區將形成全域1200公里三級綠道體系

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

規劃建設國土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天府新區在建設之初,便確定要根據現有生態環境合理實施規劃,不以快速的經濟發展而犧牲生態效益,“藍綠空間” 佔比超過 70%,遠景開發強度控制在 30%。

2035年,新區將形成全域1200公里三級綠道體系

鹿溪智谷綠道

位於天府新區的鹿溪智谷綠道,2018 年初對公眾開放。綠道依山傍水,依託原有的自然山體、鹿溪古河、楓楊林帶、苗圃院落、農田鄉道等生態本底,保留了數千棵喬木及眾多竹林、花灌、溝渠、田塘,打造出了野趣盎然的林下生態綠道,形成了“山水林田路湖” 的生態格局。

2035年,新區將形成全域1200公里三級綠道體系

鹿溪智谷綠道成為胡周的消夏勝地。他告訴記者,綠道依山傍水風景宜人,有各種運動場地和健身中心,“簡直是國際級的旅遊度假區,關鍵是全免費開放。以前在老城區住,也有綠地和公園,但一到晚上和週末人擠人,完全沒有休閒的感覺。”

2035年,新區將形成全域1200公里三級綠道體系

興隆湖生態綠地

同樣位於天府新區腹地的興隆湖生態綠地,其湖區水面約 4500 畝,是成都目前最大的人工生態湖泊,總面積相當於32 個成都人民公園。

2035年,新區將形成全域1200公里三級綠道體系

上述負責人告訴記者,天府新區的綠道“依生態而建,而不是破壞原有生態後再建。” 他透露,天府新區規劃建設區域級綠道 187 公里、城區級綠道 210 公里、社區級綠道 803公里,到 2035 年將形成全域1200 公里三級綠道體系。

2035年,新區將形成全域1200公里三級綠道體系

未來發展迴歸城市本質

天府新區這一做法得到有“新加坡規劃之父”美譽的國際城市規劃大師劉太格的讚賞。他表示,“在城市建設中,有特色的山水必須保留,山和水的關係是自然生態演化的,在短時間不能再生長,破壞山和水就等於破壞生態。這一點上,天府新區做到了。”

2035年,新區將形成全域1200公里三級綠道體系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譚繼和指出,從最遙遠的寶墩文化算起到現在,成都 4500 年來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文明史,“這座城市不論怎樣發展、如何壯大,都保持了生態、田園的本真性質,這是成都獨有的城市文明、地域文明。”

2035年,新區將形成全域1200公里三級綠道體系

談及天府新區以及公園城市的未來,西南交通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賓說:“未來中國城市的發展建設首先要回歸城市的本質,公園城市無疑是其發展方向之一,相信這終將再現‘窗含西嶺千秋雪’的勝景。”

記者:王鵬

轉自:天府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