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AI搶了你飯碗,卻助攻實現「不勞而獲」的未來?

人工智慧進化,在2045年只剩不到一成的人能保有工作。為了因應AI成為主要勞動力衝擊,「保障基本收入」成為頗具爭議性的解方,不但可以維持多數人類基本生活,更可以重新分配財富所得,達成烏托邦境界。

本文摘自《2030年僱用大崩壞:AI人工智慧讓你失去工作,還是不用工作?》,大牌出版

我認為在純粹機械化經濟,最能夠保障勞工所得來源的制度是「基本收入」。「基本收入」(Basic Income,以下簡稱BI)指的是,無收入水準限制,所有人都無條件給付最低限度生活費的制度。此外,其特徵是以個人為單位進行給付,而不是以家庭為單位。例如,不分男女老少,每個月都給付全體國民7萬日圓。把BI看成是「小孩津貼+大人津貼」,也就是「全民津貼」,應該比較好理解。

而現代版的BI則是源於加拿大的思想家道格拉斯(Clifford Hugh Douglas)提出的「國民股利」(分配公共利益),以及美國經濟學家暨諾貝爾得主傅利曼(Milton Friedman)提倡的「負所得稅」,即政府透過稅收制度,補助低收入者。

荷蘭、芬蘭展開社福實驗

BI是一種社會保障制度,但也有「國民股利」的含意。例如,伊朗跟阿拉斯加等地,政府將開採石油的獲利分配給國民或當地居民,這也是BI的其中一個類型。

也就是說,BI除了具有「社會保障制度」的面向之外,還有「國民股利」的面向。道格拉斯的提案比較接近後者。

主要的已開發國家當中,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採取能夠保障最低生活水準的BI制度。美國在1968年,從左派的杜賓(James Tobin)和高伯瑞(John Kenneth Galbraith),到右派的傅利曼和海耶克等,超過1千2百位的經濟學家,公開要求政府推行BI政策。

由此可知,不分意識型態,只要是有邏輯地分析經濟問題的人,任誰都能夠理解BI的效益。尼克森總統接受了建言,嘗試推動《家庭扶助方案》,但因反對聲浪大,最後只好作罷。

在那之後,BI成為歐美熱烈討論的議題,而今年熱議的程度,幾乎可以將2016年稱為「基本收入元年」。荷蘭於2016年1月起,於烏特勒支等幾個都市實施基本收入政策,進行社會實驗。瑞士於2016年6月,針對是否推行BI進行了公投,可惜投票結果是反對。芬蘭政府則開始著手進行BI的大規模社會實驗,美國也有相關的社會實驗計畫。

雖然跟歐美相比晚了些,從2008年左右,BI在日本也逐漸受到大眾矚目。一開始主要是人文學者從思想理論的角度討論BI,而現今有越來越多的經濟學者開始主張,BI是比生活補助金更有效率的制度。

我也認為BI是相當好的社會保障制度,無論未來AI技術發達與否,都應該儘早推行。

政府財源根本不是問題

接下來讓我們思考BI財源的問題。在推行新政策之際,經常會討論財源從何而來,但我認為那是愚蠢的問題。有人會說「政府財源有限」,但財源根本沒有限制,因為只要加稅就可以解決了(透過發行公債來彌補財政赤字,在經濟蕭條時反而更加有效)。如果是可以提升全體國民生活品質的政策,即便是加稅,也應該實行。

當然,那個時候也必須考量加稅對國民生活帶來的影響。但BI是相當有效的社會保障制度,即便加稅可能對國民帶來負擔,若可以因此提升國民生活品質的話,沒有理由不實施。

BI制度的效果能否持續,相關討論都圍繞在通貨膨脹的問題上。當BI的給付額增加,不工作的人可能就會增加。如此一來,國家的生產活動就會降低,總供給量下降。當總供給量減少,低於總需求量時,就會發生通貨膨脹。

此外,當給付額提高,消費需求就可能會增加。當總需求量增加,但總供給量卻不足時,也會發生通貨膨脹。

雖然不時可見「BI會降低國民工作意願」或是「會引發惡性通貨膨脹」等批評,但是否真的會落得如此下場,則跟給付金額息息相關。如果只是每月給付1萬日圓左右的金額,應該不太可能造成尼特族顯著增加,或是發生嚴重通貨膨脹的現象。但如果給付金額高達每月40萬日圓的話,發生嚴重通貨膨脹的可能性就會相當高。

總而言之,BI的給付金額,必須設定在不會引發嚴重通貨膨脹的水準。一般而言,適當的通貨膨脹率大約是2到3%。我推估,若每月給付7萬日圓左右,應該可以控制住通貨膨脹率,不至於引發惡性通貨膨脹。

儘管如此,本書假設每人每月給付7萬日圓不會引發嚴重通貨膨脹,據以討論BI財政方面的問題。在那樣的給付額條件下,全體國民的總給付額大約是一年100兆日圓。我們假設政府從所得稅跟消費稅等稅收來填補不足的預算。

有人可能會認為增加一百兆日圓的稅收,對國民施加的負擔似乎太過沉重,應該做不到吧。不要太早放棄,這邊應該要注意的,不只是加稅額,還有加稅額跟給付額的差額。若「給付額減加稅額」差額為正,是為純受益,若差額為負,則為純負擔,每個人的差額皆不同。理論上,全體國民的差額加減下來應該為零。也就是說,對全體國民而言,既沒有損失也沒有獲利。

但假如越有錢的人加稅額越高的話,富裕階層會產生損失,窮困階層會獲益。而中產階級的人則正負相抵為零,繳的稅金成了給付金回到自己的口袋,就跟回力鏢一樣會回到自己的身邊。

如果是這樣的話,各位可能會覺得,像生活補助金一樣,單純地實施所得重分配,讓有錢人多繳稅,然後把錢補助給窮人不就好了,沒必要如此大費周章吧。然而,實際上,實施生活補助金的成本比BI高。為什麼呢?

生活輔助金才更耗費成本

首先,為給付每人每月7萬日圓所需的100兆日圓,並非實質上的成本。因為錢再怎麼用也不會用罄。我們使用的錢,會成為他人的所有物。因此,國家使用的錢,也會成為某人的所有物。錢不會憑空從世上消失。這個時候,全體國民繳納的100兆日圓稅金,會回到全體國民的手上。

請注意,不要把國家當成是個人或個別企業。雖然個人拿出錢消費後,那筆錢會從那個人身上消失,但並不會從國家中消失。未能瞭解這點的話,便無法理解為何BI是如此有效率的方法。

反而是像生活補助金這種所得重分配的制度,因實施過程中需要審核補助對象,因此耗費行政成本,這才是實質上的成本。如前面所提,在審核補助對象時所發生的成本不容小覷。

對國家經濟而言,實質成本並非給付的金額,而是背後的人事成本。只是,實施BI時也會發生行政成本。因此問題在於,實行給付程序要多少行政手續,需要花費多少人事成本。

然而,如果是採取固定每月匯款到全體國民銀行帳戶的方式,運作成本幾乎為零。因此,只要利用日本自2016年1月起開始實施的個人編號制度,只要聯結個人銀行戶頭與個人編號,就可以為BI建構出低成本的政策實施環境。

0 0 0 5分鐘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