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風從高原來——蒙古國紀行(2)

第一天

北京-二連浩特-扎門烏德 (K23)

發車時間是早上7:40,第一次乘國際列車,還是按照要求提前一個小時到吧。大清早,天氣很涼爽。彪哥親自開車送我們,六點過一點兒就到了北京站。原以為可以直奔國際列車候車室,沒想到,進北京站的大廳,就看到一塊可憐巴巴的車次牌立在那裡,原來就在大廳排隊候車,連個休息的座椅都沒有。

我們不是最早到的,陸陸續續身後排起隊,多是返回蒙古過節的蒙古人,他們大包小包,相形之下我們的揹包又輕巧又苗條。大概七點鐘,開始檢票放行。國際列車每個人行李限重35公斤,超出部分需要提前一天在北京站辦理託運手續。因為有大量往返與北京烏蘭巴托的生意人,他們的行李幾乎都被要求過磅,我們和另外幾個揹包的遊客卻直接放行。

驗過行李,才真的到國際列車候車室等車。候車室裡老式紅色皮革沙發,大大的落地窗上陳舊的白紗簾。透過窗簾縫,第一站臺還空著,看來一時半會兒不會進站。

東張西望,看著候車室裡的乘客,判斷他們是去旅遊、出差還是回家過節。大約七點一刻才開始進站。這是蒙古列車,車身中央的站牌用中文和新蒙文寫著“北京-烏蘭巴托”。列車員都是戴灰色船形帽的蒙古MM,灰色窄裙、白襯衣、灰色馬甲、絲襪(或者光著腿)、黑皮鞋,每節車廂門口都站著兩位。一進車廂門,就是濃重的羊羶味。一節車廂有九個旅客包廂和一個乘務員包廂。每個包廂有兩組上下鋪,車票上註明這樣的臥鋪是2/4級,是最便宜的,RMB556+RMB50(這50元是手續費)。包廂的下鋪底下有箱子可以放行李。地上、鋪位上都鋪著蒙古地毯,車窗框是木質的,只是上了薄薄的一層清漆,讓人想起遙遠的年代。

風從高原來——蒙古國紀行(2)

國際列車(K23次)

風從高原來——蒙古國紀行(2)

國際列車(K23次)

我們的蒙古之行是三人組合。國際列車2/4級的包廂是四人間,不知道另外一位會遇到什麼樣的人。

把揹包扔在包廂裡,下車拍照,車身中間是蒙古列車的標誌--一匹長翅膀的飛馬,兩頭的車門旁貼著“蒙古旅遊年”的招貼。白色的底子,藍色的眼睛。藍色讓人想起以前的蒙古也被稱為“青蒙古”。

蒙古的列車長走過,個子很高,戴著大殼帽,一身制服,一副有框的眼睛顯得人非常嚴肅幹練――令人生畏的女車長。

由於每節車廂定員少,站臺上並不擁擠。原以為會看到很多的揹包客,其實也並不多。紅燕指給我看一個滿頭亂髮的藍眼睛男士,她去使館取簽證的時候曾經見過這個人。“看來挺巧”,我開玩笑說,“別告訴我他和咱們一個包廂哦”。

有些玩笑是不能隨便開的,這個酷似梅爾·吉普森的傢伙在最後一分鐘上了火車,徑直進了我們的包廂。看著他髒兮兮的牛仔短褲――很明顯是自己把長褲膝蓋以下部分裁掉形成的,身後一個巨大的背囊,我知道我們會是同路人。

這趟列車經張家口、大同、集寧南、晚上邊境城市二連,在這裡換火車輪子。然後過境到扎門烏德、賽音山達、喬伊爾次日13:15抵烏蘭巴托。全程1500公里左右,29個半小時。列車開動後,列車員開始燒水沏茶。她從茶爐上方的小櫃子裡拿出柴火,放入爐膛,這景象看得紅燕目瞪口呆。水燒好,列車員用托盤託著紅茶挨個包廂送。送過茶後,開始為大家送床單枕套被單等。這些紡織品纖維很粗,一打開就飛絮絮。 每節車廂兩邊各有一個衛生間,但是通常只開其中的一個。衛生間中的管配件都是鑄鐵的,彷彿老古董一般。

所在的車廂只有我們這個包廂是遊客,其他的不是回去過那達慕節的蒙古人,就是去那邊做生意的中國人。我們兩邊隔壁包廂的蒙古人都帶著小孩,大大小小快有十個孩子。他們在過道上的地毯上打鬧嬉戲,滿嘴說的卻是地道的美語,偶爾也說幾句蒙語。這些孩子衣著時髦,看樣子家境很好,從口音上聽,應該是在北京的外國學校唸書。 和同屋的旅伴聊了幾句,知道他來自愛爾蘭。列車的節奏讓大家都有點兒困,各自爬上自己的鋪位睡回籠覺。

睡醒覺,自然想吃點兒東西,愛爾蘭拿了一盒好像是泡麵的東西讓我看。我解釋這不是麵條的時候他顯然有點兒吃驚。仔細看了包裝上的中文,告訴他這是粉絲,一種薯粉做的食物。聽了這個,愛爾蘭無奈的聳聳肩告訴我,是盒子封面上引人食慾的圖片讓他這麼選擇的。

吃過酸辣粉,愛爾蘭從屁兜裡摸出菸絲和捲菸紙,不慌不忙地捲了一支菸,然後離開包廂吸菸去了。呵呵,一個老兵的早餐――一杯咖啡、一支捲菸;一個揹包客的早餐――一碗酸辣粉、一支捲菸。

我們聊起他的旅途:半年前他開著一輛類似於金盃的豐田麵包車從家鄉愛爾蘭出發,經過北歐、波羅的海沿岸國家到俄羅斯,從西到東,繼而從俄羅斯過境到蒙古,又花了兩個月的時間玩遍蒙古,計劃開車從扎門烏德-二連浩特過境到中國,接續走。不過中國的海關要他為自己的麵包車付每天四十美金的稅,他只好把車留在蒙古,坐火車到北京。

愛爾蘭在北京只呆了六天,沒有去各大名勝,而是把時間花在天安門以及附近的街巷裡,更多的時候是和朋友、學生在一起。臨行前的晚上還舉行小型的派對狂歡,以至於到了火車上依舊津津樂道燕京啤酒。

談起愛爾蘭眼中的蒙古是什麼樣子:這是一個悠閒、好客、奇妙的地方,他解釋到。愛爾蘭喜歡蒙語發音的起伏,感覺非常好聽,他身上揣著一本旅行指南的袖珍本,基本上是各種簡單詞彙和對話,英蒙文對照。要學會說謝謝、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這類的話。

蒙古的路況,他只用了一個詞形容――“terrible”。離開烏蘭巴托140公里後,就不知道路為何物了。蒙古的交通狀況旅行指南里也有控訴,但是心裡還是有一絲絲的僥倖,也許,有那麼一點兒可能,最近幾年會有改善也不一定哦。Terrible這個詞讓我們徹底死心了。

終於忍不住要告訴這個愛爾蘭朋友,他長得非常象美國影星梅爾·吉普森。他開心地笑笑,說無數的中國朋友、蒙古朋友都這麼告訴過他,他的回答一律都是,“為什麼不說梅爾·吉普森長得象我?”

晚上20:39到二連,列車經過幾次咣咣噹當摘鉤分離,慢慢送入廠房。每節車廂兩頭都有40噸的起重機頂起,慢慢升高。原以為會要求乘客下車,沒想到往窗外看,車身已經抬起。趁著車門還沒有鎖,我和紅燕跳下車廂。

車身會被慢慢抬起,然後工人卸下中國標準的輪子。從廠房另一頭,推進略寬一些的蒙古標準的輪子替代。寬軌車輪到位後,車廂被慢慢放下,然後工人安裝到位,各個車廂被牽引出去,掛鉤連好。整個時間大約半個多小時。 我們站在旁邊看新鮮,東問西問。最想知道的就是為什麼鐵軌會不一樣寬。工人解釋說,主要是兩國邊境安全的考慮,如果一樣寬,太容易通過,不利於管理。 (提示,如果想下車拍照,趁早拿著傢什下車。沒有人通知什麼時候車身會被抬起。)

換車輪----蒙古鐵路沿襲蘇聯鐵路規格,兩根鐵軌間的距離要比國內鐵路寬。需要更換車輪方能通過

風從高原來——蒙古國紀行(2)

列車舉升機

風從高原來——蒙古國紀行(2)

車廂連同乘客一起被升起

風從高原來——蒙古國紀行(2)

更換蒙古國寬軌規格的轉向架(車輪)

接著上來一隊女武警邊防軍人,戴著大口罩,手套,逐一檢查證件。每看一個護照,就用極其溫柔的聲音問一句,“是XXX嗎?”,核對照片,檢查床鋪下是不是有什麼違禁物品,然後才蓋出境章。所有包廂查過後,邊防還讓列車員打開過道天花板上的照明燈箱逐一檢查。

邊檢完畢,列車啟動,正式進入二連浩特站,停靠後,乘客上上下下,多是往車上裝水果、蔬菜、雞蛋等農副產品。漆黑的站臺上只有一個小小的攤子,都是水果飲料蔬菜等。不停有人兜售網兜裡的西瓜。 我們包廂前的地板下有個儲物室,這節車廂的乘務員,也拖上來整整一麻袋土豆放進去,不時有其他的乘客打開蓋板把販運的水果等放進去。看來大家都知道這裡可以放東西。

風從高原來——蒙古國紀行(2)

二連邊境的小店――貨品豐富

終於,車站的喇叭先後用中、蒙、英語通知“親愛的旅客朋友們,開往烏蘭巴托的列車馬上就要開車了,請大家上車。”上車後,列車遲遲沒有動靜,我們幾個無所事事,車廂走道里還是車水馬龍,睡覺也不太可能。

不知道等了多久,列車離站,開出8公里,抵達蒙古邊境。車子慢慢減速停在黑暗中,車內的燈光映著一個小小的院落,能看到幾個背槍的蒙古邊防軍士兵的身影。道軌邊不時晃動手電光,可能是執勤的邊防軍在檢查車廂外面。 又過了一會兒,車子才再次啟動進入邊境小站扎門烏德。蒙古海關上車查旅客的行李,走到我們門口直接掀起過道上的地毯,讓列車員開口儲物室的蓋子,一一詢問是誰帶的東西,看來這個地方盡人皆知。不知道是不是收了他們的關稅,反正是查問了半天。 然後發入境卡和報關單,入境卡很簡單,照實填就行了。報關單主要有貨幣、貴重物品等欄目。一般外幣都不用寫太多,馬馬虎虎填完。等了好半天好像也沒有人搭理我們,此時已經夜裡十一點多了,大家都困了,關上包廂門上床睡覺。剛躺下,門就被打開,開始查證件。收了入境卡,又在報關單上扣了戳子,最後在護照上扣入境章。 (提示:從二連浩特換輪子開始到扎門烏德入境大約要停三個多小時。這期間列車上的廁所均關閉,另外二連浩特的站臺上也沒有洗手間。最好提前去一次。進入扎門烏德後,不可以下車去站臺,也不能隨便離開自己的包廂,包括打開水等都不允許。) 總算查完了,不管其他矇頭大睡。

風從高原來——蒙古國紀行(2)

蒙古列車員

風從高原來——蒙古國紀行(2)

蒙古餐車—簡直金碧輝煌

風從高原來——蒙古國紀行(2)

列車上的蒙古國兒童,細看和我國蒙古族孩子還是有些差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