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 今天開始,主題只有一個——回家

回到村莊,越簡單的生活,越能觸動我的情愫。

當我雙腳踏上故鄉這片溫暖溼潤的大地時,居住過的村莊離我越來越近了,愁也一點點在心頭慢慢釋放、浸潤。

也許是越來越多的人離開了農村老家,進城生活,我們就變得非常深切地思鄉;也許吵鬧的城市中,人更需要一片寄情的山水,在閒暇的時光中,故鄉隱約的召喚牽動靈魂,化作鄉愁入夢。

石板街,老土路,不知承載過祖輩幾代人的親情,歷過多少風雨,才輪到我輩踏過。兒時曾經歡快的腳步,如今已慢慢變得沉重了。撲進故鄉的懷抱,看看路邊的老屋、村頭的老人、孩童,往事一幕幕閃現在眼前。慢下來,撿一枚石子,採一朵小花,摸一把野草,站在樹陰下乘涼,坐在小河邊休憩,到處都是故事,任鄉愁在心靈深處慢慢氾濫。

今天開始,主題只有一個——回家

放羊的老人,鞭子一揮,並無太大聲響;羊群亦不理不顧,在山坡慢慢啃食,吃飽後移下山來。有時上路,擋住車輛行人,老人不管,路人不惱,只待羊群慢慢走過,留下點點羊糞、絲絲羶氣。牛兒在河邊、路邊、田地邊慢慢吃草、喝水,久久也不挪動;或乾脆臥入草叢,呆萌著雙眼慢慢反芻,偶爾甩甩尾巴驅趕蚊蠅。柔軟的雞窩裡漂亮的小母雞正在生蛋,長長地咯咯嗒,炫耀一番;一群白色的大鵝伸長脖子,高傲地嘎嘎嘎,方步慢行。一條行動敏捷的黑狗,一隻黃貓,來回穿梭,守候在頭髮花白的老人身邊,與村人相伴日月。

村頭那棵不高的老柿子樹,十幾年了,容貌依舊。就那樣默默地在山間開花、結果,看旁邊的小樹慢慢拔高。樹下,田裡勞作的鄉親,不急不緩,似乎一個節奏,耕作著時光。累了,便坐在地頭吧嗒吧嗒抽支旱菸,一口口吐掉疲憊。發會兒呆、聊會兒天,悠然自得地等待莊稼在時令裡慢慢生長、豐收。柿樹伴著鄉親,鄉親依著土地,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享受著快樂,忘卻著悲傷與痛苦。

今天開始,主題只有一個——回家

村莊的一年四季總是離不開鄉間小路,下地幹活、幹罷回家,腳步總是悠然。村民相見,鄉里鄉親,邊走邊聊,相互打趣,和睦融洽。走在鄉間小路上,用自己的母語與鄉親攀談,語速總也快不起來。他們會翻出陳年往事講上許久,年輕後生卻當作新聞聽得津津有味。農閒季節,鄉親們則會坐在牆根兒下棋、曬太陽,直到日頭西斜;坐在庭院裡納涼、扯閒篇,直到月過中天;總有大把時間,去慢慢享受時光。

回到村莊,越簡單的生活,越能觸動我的情愫。那口老井,依然泉水噴湧。從家裡挑來兩隻水桶,快速放入井中,慢慢提桶出井;一根扁擔,兩桶清泉,挑回家中。一路吱吱的響聲,如一首老歌滋潤心田。那排土坯房,牆皮慢慢剝落,窗欞慢慢彎曲,雖無人居住,卻觸人心絃;似乎隨時門會打開,主人進進出出;隨時炊煙升起,飄出陣陣飯香。

都說人是戀家的,老家是生命的根。然而,遷徙卻是人類發展的常態,背離老家,又安新家,趨利避害,開闢新的美麗家園,正是社會發展繁榮的強大動力。也許很多人會認為,人在異鄉為異客,難免遭受冷漠的侵襲,失意的懷舊,如果在異鄉順水行舟,找到了家的感覺,可能就沒有鄉愁了。

即使在大唐盛世,仍然鄉愁如雨,天上月亮唯故鄉獨明;在今天奔小康的寬闊道路上,大多人並非是無奈地出走,悲情地離別,而是漫漫長路上的圓夢,但一旦遠離家鄉,鄉愁也就來了。那些已經在城市住了幾十年的人,成為地道的城裡人後,過著富裕的日子,但他們的心頭仍然有揮之不去的鄉愁。更讓人想不通的是,也就是這十來年,在生活的快速發展變化中,人們的小日子越來越紅火,鄉愁卻越來越濃。

今天開始,主題只有一個——回家

夜幕降臨,我隨手打開掛在老屋橫樑上的白熾燈,家成了溫馨的港灣。爺爺的旱菸袋,爸爸收工歸來的疲憊身影,媽媽在廚房裡忙碌的身影,奶奶在燈下縫補時牆上的留影,變成了眼前清晰的畫面。看著眼前的一幕幕,我告訴自己,於這一切,這一刻,我不是過客,也不是看客,我是個歸人。

菜已上桌,酒瓶已開啟,茶也正濃,父親給我倒了一小杯自烤酒,笑著對我說,你已經長大參加工作,陪父親喝點兒,推杯與換盞間放開了束縛良久的心胸。這時候,肝膽相照,心底無私,那是在鋼筋水泥和豪奢霓虹下體驗不到的,那是放縱了身心投入天地寬闊裡的愜意和自適。

吃過晚飯,一家人圍坐在火塘邊聊天。這時,母親早已經整理好了房間,父親心疼我今日舟車勞頓,一再催促我早點休息後,我極不情願地進了房間。躺上床,被褥上陽光的味道似與城市裡的截然不同,那裡面,有我舍不掉的親情和化不開的故鄉情結。

今天開始,主題只有一個——回家

近半年來對故鄉的渴念在這一刻得以慰藉,但相見也預示著告別。我不知道,一旦離開故鄉的懷抱,誰能為我梳理這“剪不斷、理還亂”的鄉愁,好讓我在故鄉寧謐的時空裡永安我的魂靈。

以前讀過一篇文章,說“鄉愁”是一種病。文章記載,1687年,瑞士有一位叫約翰納斯·胡斐的醫生,撰文記述一名患了怪病的大學生。這名大學生因為非常想家而病入膏肓。醫生給他開了許多藥都不見效,只好建議他回家休養。沒想到,只是“回家”這個計劃,就令他振奮許多;在回鄉的路上,他竟然完全康復了!

確實,有很多事情,只有在回憶中才會一直存在著。有時我們根本無法再回到最原始的回憶裡去,因為我們無法再重建當初的情景,而鄉愁給你的回憶上了色,讓它變得更加縹緲虛幻,令人惆悵。

鄉愁是對鄉村整體生態的緬懷。從人到物,再到近水遠山,雲霞星空,那裡有一個完整的自己;鄉愁是一個個無序閃動的溫暖畫面。那些音容笑貌,老樹池塘,凡是能在不經意間闖入心的鏡頭,都是心靈成長的節點;鄉愁是生命成長的重要參照。那個日出山脊,月落樹梢的地方恆久不變,讓人感到自己在空間中的位置是那樣安穩。

回家時經過的老樹、石頭、坡頭、燈光都在情感中重複為心理標記,讓路在心靈中延伸。

在過去的二三十年裡,城市一直在膨脹,人們在慾望的膨脹中差不多騷動了二三十年,在興奮、新鮮中翻飛,卻全然忽視了鄉村的存在。從農村到城市,從城市到城市,夢想在慾望的一次次滿足中又一次次跌落,當無奈地回首遠望,才發現在民俗與傳統的失落中,在年輕人、能人的流失中,在對土地田園的冷漠中,鄉村成了一個空殼,家園差不多丟失了。才發現擁擠的城市大多是一個掙錢的地方,而不像家園,鄉村雖然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但卻更適合居住。

今天開始,主題只有一個——回家

鄉村是家園,卻掙不到錢,城市能掙到錢,卻不像家園。這也許是人們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的困惑。每次回到故鄉,身心都會慢下來。一棵樹,一塊石,一口井, 一顆星……我都會慢慢清點; 一碗粥, 一盤菜, 一粒花生, 一杯酒…… 我都會慢慢品嚐。在故鄉里慢慢卸下鄉愁;離鄉慢慢裝滿鄉愁;異鄉,慢慢積澱鄉愁。只要心繫故鄉,便會鄉愁滿滿、鄉愁慢慢、鄉愁漫漫。

有人說,鄉愁產生於距離,距離擴大了想象空間與神秘美感,但鄉愁的實質卻來自鄉村與心靈的契合。鄉愁是一種舒服的在家感覺。那裡的圍牆圍出了一個個小家庭,卻圍不住鄰居的往來,紅白喜事就是全村的悲喜,村莊連著田地,田地連著山野,山野連著雲天,那是能時刻感覺到的雲水家園,也只有這樣的家園才叫家園……在外工作的城裡人,總會與鄉愁不期而遇,讓思念伴隨著一絲柔美的落寞;漂泊在外的遊子,總會與鄉愁相伴,想家的熱淚,溫潤了心靈的開闊。我不禁疑惑,古代人背鄉離井成為遊子,可能是戍守邊疆,也許回家時成為了馬背上的枯骨;也可能是為了生存的逃離,再也沒有回家的指望,鄉愁就成了他們生命中繞不開的主題。

回到故鄉是治療思鄉病的最好辦法,每逢節假日,在大江南北,在國內外的許多中國人總是不顧一切要回家過節,就像候鳥要遷徙一樣。你所落腳的城市在鉅變,你遠方的故鄉也在鉅變。只不過,鄉愁是每個人心中不變的記憶。

今天開始,主題只有一個——回家

一張車票、一包行囊、一段旅程,千里萬里,只為回家。距離除夕夜還有5天,願你能早點踏上回家路,過個親情滿滿的春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