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塞上江南”——寧夏


寧夏,全稱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首府銀川市,成立於1958年10月25日,是中國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

寧夏回族自治區處在中國西部的黃河上游,東鄰陝西省,西、北部接內蒙古自治區,西南、南部和東南部與甘肅省相連。南北相距約456千米,東西相距約250千米,總面積為6.64萬多平方千米。是全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轄5個地級市,22個縣、市。

寧夏回族自治區得黃河水灌溉而形成了悠久的黃河文明。 [2] 早在三萬年前,寧夏就已有了人類生息的痕跡。公元1038年,党項族的首領李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歷史上是“絲綢之路”的要道,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譽。

寧夏位於北緯35°14~39°23,東經104°17~107°39之間。寧夏疆域輪廓南北長、東西短,呈十字形。南北相距約456千米,東西相距約250千米,總面積為6.64萬多平方千米。

寧夏深居西北內陸高原,屬典型的大陸性半溼潤半乾旱氣候,雨季多集中在6—9月,具有冬寒長,夏暑短,雨雪稀少,氣候乾燥,風大沙多,南寒北暖等特點。由於寧夏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所以夏季基本沒有酷暑;1月平均氣溫在零下8℃以下,極端低溫在零下22℃以下。寧夏氣候的最顯著特徵是:氣溫日差大,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大部分地區晝夜溫差一般可達12—15℃。


寧夏地處中國地質、地貌“南北中軸”的北段,在華北臺地、阿拉善臺地與祁連山褶皺之間。高原與山地交錯帶,大地構造複雜。從西面、北面至東面,由騰格裡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和毛烏素沙地相圍,南面與黃土高原相連。地形南北狹長,地勢南高北低,西部高差較大,東部起伏較緩。

寧夏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回族、維吾爾族、東鄉族、哈薩克族、撒拉族和保安族等信奉伊斯蘭教,漢族中的部分群眾信仰佛教、基督教、道教、天主教。全區現有清真寺3300多處,阿訇4000多人,滿拉6000多人,伊斯蘭教協會13個。還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寺觀教堂200處,各類宗教職業人員5000餘人。

據史書記載,明代就有規模宏大的清真寺,現存較著名的清真大寺有銀川南關清真寺、永寧納家戶清真寺、同心清真大寺。寧夏自魏晉始就有佛寺。唐朝時寧夏靈武一帶已有不少寺院和僧道。


西夏時,曾把佛教定為國教,西夏皇帝多次向宋朝獻良馬,乞賜佛經。公元1055年,西夏毅宗發數萬人建承天寺塔,藏《大藏經》,併到處修建寺廟。清康熙年間,寧夏境內出現過十八位著名的和尚。

寧夏美食以西北面食為主,清真特色居多。因為農業發達,蔬菜水果較甘肅地區豐富,而黃河等河流分佈於區內各地,所以鮮活的河魚值得品嚐。牛羊肉是主要的食用肉類,各個縣城都有大型的市場內現殺活羊,所以各色羊肉菜餚不能不嘗。回族傳統不近菸酒,所以較為傳統的清真餐館不供應酒類飲品。但西北人飲酒者居多,當地盛產的低度白酒、果酒口感純正,不過千萬節制。

寧夏最有名的地方特產,首推枸杞、甘草、賀蘭石、灘羊二毛皮等種,因顏色分別是紅、黃、藍、白,所以又稱“四寶”。


寧夏

寧夏

寧夏

寧夏

寧夏

寧夏

寧夏

寧夏

寧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