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 擺脫“受害者”心態,堅決不做怨婦!——心理學說

擺脫“受害者”心態,堅決不做怨婦!——心理學說

你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

當我們不快樂時,我們既不想加入別人的快樂,也不允許別人是如此的快樂;

當我們單身時,我們就覺得別人的恩愛是一件刺眼的事情;

如果我們不幸福,我們就會詛咒看起來非常幸福的人、事、物,我們總能從上面發現不完美的地方,然後緊盯著不放;

擺脫“受害者”心態,堅決不做怨婦!——心理學說

當我們內在有限制,我們就不允許別人自由;當我們內心有評判,我們就不允許別人自在;

當我們沒有成為自己,沒能活出真正的自己,我們也就不允許別人成為真正的自己。

比如:你在一個有著“重男輕女”觀念的家庭中長大,從小你就被教育:作為女人是不好的,是不幸的,女人沒有男人好,女人就應該付出、受苦。

擺脫“受害者”心態,堅決不做怨婦!——心理學說

也許你身邊會有這樣的人存在:

常常抱怨懷才不遇,導致他在工作裡無法發揮全部才能獲得晉升;

抱怨伴侶不夠體貼入微,總是忽略他在生活裡細微的情緒體驗;

抱怨孩子不夠聽話,時時頂撞自己;

抱怨周遭的朋友不耐心聆聽自己的傾訴;

甚至抱怨馬路上一輛隨便超過他的車,或是一個看起來不那麼友好的陌生人。

擺脫“受害者”心態,堅決不做怨婦!——心理學說

我們經常會無意識的毀掉自己的幸福,毀掉自己的親密關係,我們會對著親密的人大喊:這都是你的錯!

也會一股腦的將問題和責任都推到對方身上,將自己包裝成一個十足的“受害者”。

也許在我們的身邊,80%的人都有“受害者”心態,認為一切都是“外面”都是“別人”的錯。

受害者心態是最毀滅幸福、破壞關係的心態。

擺脫“受害者”心態,堅決不做怨婦!——心理學說

比如有位女性嫁給一個挺老實的男人,卻在婚後屢遭家暴,而詳細瞭解中,總會發現,其實是這種受害者女性會不停地挑動矛盾,比如在爭吵時,她會憤怒地把頭伸向男人,罵他,並叫嚷:“打啊!有種你就打,不打死我不算男人!”等等,諸如此類。

擺脫“受害者”心態,堅決不做怨婦!——心理學說

於是,男人就伸手打了女人。

既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第三次。

這個女人愈加確定了自己是個受害者,“你們看看,我老公打我,我多可憐啊,我是一個受害者!”

如果最後離婚了,這個男人也許再找一個人,並不是受害者類型的女性,他可能再也不會打老婆;

而這個受害者女人再找一個男人,可能這個男人從來不打女人,但與她結婚之後,不久就開始動手打她了。

擺脫“受害者”心態,堅決不做怨婦!——心理學說

你有受害者心態嗎?

受害者心態:是一種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認為自己在生活裡處處遭受著不公平對待,而自己對此根本無力控制。

在這個狀態之下,你會認為自己很可憐,好像整個世界都在反對你,每個人都對你不夠好,覺得自己時時陷在困境與被傷害的感覺裡。

你無法也不能採取行動,只能悲傷與自憐。

擺脫“受害者”心態,堅決不做怨婦!——心理學說

擁有“受害者心態”的人,往往會擺錯了自己的位置。

這類人總認為自己的出發點是對的,便往往站在所謂“善良”、“道德”或“原則”的制高點,向下俯視眾生。

在他們眼裡,自己美好的願望無法實現,都是社會不公、環境不公、他人卑鄙無恥。

擺脫“受害者”心態,堅決不做怨婦!——心理學說

心理學視角:“受害者心態”嚴重的人,記住的往往都是自己的好和別人的錯。

受害心態意味著無需負責。

受害者無須為自己的現狀負責,也無須為自己承擔責任。

一個帶有受害者心態的人會相信他的人生已經不能被自己的努力改變,他會責怪任何一個人或者“一群人”,只有他自己完全免於責難。

一個人一旦相信自己是受害者,可能一輩子都陷入這種情緒的泥淖中:不負責、不行動,也因此錯失任何讓自己更好的改變。

這種看起來能夠使人獲得更多情感關注的心態,實際上隱含著對人生的全盤放棄。

沒人願意聽你像“祥林嫂”似的抱怨!

擺脫“受害者”心態,堅決不做怨婦!——心理學說

煩心事一大堆,怎麼能不抱怨呢?

一個5歲時就被強姦的小女孩,家庭不睦,母親扔下她而去,因為對愛的極度飢渴,遇人不淑,15歲就有了墮胎的經歷,打拼了多年,生活穩定沒有幾年,丈夫又提出離婚,而她也被確診患上生殖系統的癌症,她是不是比我們有更充分的理由抱怨?

這是《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連續50周第1名《生命的重建》的作者路易絲•海的真實人生。

擺脫“受害者”心態,堅決不做怨婦!——心理學說

心理的內在匱乏:

當前社會現象的一大特點是:錢第一位。

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笑貧不笑娼,高富帥、矮挫窮,能成為人的標籤。

要是僅僅錢是第一位就算了,但最糟的是:錢成了這個社會匱乏性需求的體現之一。

擺脫“受害者”心態,堅決不做怨婦!——心理學說

什麼是匱乏性需求呢?

傑克・倫敦的小說《熱愛生命》的結局裡講,主人公在長期的飢餓中戰勝了困難生還以後,開始囤積麵包,變得難以剋制。

匱乏性需求就是指這類永遠不夠、永遠也滿足不了、再多也不算多的病態式需求。

每天點開某度、某號、某手、某博,到處都是赤裸裸的聲音說:如果你沒有錢你就不值得好好活!

每時每刻,你的內在匱乏性需求,都可能在加深!

弗洛姆認為,當人的需要完全被匱乏性需要所佔據,貪婪就成其為根源,成為大量心理疾病、軀體疾病的根源。

匱乏性需求,讓人不斷處於緊張、壓力地狀態。

當一個人過於緊張時,神經系統會長期處於打戰狀態,免疫系統會被關閉,因而識別不出壞細胞(癌前細胞),癌症就產生了。

搜索整個網絡,能搜到國內超過80000篇論文在講緊張及壓力對人的影響。

於是,就形成了一個封閉的惡性循環:

越是匱乏性需求當道,個人內在就越緊張;

個人內在越緊張,就越容易生病(身體+心理),就越掉在匱乏性需求裡!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沒有人可以為另一個人的生命負責,也沒有人可以代替另一個人而活。

擺脫“受害者”心態,堅決不做怨婦!——心理學說

唯一能為我們生命負責的,只有我們自己。

痛苦還是快樂,都是自己的選擇,和任何人無關。

沒有任何人因為任何一件事情而欠你一個道歉,倘若有人向你道歉,那的確很好,但也改變不了任何事情。

道歉無法讓行為逆轉或是彌補傷害,它們只是聽起來比較悅耳罷了。

瑪莉安娜·威廉森曾說:

我們最深的恐懼,並不是因為我們的匱乏,相反的,我們那最深的恐懼存在是因為我們無比強大。

不是我們的黑暗,而是那個光明讓我們感到害怕至極。

我們需要常常自問:我怎麼可能是聰明、優雅、英明與偉大的呢?

事實上,我們為什麼不是呢?

擺脫“受害者”心態,堅決不做怨婦!——心理學說

學會為自己的幸福負責

我們在這裡提到的受害者心態,不是家庭暴力、職場性騷擾、或是巨大災難的真正受害者的心理狀態,只是一種不健康的自我防禦機制。

是一種將一切不快樂不幸福歸咎於外人的方式,使自己短暫的獲得了同情、安慰甚至照顧。

因為,在你等著某個人來糾正錯誤的時候,人生已經往前滾動,不再等你了。

停留在原地等待著或者期待著別人為自己負責,或者把自己的問題全部推卸出去——都不會讓我們真正的幸福起來,反而,會越來越不幸。

除了我們自己,沒人會對我們心裡被傷害的感覺負責,因為那份痛,只有自己才能體會!

擺脫“受害者”心態,堅決不做怨婦!——心理學說

最後,分享一個露易絲.海對自己在逆境中說的話:

通過愛,我釋懷這件瑣事;已成過去。

我期待著自己下一刻人生新的開始,前面等待我的只有美好的旅程。

我愛生活,生活愛我;萬物皆善,我亦安好。

擺脫“受害者”心態,堅決不做怨婦!——心理學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