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冥王星憑啥不算行星?新研究欲為其“降級”之事“翻案”

美國一個天文學研究團隊試圖為冥王星從行星“降級”為矮行星“翻案”。一份發表於《國際太陽系研究雜誌》8月刊的最新研究報告說,國際天文學聯合會12年前的決定沒有合理理由支撐,冥王星理應重歸“太陽系九大行星”行列。

冥王星憑啥不算行星?新研究欲為其“降級”之事“翻案”


“降級沒道理”

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2006年發佈的太陽系行星新定義,冥王星被剔除出行星行列,降級為矮行星,理由是冥王星體積太小、無力“清空”軌道周圍。

新報告針對定義中“清空軌道”標準提出異議。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0日報道,報告第一作者、行星學家梅茨格在他就職的佛羅里達中部大學網站發表聲明,質疑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根據一個“沒人在研究中使用的概念”界定行星。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決定天文學術語規範,2006年發佈的“行星”界定標準為:不僅要繞著太陽做軌道運動,必須是球體或近乎球體,並且能夠“清空軌道鄰近區域”,使這一區域內沒有其他天體阻礙其運行。

名稱不重要?

天文學界對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給冥王星降級一直存在爭議。美國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2014年就此主題邀請專家討論,隨後讓聽眾投票表決“冥王星到底算不算行星?”多數聽眾選擇“算”。

就職於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拉爾斯·克里斯滕森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科研人員可以向這一學術團體的相關工作組提出動議、要求就更改冥王星地位出臺新決議,但聯合會迄今沒有收到任何提案。“當然,圍繞這類話題展開辯論是良好、健康的行為。”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當年降級冥王星決定的兩名發起人對梅茨格團隊的研究結論不以為然。

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行星學家布朗一向樂於為自己主張辯護,在社交網站“推特”上自稱“冥王星殺手”。他說,對方陣營為了把冥王星重新“正名”為行星,“蒐羅任何找得到的解釋”。

布朗的同事、“降級冥王星”研究搭檔康斯坦丁·巴特金認同不少科學家的看法,即不要糾纏於行星命名,而應專注於研究行星的質量和軌道等可以量化的特徵,“重要的是這些量化特徵,而不是我們怎麼稱呼它們”。而梅茨格卻說,名稱有重要含義,他認為冥王星是太陽系中除地球之外“最複雜、最有趣的行星”,不該被剔除出行星行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