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跨越趕超走前頭 建設“千億海港城”

福州日報記者 任思言

近年來,羅源乘著福州“五區疊加”的東風,在“退”“進”之間突破發展瓶頸,提檔升級,跨越趕超,破繭成蝶,逐漸從海邊小城,變成集臨港工業、商貿物流、冶金建材為一體的福州沿海藍色經濟軸北翼增長極。

一直以來,羅源發展底子薄、經濟基礎弱,如何突圍重生、後發趕超,實現高質量發展?羅源縣委書記何傑民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要打破慣性思維,以發展壯大實體經濟為核心,做足海的文章,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條符合羅源發展的富民強縣之路。

在何傑民看來,幹部精氣神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為此,羅源推行“指揮部+項目組+臨時黨組織”的黨建工作機制,開展“飄揚·閃耀”等活動,以黨建新成效帶動項目新發展。牢固樹立鮮明用人導向,圍繞“抓項目 促發展”等重點工作,堅持在一線錘鍊幹部、在一線考核幹部,出臺《羅源縣關心關愛幹部十優先措施》,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為想幹事、能幹事的幹部撐腰鼓勁,充分調動幹部幹事創業積極性,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羅源速度”。

“羅源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退出落後產能,擴大有效供給,下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先手棋’,打好產業轉型升級‘組合拳’。”何傑民說。為此,2016年,羅源將“還山退海”納入“百日攻堅”行動,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舉全縣之力完成“還山退海”任務,清退網箱13.4萬標準箱,清空海域約6.6萬畝,關停礦山112家、石材加工企業167家,還原綠水青山,為高質量發展贏得空間並打下了堅實基礎。下一步,羅源將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調結構、促轉型,採用“騰籠換鳥”方式,大力引進新型建材產業園等環保產業,盤活利用好廢棄廠房,優化工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提高土地資源配置效率;緊抓與寶武集團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的契機,全力推進寶鋼德盛600萬噸精品不鏽鋼綠色生產基地項目建設;支持重點企業併購重組,大力引導企業實施技改升級和主輔分離,推動產業由單一的“冶煉”服務,向“冶煉+加工+流通+貿易”綜合服務轉變,用3年~5年時間打造以冶金產業為主導的千億海港城。

“羅源緣海而生、因海而興,海洋是羅源最大的優勢所在。”何傑民介紹,羅源將繼續深耕藍海經濟,充分發揮羅源灣港區擴大開放通過國家級驗收優勢,加快羅源灣港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增強羅源灣港區的吸引力、輻射力、影響力,推動形成臨港產業群和口岸經濟帶。同時做大做強新興產業,深度對接新能源汽車項目,引進上下游產業鏈;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機遇,開展精準招商,大力引進數據存儲等新興技術產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補齊產業短板。

“優化營商環境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我們要築好巢,才能引鳳來,要以優化營商環境為著力點,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加快構建‘一號一窗一網’的新型政務服務模式,著力打造最優的營商環境,切實提升城市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何傑民說。

“高質量發展並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厚積薄發、不斷摸索實踐的過程。羅源將按照‘城鄉融合發展、致力藍色崛起’的工作要求,以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注重系統提升、強化底線思維,抓緊抓實全域旅遊發展、特色文化街區建設等專項工作,奮力推進羅源發展高質量高顏值,為全省全市發展大局多作貢獻。”何傑民表示。

跨越赶超走前头 建设“千亿海港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