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保護好自己這件事,你能拿多少分?

Hey,寶貝,別人給的東西不能吃

Hey,寶貝,衣服遮蓋的地方不要給別人摸

Hey,寶貝,不要輕易和陌生人說話

Hey,寶貝,天黑就不要一個人出門

Hey,寶貝,不要穿吊帶和短裙

Hey,寶貝,以後還是不要一個人滴滴叫車了

從小到大,所以人都在教我們要有安全意識,同樣地,我們繼續傳授給自己的兒女,但這真的有用嗎?

如果有用的話,紅黃藍幼兒園的悲劇就不會發生。

如果有用的話,米脂縣砍殺學生事件就不會存在。

如果有用的話,21歲的空姐也不會滴滴打車遇害。

畢竟他們都已經足夠有安全意識了,父母會教小孩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學生也知道在第一時間衝進隔壁的便利店,空姐也會在第一時間求助朋友。

可惜,在壞人面前,我們似乎永遠都慢了那麼一秒。

每當有這類案件發生,總有人會勸告小孩家長要加強安全教育,女孩不要打扮得花枝招展。

這些言論被提了一次又一次,而施暴者卻在黑暗中悄然退場。

強調安全意識當然重要,但把所有的關注點都放在這一點,無異於是最大的幫兇。

就像《奇葩說》辯手馬薇薇曾說過的那樣:

“別一出事就讓女孩子多小心,然後傳播防狼十八式什麼的。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是為了跟歹徒搏鬥的。這年頭,沒點功夫還不配出門了是吧?”

那麼到底應該怎麼做呢?誰都沒有最佳答案。

建立規則“得我同意”

這是一種適用於孩子的方法,對於還缺乏一定認知的小孩來說,識別危險的信號遠遠重要於防範本身。

家長要學會幫助孩子建立規則,這其實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認知培養。

“你拿我東西得我同意”

“你親我得讓我同意”

“你抱我也得讓我同意”

如果沒有獲得同意而實施的行為,就要勇敢說不,這是第二層規則。

一旦既定的規則被打破,這就是危險的信號。

在紅黃藍幼兒園事件中,有一個小孩因為一直喊叫,導致那些人失去了興致,從而逃脫魔爪。

這其實就是孩子的意識發揮了作用,他不一定能判斷事情的好壞,但可以判斷這不是一種正常規則下的邏輯和行為,因此勇於說不就是他最好的武器。

嘗試博弈好過坐以待斃

這其實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態,很少有人能在精神高度緊張時還能運籌帷幄。

因此在遭遇危險時,我們往往會把自己放在一個弱者和受害者的地位,從而喪失了博弈的機會。

當危險發生時,採取自救措施是必要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你要和力量、身高都懸殊的壞人進行武力比拼。

我在知乎上曾看到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女孩子差點被強姦,就在犯人要得手時,說了全場最機智的一句話“:小哥哥,你玩SM嗎?”沒想到犯人就跟打了雞血一樣,這女孩就名正言順把他給綁起來,成功逃脫。

這就是和犯人的一場博弈,也許誰更冷靜,誰更能看清對方弱點,誰就贏了。

當然,大部分人應該當場都嚇傻了。所以姑娘們,該備上的防狼噴霧、辣椒水、報警器什麼的還是不要少。

最可怕的無所作為

今天一整天,滴滴打車都被推上了風口浪尖。空姐遇害發生在5號,直到今天才站出來發表申明,似乎顯得有點欲蓋彌彰了。

可怕的是,這只是被大規模報道和披露的案件,那些隱藏在深處不為人知的惡性事件又有多少呢?

沒被大眾知曉,沒有輿論圍剿就可以當做什麼也沒發生嗎?

小學的時候,我們班有好幾個女生都被襲胸,而且就在校門口。我們去告訴老師,告訴校長,到最後也都是不了了之。

這些所有相關負責人的無所作為就是變相對犯罪的縱容。

也許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們依然會看到讓我們痛心疾首的新聞

但我只希望

有一天所有的犯罪都會暴露在陽光之下。

下一次不會再有人把問題歸咎於受害人。

最終能找到真正的解決辦法還世界安全。

作為一名母親,我想對我的寶貝說:

生命很脆弱,我會教育你,保護好自己,但我也想告訴你,不要傷害別人。

訂閱號:Muma邏輯(StoryAbbey)

保護好自己這件事,你能拿多少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