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陳寶國放棄《四世同堂》大少爺,演活了《神鞭》反派混混兒玻璃花

陳寶國放棄《四世同堂》大少爺,演活了《神鞭》反派混混兒玻璃花

陳寶國放棄《四世同堂》大少爺,演活了《神鞭》反派混混兒玻璃花

(《神鞭》)

80年代中期,著名作家馮驥才寫出代表作《神鞭》,刻畫了傻二、混混兒玻璃花等一系列正反派人物形象,塑造了一系列清末民初的天津人。這部短篇小說被改編為電影,傻二的扮演者是來自青島的業餘武術運動員王亞為,玻璃花的扮演者陳寶國當時已經成名,卻甘願演這樣一個一隻眼的反派,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陳寶國從中央戲劇學院畢業後,分配到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做演員。他的祖籍是天津,對天津有特殊的感情,一方面鄉土鄉情總覺得親切,另外他曾在根據天津著名作家蔣子龍的小說《赤橙黃綠青藍紫》改編的同名電影中,扮演男主角劉思佳,這個角色讓他一夜成名,因此對天津感情更深。

1985年,西安電影製片廠導演張子恩決定執導《神鞭》。陳寶國曾在張子恩導演的《默默的小理河》中扮演一個國民黨軍官,當張子恩找到他演玻璃花時,陳寶國二話沒說便欣然應允,為此還放棄了在電視劇《四世同堂》中出演大少爺祁瑞宣的邀請。

陳寶國放棄《四世同堂》大少爺,演活了《神鞭》反派混混兒玻璃花

陳寶國放棄《四世同堂》大少爺,演活了《神鞭》反派混混兒玻璃花

(《神鞭》)

因為陳寶國喜歡演怪人,喜歡挑戰有個性的角色。第一次讀到小說《神鞭》,他就產生了扮演玻璃花的強烈願望。他沒見過舊社會天津的混混兒,在劇組的幫助下,他來天津,訪問了一些做過混混兒的老人,開始那些人不願講過去,混熟了之後,他們終於向陳寶國透露了當年混混兒的規矩、故事。

為演好玻璃花,陳寶國吃了不少苦頭:剃了光頭,後面扎著個小辮子,臉上破了相,一隻獨眼,還總眯著。每次開拍前,化妝師都要把一個不透明的隱形眼鏡戴在他的左眼球上,每次戴上都疼痛難忍。

《神鞭》攝製組在天津、河北省等地拍外景。在新修復的天后宮及古文化街,拍攝了天津民俗色彩的皇會、義和團祭壇、八國聯軍交仗等大場面。清代天津皇會的通行路線包括估衣街,而80年代天津估衣街已經面目全非,原有建築變了樣,於是劇組在南開文化宮的院子裡,搭建起一條300米長的估衣街:歸賈胡同、星記扇店、茂源估衣鋪、敬記南紙局、河海樓、瑞蚨祥綢緞莊……無論獨間門臉,還是兩層木樓,都在那裡復原再現。

陳寶國放棄《四世同堂》大少爺,演活了《神鞭》反派混混兒玻璃花

陳寶國放棄《四世同堂》大少爺,演活了《神鞭》反派混混兒玻璃花

(《神鞭》)玻璃花

《神鞭》的故事背景是庚子年的天津城,城牆是外景的特色。天津的城牆早已拆除,劇組在山海關長城底下搭起一個院子,是片中彈弓王戴奎一的家。院外廣場上立了一個木頭架子,掛著兩大塊生牛肉。在拍攝現場,楊廣森扮演的彈弓王戴奎一為了叫賣“化食丹”,大吃生牛肉,引得群眾演員陣陣驚歎。

混星子玻璃花與主人公傻二的最後一次較量,是在古長城下的山頂上。傻二與八國聯軍交仗時失了“神鞭”,但他腰插雙槍,使出百步穿楊的絕活,英豪氣魄終於使玻璃花跪服。這組鏡頭也是影片的結尾。

1986年9月25日,濱江道光明影院舉行電影《神鞭》首映式。導演張子恩,攝影顧長衛,作曲李耀東,傻二的扮演者、青島第五人民醫院的業餘武術運動員王亞為,玻璃花的扮演者、中國兒藝演員陳寶國,金菊花的扮演者徐守莉等人都參加了首映式。

陳寶國放棄《四世同堂》大少爺,演活了《神鞭》反派混混兒玻璃花

陳寶國放棄《四世同堂》大少爺,演活了《神鞭》反派混混兒玻璃花

陳寶國放棄《四世同堂》大少爺,演活了《神鞭》反派混混兒玻璃花

(《神鞭》)

影片開頭以較多鏡頭表現富於天津特色的“皇會”,豐富絢麗的民俗畫面之後,展開了主要人物的矛盾衝突。影片中出現了天津租界的洋房、平民的陋屋、城外的開窪地……後來的“拜壇”與“交仗”兩場戲,又根據義和團史料充實了氣氛與細節,展現了“燕趙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彪悍民風。

《神鞭》塑造了大量充滿津味的人物形象。主人公傻二,是一個憨實、可愛、豪勇的天津普通勞動人民的典型人物,神鞭、神拳、神槍的演變,呈現出傻二的性格歷史。海河碼頭的特殊環境,也產生了玻璃花這樣一個混混兒的典型。

此外,片中的國粹窮秀才金子仙、南市雜霸地的彈弓王、嘴把式索天響、東洋保鏢佐川、買辦投機商楊殿起、掠奪中國古董的洋商貝哈姆、鹽商暴發戶展老爺、風塵女子飛來鳳、蔑視洋槍又死於洋槍的殷師傅、壯烈復仇的壯士小個子、陰狠歹毒的死崔……凡出場者,人各有面,形形色色,三教九流,組成了一幅天津晚清社會生活圖譜。

陳寶國放棄《四世同堂》大少爺,演活了《神鞭》反派混混兒玻璃花

陳寶國放棄《四世同堂》大少爺,演活了《神鞭》反派混混兒玻璃花

陳寶國放棄《四世同堂》大少爺,演活了《神鞭》反派混混兒玻璃花

(《神鞭》)

《神鞭》中的津味,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已故著名天津歷史學者張仲先生談到津味:“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十八街麻花只是風味食品,不成代表;小洋樓、金鋼橋、海河碼頭也並非獨一無二;風俗民情、婚喪嫁娶、音樂曲調,華北地區似乎大同小異;思來想去,怕還是語言——天津方言最有特色。”

張仲認為,真正的津味不是單一的,起碼它五味俱全,《神鞭》恰恰如此:“它是津門歷史、環境、文化、傳統、社會風情、人民性格的綜合物;它是一種在生活中可以感覺到的,在藝術創作中可以捕捉的,但又是說不清、道不明的味兒。”恰恰是這種味道,讓《神鞭》成為經典。(文:何玉新)

陳寶國放棄《四世同堂》大少爺,演活了《神鞭》反派混混兒玻璃花

陳寶國放棄《四世同堂》大少爺,演活了《神鞭》反派混混兒玻璃花

陳寶國放棄《四世同堂》大少爺,演活了《神鞭》反派混混兒玻璃花

(《神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