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自此,臺灣的領土和主權與中國就再也沒有分開過

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講話指出:

1945年,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取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臺灣隨之光復,重回祖國懷抱。

自此,臺灣的領土和主權與中國就再也沒有分開過

王傑(資料圖)

1894年,日本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簽訂中國近代史上最嚴重的喪權辱國《馬關條約》,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被割讓給日本。為戰勝外來侵略,爭取民族解放,實現國家統一,中華兒女進行了可歌可泣的鬥爭。在日本侵佔臺灣的50年裡,先後有65萬臺灣同胞為國捐軀。

1943年11月22—26日,中國、英國、美國三國首腦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盟國會議,會後發表《開羅宣言》。宣言明確聲明:日本攫取自中國的土地,如東北四省、臺灣及澎湖列島,應該歸還給中國。 蔣介石從開羅回來,中央政府就開始準備接收臺灣的工作。1944年3月,中央設計局籌設了“臺灣調查委員會”,主要任務是設計光復後臺灣省的政府機構架構。4月陳儀被任命為臺灣調查委員會主任委員。8月26日,中國戰區受降主官、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宣佈陳儀為接受臺灣地區日軍投降主官,受降地點在臺灣的臺北。第二天,蔣介石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中央政府認為接收臺灣還需要大批行政幹部,應該對接收臺灣的幹部進行訓練。1944年9月制定了《臺灣黨政幹部訓練辦法草案》,決定在中央訓練團開設“臺灣黨政幹部訓練班”。12月“臺灣黨政幹部訓練班開學”,共招收學員120人,其中6人出生在臺灣,分成民政、財政金融、工商、交通、農林牧漁 、教育、司法等訓練組,為期4個月。同時還舉辦“臺灣警察干部講習班” ,932名警員和警官參加了一年的訓練。10月陳儀擬定並呈報了《臺灣省接管計劃綱要草案》。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佈《停戰詔書》,正式宣佈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儀式在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舉行。1945年9月9日中國戰區日軍投降儀式在南京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大禮堂舉行。

1945年10月13日,由陳孔達軍長所率的陸軍第七十軍,以及部分公署官員,從寧波出發,分乘美國運輸艦40餘艘於17日抵達基隆港。這是第一批進駐臺灣的中國軍隊,軍容整齊,神情威武。10月24日,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自上海虹橋機場起飛赴臺,10月25日,一大早,滿懷迴歸喜悅的臺灣各界人士,紛紛湧向臺北公會堂參加受降典禮。

1945年10月25日上午,在臺北公會堂,也就是現在的中山堂,舉行“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日本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騰利吉代表16萬駐臺日軍向中國政府代表、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脫帽鞠躬行禮,呈上軍刀,在投降受領證上簽字。陳儀宣佈:“臺灣日軍業於中華民國34年9月9日在南京投降,本長官奉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轉奉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之命令為臺灣受降主官,茲以第一號命令,交於日本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受領,希即遵照辦理。” 安藤簽字,陳儀認可後,命令日本代表退席。

隨即陳儀發表廣播講話:“從今天起,臺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權之下,這件具有歷史意義的事實特報給中國全體同胞及全世界周知,現在臺灣已光復,我們應該感謝為臺灣光復而犧牲的革命先烈及此次抗戰的將士。” 典禮僅進行13分鐘即告結束。這一天“被日寇侵佔50週年又152天的臺灣回到祖國懷抱”,自此臺灣的領土和主權與中國就再也沒有分開過。

1945年11月3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告了臺灣法制的原則:中國一切現行法律適用於臺灣,日據時代的一切法律、法令一律廢止。

1946年中國政府宣佈:“臺灣人民原系我國國民,由於敵人侵略致使喪失國籍,茲國土重光,其原有中國國籍之人民自民國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起,應即一律恢復我國國籍。”同時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頒佈命令,將10月25日確定為“臺灣光復節”。

自此,臺灣的領土和主權與中國就再也沒有分開過

欄目介紹:王傑話臺灣

歷史是一面鏡子,鑑古知今,學史明智。

習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重要講話,在海峽兩岸引起熱議。為了滿足廣大讀者對臺灣問題的日益關切,“京彩臺灣”特邀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全國對臺幹部培訓中心主任王傑教授開設專欄《王傑話臺灣》。

專欄圍繞總書記重要論述,客觀、真實、全面地反應臺灣問題和現狀,以最詳實權威的史料和深入淺出的表述,普及涉臺基本知識、基本情況、基本理論,為您呈現一個簡明、清晰、準確、系統的兩岸關係發展脈絡,深層解碼臺灣問題,同時也對形勢進行觀察和思考。

往期文章

王傑:必須準確瞭解臺灣問題的含義,才能準確理解我們的歷史使命

這一年,是兩岸關係新的歷史起點

京彩臺灣

親人,你來了,我的心就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