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世界上最難征服的民族

世界上最難征服的民族

在煙波浩渺的歷史長河中,出現很多民族或者部落,有些民族默默無聞,有些民族一名驚天,有些民族輝煌燦爛,但是隨著歷史長河的沖刷和侵蝕,有些民族已經溶解在歷史長河中,有些民族之帆仍舊堅強的屹立在這無盡的長河中。不論民族多強大多偉大都可能被歷史長河溶解,不論民族多弱小都可能屹立不倒。在這裡,我想說說有哪些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屹立不倒,哪些民族是最難於征服的。仿照十大戰艦排名,也給他們設定幾個關鍵指標用於比較,我覺得應該從這麼幾個指標考察最難征服的民族,第一,知名度,考察該民族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知名程度;第二,韌性,是否不易被其他大的民族同化和改變生活習慣;第三,征服難度,是否容易征服,包括武力征服和精神的征服;第四,他們對文明的貢獻。

首當其衝我想一定是猶太民族,這個民族為世界貢獻很大,最大的貢獻莫過於基督教創立,世界現在有幾億人為基督教徒,世界的文化生活很多都是基督教的貢獻,比如聖誕節,公曆,禮拜日等。其次猶太民族為世界科學的發展做出傑出貢獻,我們所熟知的科學家很多都是猶太人。而就這樣一個小的民族不僅為世界做出傑出貢獻,而且在歷史的大浪中隨歷經苦難,但一直堅韌不拔著前進著。在偉大的埃及居住時,沒有被埃及人同化,更沒有被先進文明徵服,猶太人在摩西的帶領下出走埃及,來到上帝所說流著蜜的迦南地生活。但是好日子沒過多久就面臨新崛起的亞述帝國的威脅與征討,最終淪為巴比倫之囚,舉國被扣在了巴比倫,幸好波斯崛起,居魯士大帝釋放了所有的猶太人,並且允許他們回到迦南地居住。看到現在以色列跟伊朗掐的你死我活的,其實這一點上以色列應該感謝波斯人(現代伊朗人即為古波斯人的後代)的救命之恩。之後迦南地又成為新崛起的蠻族羅馬人的統治下的行省,猶太人因為不滿羅馬人統治,幾次造反都被強大的羅馬撲滅,最後被羅馬驅逐出耶路撒冷,開始了兩千年的世界各地流浪生活。即使在十字軍東征時期,猶太人也不為任何一方所待見,基督世界認為猶太人背叛上帝,穆斯林認為猶太人跟基督是一家的,所以經常遭到屠殺和報復。在世界各地的流浪和漂泊,讓他們接觸各式各樣的政權和民族,但是都沒有改變猶太人本色,更沒有被同化,而且更加彰顯其民族特色,即聰明、善於經商、只信猶太教,所以才會有二戰時希特勒大量屠殺猶太人,否則若是猶太人被同化,那麼希特勒不可能識別出來誰是猶太人,誰不是猶太人,最終讓猶太人遭遇歷史上最大的災難,被屠殺了600多萬猶太人,但是這樣打的災難也沒有讓猶太人聲音在歷史滅亡,在二戰後他們毅然在迦南地建國,並且成功抵擋了阿拉伯國家6次群體進攻。這就是民族的生命力,民族的精神,應該排在最難征服民族第一位。在今天猶太人在世界上的各個角落仍舊以他們不變的方式,不被征服的姿態為世界作者他們的貢獻。各項指標如下:

知名度:10

韌性:10

征服難度:9

對文明貢獻度:10

其次是巴斯克人,也許你不很熟悉巴斯克人,可以給你提個醒,就是令西班牙政府頭痛不已的那個恐怖組織-埃塔,就是巴斯克人激進分子創建的。巴斯克人一直以來就居住在西班牙和法國的一部分,自古沒有多大的改變,其祖先很神秘,考古學家僅僅知道遠在3000年以前就生活在西班牙和法國一帶,具體是什麼人種,來源何處不很清楚。這個民族是個小民族,當今人口不足百萬,在古代這個民族的數量也就是幾十萬的規模,但是其最大特點就是自古不曾被任何外族同化,不論多麼輝煌的民族的到來,無論多長時間的接觸與摩擦,不論多麼偉大的英雄的影響,都沒有對其文化和歷史發展有任何影響,可以說是上帝的釘子戶。從3000年前,這一帶就是凱爾特人的地盤,凱爾特人的文明程度很高,早期的凱爾特人彪悍無比,曾經洗劫羅馬,曾經到後來更彪悍的萊茵河東岸的條頓人的地盤下殖民,但是仍舊不能同化和影響巴斯克人;後來是羅馬人,羅馬人對於西方的影響是很大的,不論是法國,德國,英國,意大利,甚至希臘,俄羅斯都或多或少受到羅馬文化的影響,但是巴斯克人就沒給高傲的羅馬人任何面子,在羅馬統治西班牙時期,時不時還給高傲的羅馬人上點眼藥;再後來是威武的日耳曼人,包括強悍的西哥特人以及勇猛的法蘭克人,就連著名的查理大帝在侵略西班牙失敗,撤退的路上在比利牛斯山口被巴斯克人襲擊羅蘭所率領的後衛隊,後衛隊全軍覆沒,羅蘭戰死,有人據此次事件創作著名的歌劇羅蘭之歌,查理曼不得不承認巴斯克人獨立。再後來是左手拿古蘭經右手持寶劍的穆斯林來到巴斯克人的土地,穆斯林人的在最初建立的百年表現出極大的擴張勢頭,可以說無人能夠阻止,尤其是伊斯蘭教的文化侵略是更是所向無敵,所到之處無不變成真主的信徒,就連高貴的波斯人和驕橫的突厥人也不例外,一律皈依伊斯蘭教。但是巴斯克人愣是不為所動,你叫默罕默德情何以堪。近代巴斯克人在西班牙也在不斷爭取獨立或者高度自治,目前巴斯克人在西班牙就是自治的,但是一部分激進的巴斯克人還不滿足,成立了埃塔組織,進行武裝鬥爭爭取完全的獨立。用句土話說下:就是這個民族從來都沒有老實過。各項指標如下:

知名度:8

韌性:10

征服難度:10

對文明貢獻度:5

第三是羅馬人,大名鼎鼎,雖然最後還是滅亡了,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但是我們不以成敗論英雄,尤其羅馬知名度很高,壽命很長,版圖很大,對於世界的貢獻還是非常大的,美國開國的先賢們對羅馬很崇拜,建立國家政體的時候羅馬是很重要的參考。要說羅馬人難於征服絕對不過分,羅馬人在一開始就是臺伯河邊一個小小的村莊,周圍可以說大大小小的較強的國家和部落林立,能從這樣一個小小的地方憑藉羅馬人的意志和風尚,一點一點的征服,一點一點的擴張,竟然發展成為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龐大帝國,地中海成為其內湖,後來的歐洲大帝國,按照電影《賓虛》中的一句臺詞:“臺伯河邊的小村莊被上帝選擇出來統治世界”,包括亞歷山大大帝帝國,查理大帝的法蘭克王國,拿破崙帝國和希特勒巔峰時期的德意志帝國的版圖都不能望其項背。羅馬人難於征服是眾所周知的,最典型的幾次事件,比如:高盧人殺過來了,他們洗劫的羅馬,搞得元老們倉皇出走,只剩下卡皮託山的衛城一個據點,不過羅馬人沒有屈服,在卡米盧斯的帶領下,趕跑了高盧人,從此高盧人再也沒有在羅馬人面前站起來;後來皮洛士到亞平寧半島,幫助塔林頓抵抗羅馬,羅馬幾乎每戰必敗,而且損失慘重,但是立刻能夠組織起大量的公民兵繼續戰鬥,最後老皮拖不起了,要議和,但是羅馬人高傲的回答,只要敵人在羅馬的土地上就不議和,最後老皮還是灰溜溜的走了。在後來就是一代名將漢尼拔的進攻了,老漢可比老皮厲害,老漢幾次交鋒自己沒損失多少,反觀羅馬每次戰敗都是毀滅性打擊,砍尼之後,羅馬幾乎無兵可以派到前線作戰,但是羅馬人也沒有議和,頑強的抵抗了老漢的犀利進攻,最後成功贏得第二次布匿戰爭。慢慢的羅馬把其文化和文明帶給了歐洲其他國家,包括法國、西班牙、英國、羅馬尼亞和希臘、美國等,甚至日耳曼人也受到羅馬文化一定程度的影響。就像維吉爾的詩歌中說的一樣:“你的聰明才智帶領人類走向光明,寬大的對待被征服的人民,在傲者面前屹立不倒”。羅馬做到了。在強手如林的中東和歐洲,羅馬憑藉自己的力量抵抗蠻族達到2000年而屹立不倒,帕提亞人、日耳曼人、匈奴人、阿拉伯人、塞爾柱突厥人、奧斯曼人都是知名的蠻族,在這些蠻族不斷衝擊下,最終在1453年轟然倒塌,成為人們永遠追憶的歷史。羅馬人雖然倒下了,但是他給我帶來的遺產豐厚,他們不被征服的民族性格永遠的印在歷史中。

知名度:10

韌性:9

征服難度:9

對文明貢獻度:10

第四是皮克特人,皮科特人應該是古老的凱爾特人的一支,並且一直在蘇格蘭居住,現代的蘇格蘭人就是皮克特人的後代,最早知道皮科特人的名字是來自羅馬的典籍,他們頑強的抵抗羅馬對不列顛的征服,因為曾經消滅羅馬戰功赫赫的第九軍團而名聲大噪,從此羅馬人再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去招惹這幫根本不知道死字怎麼寫的傢伙。後來哈德良不知道哪來的靈感,跟中國一樣,惹不起我還躲不起嗎,修長城,在英格蘭和蘇格蘭交界處的哈德良長城就是為了防止這幫恐怖的皮克特人的,羅馬人在其他邊界地帶比如非洲邊界和亞洲邊界都只有哨所,沒有建設勞民傷財的長城,可見羅馬人對於皮科特人的恐懼。因為神秘的第九軍團的失蹤的關係,所以很多關於第九軍團失蹤的故事,拍了不少關於此的電影,第九軍團《the eagle》百夫長都是關於羅馬第九軍團和皮克特人的故事,因此讓皮科特人也是名聲大噪。皮克特人後來為維京人(一說是蓋爾人)征服並同化,成為後來的蘇格蘭人,不管怎麼樣,現在的蘇格蘭人的祖先就是皮科特人,所以他們擁有反抗外來奴役的傳統和基因,在電影《勇敢的心》中威廉.華萊士代表的蘇格蘭人反抗長腿愛德華的侵略更加印證了皮克特人的難於征服和統治。即使是現在,你知道的,蘇格蘭在聯合王國中的自治權利還是非常大的,跟英國獨立參加世界盃,即使在政治上的獨立性也是很大的,比如蘇格蘭的最高司法權就獨立於英國的最高司法機構。而且蘇格蘭的很多事情也是跟英國對著幹,甚至有人提議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組團參見英國倫敦2012奧運會的足球賽事也被蘇格蘭抵制最近還有更令英國首相卡梅倫頭疼的事就是蘇格蘭要舉行全民公決確定是否完全獨立。其指標如下:

知名度:9

韌性:9

征服難度:9

對文明貢獻度:7

第五是日耳曼人,這些彪悍的傢伙在歷史上從來沒有被征服過,在凱撒的高盧戰記中提到日耳曼人,那時他們已經從中亞草原遷徙到了萊茵河和多瑙河流域,在羅馬共和國時期接觸的日耳曼人主要是有條頓人和金布利人,共和國末期和帝國初期接觸的日耳曼人有馬克曼尼人,海爾維人,誇地人等,在帝國末期出現的日耳曼人就更多了,東/西哥特人,法蘭克人,汪達爾人,勃艮第人、倫巴第人、薩克森人等。在共和國期間,羅馬人和日耳曼人有過不少接觸,當時羅馬人對日耳曼人是戰略劣勢,幾次三番被條頓人收拾,有次被殲滅幾萬人,後來馬略軍事改革後改劣勢為對日耳曼人的戰略優勢,多次擊敗日耳曼人,後來凱撒征服高盧時,將這些日耳曼人更是打的滿地找牙,但是還是不論馬略還是凱撒都沒有徵服日耳曼人,當然他們當時的戰略構想也沒有想征服這些日耳曼人,還是以萊茵河作為和日耳曼人的界限,到了奧古斯都時代就不同了,奧古斯都的大戰略雖然是保持國土不進行國土擴張,但是對於日耳曼人是個例外,希望將這些野蠻人從萊茵河邊界推到易北河以外去,怎奈雖然擁有世界最強大的羅馬軍團,但是奧古斯都確實也沒有凱撒的軍事才能,加上征服日耳曼人確實很難,戰線推得很吃力,在瓦魯斯把三個精銳的軍團送給條頓人之後,奧古斯都的戰略徹底破產,不得不重拾萊茵河防線。面對最強大時期的羅馬軍團,征服日耳曼人都那樣不容易,在帝國逐漸衰弱的時候,對付北方的日耳曼人越來越吃力,更何談徵服了。在阿提拉輝煌的時候,也不曾征服這些日耳曼人,他們集體逃到羅馬帝國境內躲避阿提拉,即使在羅馬境內,日耳曼人也沒有被動屈服,還是跟羅馬人對著幹,終於在阿德里亞堡戰爭羅馬軍團,成為帝國境內的國中之國,並最終掏空羅馬,成立大大小小的日耳曼國家。其指標如下:

知名度:10

韌性:9

征服難度:9

對文明貢獻度:8

第六是俄羅斯人,老毛子歷史上除了被蒙古人征服之外,再也沒有被任何民族征服過,曾經打過很多敗仗,曾經被認為是最土鱉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曾經被揍得脫得只剩一條小褲衩,但是憑藉其頑強的民族精神和廣闊的戰略縱深,抵抗了西方几大名將的進攻,最後成功再次把俄羅斯貂皮大衣穿上。俄羅斯人屬於斯拉夫人的東斯拉夫人,斯拉夫一詞來自Slav(奴隸)意味著他們最早跟奴隸有一定的關係,那麼字面意思他們一定能夠吃苦耐勞了,實際情況確實如此,不論衛國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老毛子的士兵都是在條件很艱苦的情況慷慨激昂的奔赴戰場;另外俄羅斯人因為被拔都的金帳汗國統治過幾百年,另外其國土中也包括蒙古四大汗國的伊爾汗國和察合臺汗國,所以血統中融入了蒙古人兇殘血液;還有俄羅斯人到現在也標榜自己是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俄羅斯沙皇一詞就是來自俄語的凱撒,俄羅斯的國徽-雙頭鷹,就是按照凱撒的軍徽設計的,據說拜占庭被默罕默德二世征服後,很多東羅馬人從君士坦丁堡逃到了俄羅斯避難,通過這種民族融合,老毛子就具有了羅馬人的智慧。擁有不同民族的最優的特點,讓老毛子在近代幾百年中搶佔了上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在戰爭中雖然前期經常失敗,但是就是有毅力有能力很快鹹魚翻身(注意這一點很像羅馬人,在對抗皮洛士和漢尼拔的時候),到最後勝利的還是老毛子,失敗的例子也不少,比如日俄戰爭,俄土戰爭。但是沒有人能夠征服他們,查理十二,拿破崙,希特勒都是頂頂有名的戰神,對誰都不輸,但是偏偏倒在了老毛子的腳下,這些名將的轉折點都是跟老毛子的戰爭發生的。在我們身邊更加典型的例子,就是和中國發生的幾次戰爭,比如兩次雅克薩戰役等都是被中國打敗,但是老毛子從來沒有放棄繼續攫取中國的土地,在這樣頑強的意志下最終搞走中國14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是最保守的數字)。老毛子天性兇殘、堅強、難於征服。其各項指標如下:

知名度:8

韌性:9

征服難度:8

對文明貢獻度:7

第七中國人,能夠入榜不是硬實力,而是其強大的軟實力。在硬實力方面我們表現的並不很明顯,更多的表現是軟實力,包括:戰術上的緩兵之計,戰略緩衝之策,甚至通過民族同化的方式。對於硬實力主要體現在秦漢,而我們引以為豪的版圖的獲得主要體現在軟實力方面的,在我們比較弱的時候,我們會通過各種外交手段爭取和平處理,比如納貢、稱臣或者和親,唐朝的版圖最大,但是當時的西域、吐蕃等地都是通過和親和稱臣得到的土地。我們最難征服的體現方式是有能力同化絕大部分外來民族,不論這個民族是征服者還是被征服著。從最早的匈奴到後來的鮮卑以及在後來的突厥人,最明顯的是體現在對於女真人的同化上面,現在基本上看不到滿族和漢族什麼區別,女真人自己現在也不區別這個。憑藉這種同化異族的能力,讓那些蠻族多麼強大的重拳打過來之後都被化成綿軟無力的一推而已。有這麼一個規則,當一個有機體的一方面機能失效時,其另一方面的機能就會顯著加強,比如一個人的眼睛要是不好使,那麼他的耳朵就會比一般人靈敏。中國之所以有強大的軟實力,主要是其硬實力很差,從漢朝之後中國的硬實力就已經走下坡路了,後來的五胡亂華,說明民族已經沒有硬實力進行快速的反饋和處理,即使是唐朝完成的全國的統一,在硬實力方面也是不很給力,在西南松贊干布代表的吐蕃人把唐軍打稀里嘩啦,不得不用和親的方式爭取和平,在西方高仙芝率領的唐軍敗給了阿拉伯人,從此唐朝退出中亞,只有在北方對突厥小有斬獲,但是也是主要通過內部瓦解完成的。在宋代偏安一隅,而且給大部分周邊蠻族稱臣納貢。到清朝更不用說了。這樣就造就了中國人強大的軟實力,即同化能力,當年風雲一時的匈奴人不見了,鮮卑人不見了,肉肉人不見了,突厥人不見了,契丹人不見了,女真人不見了。中國人的同化能力世界第一絕不過分。其指標如下:

知名度:9

韌性:8

征服難度:7

對文明貢獻度: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