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1924年9月25日,杭州雷峰塔因年久失修倒塌


雷峰塔原名皇妃塔,原為五代吳越王錢俶所建供養舍利的佛塔,位於今杭州市西湖區西湖南岸淨慈寺前雷峰之上,與北岸寶石山上的保俶塔南北對峙、遙相呼應。雷峰塔一名則得自於塔所在的雷峰,雷峰為南屏山餘脈夕照山最高峰。圖為南宋畫家李嵩《西湖圖》局部,圖中即為南宋時期的雷鋒塔。

雷峰塔最早為七層八面的磚木結構樓閣式塔,錢俶原擬建十三層,高千尺,後因材力不足改為建七層,北宋宣和年間遭戰亂受損,南宋時歷經二十年重修,改為五層。明代嘉靖年間倭寇圍攻杭州,因懷疑塔中有伏兵而縱火焚塔,木構簷廊被燒,僅存磚構塔身,其磚也因火燒皆呈赭色。圖為佚名畫家《西湖清趣圖》局部,約元末明初時期的雷峰塔。

雷峰塔原為磚木結構的樓閣式塔,外有木構簷廊,內為磚砌塔身,可登臨,塔壁上嵌有《華嚴經》石刻。根據民國時所拍攝的照片推斷,原塔底層高約12米,其它各層高約8米,總高約50米,塔頂尚有圓柱形磚砌塔剎基座。圖為民國初期的雷峰塔,杭州二我軒照相館拍攝,1911年。


因民間盛傳雷峰塔塔磚具有“辟邪”、“宜男”、“利蠶”的特異功能,導致市民頻頻前往盜挖,民國十三年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磚砌塔身坍塌,僅存遺址。圖為1920年代的雷峰塔。

雷峰塔坍塌引起當時許多文化人感慨,魯迅以此為題發表了《論雷峰塔的倒掉》和《再論雷峰塔的倒掉》,認為其代表舊的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倒掉是歷史的必然。而徐志摩與俞平伯則分別創作了詩歌和文章,從歷史文化的角度表達了惋惜之情。張愛玲於1963年所著的英文自傳體小說《雷峰塔倒下》與魯迅相似,同樣將雷峰塔的倒下代表了傳統中國社會的生活方式、舊價值觀的崩潰。圖為坍塌前的雷峰塔近景,1917-1919年。

舊塔坍塌後,杭州地方官紳曾籌款擬予重建,其後建築學家梁思成、楊廷寶亦曾提出重建雷峰塔。1999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建雷峰塔、恢復“雷峰夕照”景觀的決定,至2002年10月25日新塔竣工。原址重建的雷峰塔新塔覆蓋了整個古塔遺址,成為遺址文物保護罩與塔合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建築。


重建的雷峰塔新塔位於遺址之上,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郭黛姮、呂舟等設計,採用南宋時的風格和體量,仍為五層八面的樓閣式塔,但採用鋼框架結構,主要建築構件如柱、斗栱、瓦等用銅製作。新塔建成後成為西湖南線的制高點,登臨可遠眺西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