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 創投市場探訪:大運河第一碼頭---北京通州千年張家灣古鎮

我作為創投市場編輯部成員及民俗文化愛好者,行走在千年古運河沿岸的一些古鎮進行實地民俗風情采風 。如今的張家灣,在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城之東牆西折北轉處,遺蹟尚存,玉帶河擦牆而過,上跨二座單券石橋,景緻幽深,三券平面蕭太后橋(通運橋)依然利用,勾連搭四卷禮拜殿仍在,廣福寺石碑雖倒猶存,而北運河則早於清嘉慶間東移。該古城遺址為北京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蕭太后河又作"肖太后河"。因遼蕭太后主持開挖而得名,始於統和六年(988年),是北京成為國都以來

創投市場探訪:大運河第一碼頭---北京通州千年張家灣古鎮

最早的漕運河,最初是為運送軍糧所用,後成為皇家漕運的重要航道。它比元代漕運的壩河早280多年,比元明清漕運的通惠河早300多年,而今依然是北京東部的主要河流之一。

張家灣是京航大運河的起點,張家灣鎮自遼金以來因潞河通運和通惠河的開鑿而逐漸發展為水陸要津,"萬舟駢集"曾為"通州八景"之一。通運橋與城牆遺蹟是研究北京通惠河水利工程及張家灣古鎮民風民俗的珍貴實物資料。

張家灣還是回教的聚居地之一,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遠處露出屋頂的這座非常有名的清真寺。他聳立在如今的張家灣老街的路南。歷史上這座清真寺裡還有兩棵古柏。在1900年,抗擊八國聯軍時,義和團民曾駐紮此地在古柏樹下埋鍋做飯,連蒸帶烤,很快兩棵古樹就乾枯而死了。通州自古繁華,至今還有一京二衛三通州之說,而先有張家灣後有通州城,說明清兩代,張家灣城地位非同小可。 當年的張家灣城商號林立:天聖齋、天成樓、天順當局、曹雪芹家當鋪,二友軒、慶和成、濟生堂、永元號等近百家。河深牆高,柳綠桃紅,漕運繁忙,水波盪漾,遊人如織。明代人曹代蕭詩說的好:潞水東灣四十程,煙光無數紫雲生。王孫馳馬城邊過,笑指紅樓聽玉箏。

前進的車輪碾壓著歷史的沉積,京東門戶通州,有座古城張家灣,其南門之

創投市場探訪:大運河第一碼頭---北京通州千年張家灣古鎮

通運橋

創投市場探訪:大運河第一碼頭---北京通州千年張家灣古鎮

創投市場探訪:大運河第一碼頭---北京通州千年張家灣古鎮

外,蕭太后運糧河自京城而來,順城之南垣而流,東匯京杭大運河。對城門架有一橋,原為木製,俗稱蕭太后橋。因地近碼頭,南北客貨悉經此橋,經年累月,不堪重負,明神宗敕建石橋。萬曆三十一年(1603)正月動工,三十三年(1605)十月告竣,賜名"通運"。清咸豐元年(1851)曾予小修。至今已有三百八十餘年。今此橋尚在服役,堅固如初。1959年7月已立為通縣文物保護單位。

通運橋是張家灣城南門外的一座橋,也稱蕭太后橋。公元一ОО五年至一ОО八年,即遼代統合年間,熙宗之母蕭太后,由燕京鑿河至此,運兵運糧,故此河稱蕭太后河。斗轉星移通運橋北為張家灣鎮城牆遺蹟。此橋南北走向,全長十三丈,寬三丈,乃三券平面石橋。兩側護以石欄,一色青砂岩,各有二十二根海棠望柱,柱頭雕獅,神態各異;獅下雕為須彌座,束腰飾以連珠紋,上下浮雕仰覆蓮瓣,整齊劃一;兩柱間嵌以欄板,每塊內外兩面各浮雕二隻寶瓶,大小一般,紋飾有別,煞為別緻。

橋身均由花崗條石砌成,橋面車痕累累;中券闊二丈七尺,側券闊二丈一尺,分水石距繳背石高近一丈,運船穿洞不必免帆。正券當中圓肩之下兩壁,各嵌一塊碑記。邊券外與雁翅接連,雁翅正中之上置滾石,雕為饕餮狀,即所謂水獸,挺頸側首垂視流水,十分生動,可惜只餘一隻,據傳,此只乃城北不遠土橋村石橋雁翅上之物,因夜間出來到田間毀壞禾苗,被橋南三官廟內關羽看見,便持刀前去轟趕,揮刀砍傷一隻,此只不敢回到原處,則乘夜暗暗逃到通運橋下。

橋南北向,全長13丈,寬3丈。兩邊設石欄,一色青砂岩,每邊各有雕獅望柱22根,神態各異,浮雕寶瓶欄板21塊,瓶紋有別。長方塊花崗岩橫砌金剛牆。現僅存石橋與殘垣一段。

橋北端原有螭首方趺碑記兩通,鹹為漢白玉所制,一為敕修通運橋碑,一為敕修福德古廟碑,鉗道駢立。當年,船通橋下,帆檣相連,車行橋上,鞭聲不斷,不愧為京東水陸要塞。城樓、古廟、岸柳、市肆俱與石橋映帶,好生壯美,"回首鳳城春色好,鶯聲啼碎碧桃花",正是此處景緻。

據當地史學者介紹,從公元605年開始的短短五年裡,隋煬帝楊廣兩次徵發民工過百萬,開通兩條新運河,一條是從洛陽的黃河北岸到涿郡(今北京市)叫"永濟渠";一條是從江都對江的京口(今鎮江)到餘杭叫"江南河"。後把其他運河連接起來,成了一條貫通南北,全長四千裡的大運河。公元611年,隋煬帝發動對高麗的戰爭,他從江都乘龍船,沿著大運河直達涿郡,親自指揮戰爭。歲月滄桑,現在,千年古鎮張家灣已經蕩然無存。蕭太后河鑿成之後,在河的南、北跨水搭架木板橋,故通運橋又有板橋之稱。此橋也當水陸要衝,是去往通州和北京朝陽門方向的必經之地,人來車往,風吹雨淋,木橋不堪重負常修常壞,時斷交通。 明萬曆三十年(1602),屬下奏請改建石橋,並建"福德廟"與"文昌祠"鎮守此橋。萬曆帝生母李太后是今通州人,此橋和廟建在她的家鄉,兼之修橋乃是件大功德,很快得到恩准,修廟之資而且由李太后捐了一大半。萬曆三十三年(1605)十月竣工。舊時,張家灣城設守備一員,率軍五百人守城。城牆隨河岸地勢而建,基本的呈刀字型,周圍九百零五丈,厚一丈一尺,高二丈一尺,城磚印刻有成化年制,臨清造之類的字樣。可見明時建城確屬七拼八湊,不得不建之。老鄉們說城牆是用修紫禁城剩下的磚砌的"。明、清時期,以通運橋為界,橋北為張家灣城,橋南則為張家灣城郊。當年喧囂繁華的城區現在是荒野一片,除了荒涼,真的是什麼都沒了。這座城千年古城,隨著古運河的衰落,消失乾乾淨淨。而橋南邊既"城外"還有一條老街?河的南岸邊還有群鴨戲水和點點農舍。

創投市場探訪:大運河第一碼頭---北京通州千年張家灣古鎮

近百年來,隨著現代交通工具的發展,張家灣城隨著漕運的衰敗,逐漸被人們淡忘了,這也是歷史的必然。我們在享受現代文明帶來成果的同時,也為這一切感到絲絲的悲哀。 二○○六年五月,國務院把大運河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標誌已經立在了通運橋邊。

現在大運河改造進行的轟轟烈烈,張家灣城也要重建了,為了開發旅遊資源,人們正在力圖找回一些早已失去的東西。這座古橋,這流淌了幾百年的蕭太后河,依舊靜靜地見證著周邊所發生的一切。

創投市場探訪:大運河第一碼頭---北京通州千年張家灣古鎮

創投市場探訪:大運河第一碼頭---北京通州千年張家灣古鎮

創投市場探訪:大運河第一碼頭---北京通州千年張家灣古鎮

秦漢時期,潞河(今北運河)自今張家灣東折流,形成近乎直角彎,兼之渾河(今永定河)東支西來匯此,使此處灣流寬闊而深,又兩岸土質堅硬,故為天然良好河港。遼建陪都於薊城(今北京宣武區一帶)長南京,調運遼東糧餉,於統和晚期自南京向東開鑿一條運河,因蕭太后主持此事而名之為蕭太后運糧河,其河口即在此處港灣,海船至此,易小船駁運,此灣成為朝廷漕運碼頭。元世祖立首都於薊城稱大都,糧用依賴江南。至元二十二年(1285),萬戶侯張瑄首次指揮海般運輸漕糧自渤海溯海河而駛,再沿潞河(時稱白河)逆般至此灣,於此調用大車陸運至大都城,此處二作碼頭,直至清嘉慶七年(1802)潞河(北運河)改道止,形成巨大村落,因張瑄督海運至此而名張家灣,作大運河北端碼頭達七百餘年。

如今張家灣以蕭太后河為界分為二行政村,北部有城稱張家灣村,南部有市稱張家灣鎮,古蹟尚餘不少。張家灣村南口兩側有張家灣城址,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為保衛北京、保護運河而創建,今僅餘南垣殘段,1995年被公佈為北京文物保護單位;又村南口蕭太后運糧河故道上,有一座三券平面石橋,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由木橋改建,兩側護欄望柱頭雕獅,各具情態,欄板內外浮雕寶瓶,為北京地區獨見;南口內十里街西側有花枝巷,其中部南側曾有曹雪芹家當鋪,今當鋪門市臺基尚存;花枝巷西部北側有小花枝巷,曹雪芹家染坊曾設在巷口西側,一口曹家井尚在;村中西側元代建有廣福寺(今小學校處),寺中鐵佛數尊明初被徐達所率討元軍拉倒棄於寺前塘中,後塘淤為平地,鐵佛尚埋原處(今小學操場);村東有元郭守敬所開通惠河故道(今名玉帶河),河上尚保存明代所建兩座獨券石橋,一名東門橋,在原城東門外,一稱虹橋,在原城東便門外;村西南有大片葦塘,是大運河北端碼頭--客船碼頭遺蹟;張家灣鎮十里街東側,曾有曹雪芹家所開鹽店,尚有幾間舊房遺存;鎮之十字街西南側有小關帝廟一座,俗稱蘆廟。因佈局平面形似葫蘆故名,《紅樓夢》第一回中所寫葫蘆廟之生活源泉即此;鎮西口南側有清真寺一座,明建清修,禮拜殿勾連搭四券,圓形嵌山窗六處,其窗欞木製為阿拉伯文,每窗一字,即"仁、義、禮、智、信、孝"六字,為世界獨有,年久失修朽爛,今重修時未復京東古鎮張家灣位於通州城南15裡,建於元代,因水而得名,曾是大運河北起點上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和物流集散中心,有"大運河第一碼頭"之稱。"張灣千載運河頭,古壘臨漕勝蹟稠"道出了張家灣歷史的古老和古蹟的繁多。通運橋坐落在張家灣古城牆邊,橫跨蕭太后河,橋北城樓肆市,橋南人家煙火,正所謂"回首鳳城春色好,鶯聲啼碎碧桃花"之處。

古時,潞河、富河、渾河、裡河交匯於此,水勢環曲,石橋四布。據傳,遼建燕京之後,便利用蕭太后河運兵輸糧,且每年春季榔陰狩獵,來往均駐蹕於此,今之養馬圈、牌樓營村即因建有馬圈、行宮牌樓而得名,村南將臺地處便是蕭太后馬步兵點將臺之所。金建中都,潞河通運,此處成為重要碼頭。元世祖至元三十年,通惠河疏鑿告成,此處成為水陸要津,"官船客舫,駢集於此,弦唱相聞,最稱繁勝',時因有漕運總督張瑄(萬戶)督海運至此,故名張家灣.明初、中期,通惠河失於修浚,凡南來北往人客與物資須經運河者,必停留此處。嘉靖六年,通惠河疏浚,漕船仍經此直達通州。通州八景之一--"萬舟駢集',道出當時盛況。朝廷在此建有通濟倉,還設有皇店、寶源與吉慶二榷稅、通判都司,巡檢司以及鹽倉批驗所等官署。立有皇木廠、木瓜廠、鹽場等庫,遂有三村之名(木瓜廠今作瓜廠,鹽場今作鹽灘).四方商旅來往,百貨叢集市肆,遂形成西店,長店(今稱張家灣鎮)二莊。佑民觀即在張家灣鎮裡二泗村西,運河南岸,為道家觀院,俗名也稱天妃廟,是聖母娘娘道場。明清兩朝是名

創投市場探訪:大運河第一碼頭---北京通州千年張家灣古鎮

符其實的京東道家第一福地,最大觀場。

我們參觀清真寺,尋找通州區張家灣清真寺那段民族團結的記憶,位於張家灣鎮西街。中軸線上主體建築禮拜殿,勾連搭四卷,硬山簡瓦,規模較大。

創投市場探訪:大運河第一碼頭---北京通州千年張家灣古鎮

一三兩卷為箍頭脊,二卷為調大脊,大吻壯觀,小獸玲瓏;第四卷明間為窯殿,四角攢尖,綠琉璃寶頂高聳 天空,次間則為捲棚頂,別具一格。博古彩畫精美,西頭磚雕別緻,嵌山方圓木窗活潑,井口天花鮮豔整潔.南北配殿與禮拜殿之間有海棠柱曲廊相連。結構嚴謹,錯落有致。

皇木廠古槐

這株古槐位於明代皇木廠的東南角外。自明永樂四年(1406年)到嘉靖七年(1528年),北京皇家建築所用的珍貴木材沿大運河運到皇木廠儲存,管理皇木廠的官吏在木廠周圍種植槐樹。經過600多年的歷史變遷,其他槐樹都已經無存了,只剩下這株古槐。

創投市場探訪:大運河第一碼頭---北京通州千年張家灣古鎮

創投市場探訪:大運河第一碼頭---北京通州千年張家灣古鎮

迢迢從南方通過京杭大運河運抵京城的。1998年,修築京沈高速公路時,在皇木廠村東南舊村處取土修築路基時,從地下挖掘出土的。據史料記載,大運河古河道西岸是石廠舊址,明朝永樂年間,營建北京城的石料,從南方運抵張家灣碼頭都存儲在那裡,這些巨石就是石廠的舊存。

葡萄大觀園

葡萄大觀園是一個集世界各國名優葡萄品種種植、觀光采摘為一體的農業觀光園,是北京市農委和百萬市民

創投市場探訪:大運河第一碼頭---北京通州千年張家灣古鎮

郊區遊組委會確定的定點果園和十佳觀光果園之一。

而如今大運河文物騰退與保護修繕——通州“三廟一塔”景區規劃方案形成

針對通州古城核心區保護,已形成了《通州區“三廟一塔”景區及周邊區域規劃方案》,啟動了古城核心區、張家灣古鎮、橋閘碼頭總體保護等相關規劃編制;完成了燃燈佛塔的主體修復工程,啟動了對通運橋、晾鷹臺等文物的修繕;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也在推進,已啟動編制遺址博物館建設需求意向書;大運河沿線標識系統的統一已通過公開招標確定了項目承辦單位。

大運河生態環境與歷史風貌——南鑼鼓巷四條衚衕修繕整治啟動。大運河的生態環境正在持續改善。目前,大運河水系中的通惠河(朝陽段)、壩河(包括亮馬河)綜合治理和景觀提升工程正在加快實施,蕭太后河(朝陽段)已實現貫通;蕭太后河源頭廣場、馬家灣溼地公園已完工,新增綠化面積175萬平方米;西海子公園二期項目已完成方案設計、測繪和監理招標;壩河水系景觀廊道項目已完成設計方案徵集,正在編制實施方案。

目前,大運河有水段按月進行全面監測,共有21個監測點位,及時掌握水質狀況。在大運河沿線開展的汙染溯源,已有沿線7區完成溯源工作。

大運河歷史風貌的恢復進展如何?保護恢復老城歷史水系、玉帶河、通惠河河道的實施計劃;鼓樓西大街整理復興計劃正在推進,板橋頭條6號等7個院落完成修繕,鼓樓西大街沿街及延伸20米違建拆除已完成總量的70%;什剎海周邊的歷史風貌整治在加快推進,郭守敬紀念館升級改造,什剎海西海溼地建設工程已完成方案設計,正在進行預算清單編制;南鑼鼓巷片區保護復興正在推進,南鑼鼓巷等重點歷史街區的風貌保護管控導則編制完成,南鑼鼓巷地區四條衚衕的修繕整治已啟動。張家灣將要重現美麗的大運河生態環境與新的歷史風貌,讓人們記住這個大運河第一漕運碼頭,"張灣千載運河頭,古壘臨漕勝蹟稠"道出了張家灣歷史的古老和古蹟的繁多。我們將繼續關注,參與民俗文化記憶館的策劃與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