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 白銀市的前身 是一個只有7戶人家貧瘠落後的小村子

白銀市的前身 是一個只有7戶人家貧瘠落後的小村子

白銀屬騰格裡沙漠和祁連山餘脈向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全境呈桃葉形狹長狀,黃河呈“S”形在腰中貫穿全境,將境內地域分為西北與東南兩部分。自西北向東南,景泰、靖遠、會寧三縣城呈一字形構成桃葉主莖;自西向東,白銀區、靖遠、平川區呈一字形橫列桃葉中心。海撥拔1275~3321米之間。

當現代工業文明還沒有走進白銀之時,郝家川(白銀區所在地)是一個只有7戶人家的一個小村,異常貧瘠落後。民謠曰:“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有溝無水流,風颳石頭跑。”當地人形容這裡是“三多”(狼多、風多、蠍虎多)、“三少”(人少、水少、樹木少)和“三嚎”(白天風嚎、夜裡狼嚎、吃了苦水肚子嚎)。

白銀市的前身 是一個只有7戶人家貧瘠落後的小村子

據《白銀市志》記載, 1954年成立郝家川建設委員會。1954年春,郝家川建設委員會開始著手製定城市規劃,於1955年提出白銀市(郝家川)初步規劃方案,經過3次修改定稿後上報國家建委。1955年7月 30日,國家建委召開關於郝家川地區初步規劃的審查會後批覆,白銀市(郝家川)人口規模15至20年按7萬人計算,以期逐漸形成一個小型的重工業城市。

生在西北的人們,也許已經習慣了這裡的環境,很難感受到南部和西部的區別。

只有經常在外奔波的人們坐在飛機上,穿過萬米雲層從南方飛經西北時,在一覽無餘的天空中,鳥瞰大西北的每寸土地後,才可能會真正感受和領略到什麼是黃土高原——高低不平的溝壑,跌巖起伏,光禿禿山巒很少呈現幾分翠綠;那大自然形成的一望無垠凹凸不平的黃土高坡,如滿臉皺紋的老頭臉上的淚痕,那種黃黃的感覺與南方綠色的感覺有著天壤之別。

有對比,才能有差距;如果你是喜歡畫西部風情的畫家,要畫出顯現黃土高坡風貌和沙漠的特點,就必須到達這裡去親身體驗和感受,否則,你無論如何也畫不出粗獷無垠;假如你是冰雪派畫家,要求畫出晶瑩剔透的感覺,就得去東北或者唐古拉高山去體驗;如果你喜畫江南山水,想表現山水一色的靈氣,就必須去感受西湖美景和桂林山水……

白銀市的前身 是一個只有7戶人家貧瘠落後的小村子

白銀市的成立也是一波三折。

1958年城市規模擴大,規劃西市區、大壩灘工業區,修改了原規劃道路,提出了人口規模為30萬的指標,於1960年製成新的白銀市總體規劃平面佈置圖。

1963年國務院決定撤銷白銀市,方案未能實施。

白銀市撤銷後,成為蘭州市白銀區,轄區範圍大大縮小,至1964年8月僅有王峴公社、四龍公社和兩個街道辦事處。1964年蘭州市城市規劃管理局修改白銀市區規劃,規劃城市人口規模至1970年控制在12.5萬人以內。 1978年白銀區規劃作了修改,確定城市性質為以有色金屬的開採、冶煉、加 工和化工為主的工業城市;

1985年8月1日,白銀市恢復地級市建制後,在原有總體規劃的基礎上重新修改。

1986年白銀市人民政府提出城鄉一體化的構思,並要求在規劃中體現城鄉結合。城鄉一體化規劃,屬於國土規劃中的區域規劃範疇,要求點與線、面結合。點的規劃包括:白銀市城市總體規劃、白銀市平川區總體規劃、白銀市靖遠縣總規劃、白銀市會寧縣總體規劃、白銀市景泰縣總體規劃和白銀市各縣區屬鄉鎮 總體規劃。線的規劃包括:白銀市轄區交通規劃,含航空、鐵路、公路、水運;白銀市轄區電力規劃,含水電站、火電站,110千伏輸變電、220千伏輸變電、330千 輸變電;白銀市轄區郵電通訊規劃:含電報、微波、電話、郵政。

白銀市的前身 是一個只有7戶人家貧瘠落後的小村子

規劃包括:白銀市城鄉一體化規劃和白銀市近郊區規劃、白銀市轄區土地利用規劃、白銀市轄區農田水利規劃、白銀市轄區農林牧副漁規劃、白銀市轄區礦產資源分佈、白銀市轄區文物分佈及風景點、白銀市轄區環境保護規劃。

白銀市工業規劃,以白銀、稀土鎮、平川三點連成一線,修築高速公路銜接,作為中央、省、市大工業基地,構成一條工業帶,組成白銀市工業的主動脈。靖遠、會寧、景泰三縣,則以市、縣(區)、鄉(鎮)地方工業為主進行建設。

白銀市的前身 是一個只有7戶人家貧瘠落後的小村子

白銀市農業規劃,主要為農、林、牧、副、漁發展區劃。農業以景泰縣中部及西北部地區、靖遠縣北部地區、會寧縣北部及南部作為白銀市主產糧油基地。林業則以現有自然林地區和成片人工林地區為基點,逐步發展擴大。牧業則遍佈全市。黑山峽、烏金峽、大峽三水電站建成形成水庫後,將成為主要漁業生產基地。

白銀市的前身 是一個只有7戶人家貧瘠落後的小村子

在城鄉一體化規劃中,交通運輸要對內對外作到四通八達,暢通無阻;電力系統完善充足,工農業用電得到保障;郵電通訊遍及城鄉,保證信息傳送靈通。旅遊業作為一項重要資源進行開發利用。

經過白銀人不懈的奮鬥,一座現代化工業城初具雛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