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 任正非為什麼受李嘉誠欣賞?一個人想成功,得有圈子

我們時刻都要明白自己的價值是什麼。

在個體崛起的時代,個體特徵和價值變的尤為重要,它是你的身份標籤,讓別人一眼就看懂你的價值,然後自然就能吸引你對應的人。

你永遠只能和同一個層次的人交往。

因為你自己的層次,決定了你所處的層次,所以,與其花費大量時間去結交別人,不如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應該做的事上,把事情做到極致,自然就會把別人吸引過來。

當你默默無聞靠實力說話、站住腳的時候,不用強求,自然而然已經進入了一個圈層。圈層,在未來的社會依然很重要,只是混圈子的方式不同了。以前我們為了攀附上某種關係,總要拼命擠進某個社交場合,要利用其他朋友去推薦自己。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你自己身上沒有價值,認識再多牛人也沒有用。

任正非為什麼受李嘉誠欣賞?一個人想成功,得有圈子

華為很牛逼,它是民族的驕傲。

探尋其成功路徑,不能忽視圈子的重要性。

1995年李嘉誠的和記電訊取得牌照,獲准在香港組建綜合性電信網,時間緊任務重。當時國際主流的西門子、阿爾卡特等設備供應商不但要價高,而且不能確保在電信局設定的3個月內完工。這時候李嘉誠想到了嶄露頭角的華為——慨然向華為提供了第一筆海外訂單。

這對雙方都是考驗,華為沒有海外實施經驗,而李嘉誠對工期和質量都受制於香港電信局的管制,敗則兩傷。華為歷盡艱險終於確保這海外第一單成功落地,順利通過驗收。

雖然這是商業利益的結合,華為報價低且有拼命的決心確保3個月順利組網,但仍必須承認,李嘉誠的訂單促進了華為的國際化。最近,李嘉誠又為華為送上神助攻。就在美國阻撓華為5G設備在全球拓展的時候,英國卻意外開明地接納了華為,這背後其實是李嘉誠的推手所致。超人旗下的英國持牌電信公司Three UK,與華為簽下了20億英鎊的合作協議,有此示範作用,英國的其他三大電信公司EE、O2、沃達豐也同意嘗試與華為展開合作。這位商業領袖,真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未來的朋友關係,不再只是互相理解和欣賞,更重要的是能給彼此提供價值,需要實力上的旗鼓相當勢均力敵,才能良性發展,這是大前提。在此基礎上,如果你們互相理解和欣賞,就可以成為朋友。

由此,決定你一生的事就在身邊,一流的朋友談夢想;二流的朋友談事業;三流的朋友談事情;四流的朋友談是非。

任正非為什麼受李嘉誠欣賞?一個人想成功,得有圈子

你屬於哪一個圈子呢?

打工的圈子,談的是閒話,賺的是工資,想的是明天;生意的圈子,談的是項目,賺的是利潤,想的是下一年;事業的圈子,談的是機會,賺的是財富,想的是未來。

有道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很顯然,被富人影響就會有賺錢的慾望,被窮人影響就會有安定的滿足;被勵志的人影響就會有上進的動力,被懶惰的人影響就會有頹廢的退宿;被積極的人影響就會有生活的激情,被消極的人影響就會有失望的沉淪!

因此,你今後的圈子質量,就決定你的發展質量。

你所在的圈子,常常影響了別人對你的價值判斷。

哈佛大學的招生廣告中有一則:“來吧,寶貝。到這之後你的年薪不會低於20萬美元!”

耶魯大學也說:“來到這裡,你就能追尋威廉·塔夫脫(美國第27任總統)、老布什(美國第41任總統)、克林頓(美國第42任總統)、小布什(美國第43任總統)的步伐。”

《精進》一書中談到過周圍環境對人的影響:“一個年輕人,進入一所不那麼優秀的高校,對自己的標準會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適應這個環境,減少自身與環境的衝突,而這種做法對他們的人生也許是致命的。”

在一片向上的氛圍中,周圍的人都在努力,自己也會用相對嚴格的標準來審視自己,不斷自省,哪怕最後變不成最牛的,也可以優秀出眾。

好大學能帶給你接觸更廣泛圈子的機會,人脈的擴張,也是一個人能力與資源的擴張。

畢業於同一所大學的校友,都是你的隱形資源,而如果他們在職場上有良好的口碑,無形中這種光輝也會照耀到你。如今就業市場上以是不是“985”、“211”畢業來作為篩選標準,雖然聽來殘酷,卻是不爭的事實。

“你的社交圈就是你的淨值。”

商業哲學家JimRohn也提出著名的密友五次元理論:“與你親密交往的5個朋友,你的財富和智慧就是他們的平均值。”

財經作家吳曉波曾經說過:“再窮也要擠到富人圈子裡。”

融入一個新圈子,你才更容易做出改變去適應新環境。

美國《家庭婦女雜誌》的主編艾德沃·波克,生活最苦的時候,差點被餓死。

作為波蘭難民,6歲時,他們全家搬往美國,希望能找到更好的生活。13歲那年,迫於生計,艾德沃·波克輟學,在一家電信公司工作。

有一天,他省下車錢、午餐錢,買了一套《全美名流人物傳記全集》。隨後,他寫信給書上那些大人物。他寫信給總統候選人,寫信給格蘭特將軍……

幾經波折,他也逐漸與這些大人物建立了聯繫,為了讓大佬們賞識自己,波克還學習寫作,和大佬當朋友,建立屬於自己的交際圈,其中有些大佬還會抽時間會見他。

20歲剛出頭時的波克,成為了大佬們的談論焦點,後來,經認識的人介紹,波克擔任《家庭婦女雜誌》的主編,並靠著自己建立的優質資源,將雜誌做的風生水起。

優秀的人,不僅給你帶來機會和資源,還影響你的眼光和格局。

領英專欄作家spenser說:“普通人做事情,高端人做圈子。”真正給我們帶來改變的,是那些比我們更優秀的人,融入這些圈子,他們給的指點、人脈,可能帶來更多人生突破。 進入更好的圈子,能讓自己的付出和努力,變得更有價值。

事實上,一個人想要有成就,擁有一個圈子往往能縮短自身摸索時間,通過所結交的精幹人脈彌補自身資源不足,助推快速成長;即便是自己遭遇到事業的挫折和人生不測時,良好的圈子還能幫助自己儘快擺脫厄運糾纏,重新積聚力量,找到突圍方向,這方面的例子可以說比比皆是。

美國最顯貴的神秘圈子兄弟會對很多人來說,就是通向財富和權力的捷徑,在中國,很多商學院EMBA班往往是彼此尋求合作的領地。想當初,史玉柱落魄時,如果不是柳傳志和段永基為首的泰山會支持,恐怕就沒今天了;蒙牛的牛根生當三聚精胺事件發生後,也是華潤的寧高寧伸出了援手……

想當年,沈從文曾是“北漂一族”。

五四運動以後,全國各地胸懷夢想的年輕人紛紛湧向北京。1922年,沈從文隻身闖蕩北京,成為了當時的“北漂一族”。來到北京後,沈從文“蝸居”在沙灘附近銀閘衚衕一個由儲煤間改成的小屋,取名“窄而黴小齋”。

沈從文想進大學,但是小學學歷的他難以考取。好在當時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不僅提倡學術自由,而且還開門辦學,為這些窮愁潦倒而又滿懷理想的青年打開了一扇希望之門。這些窮困的“北漂一族”,遠比正規學生多幾倍。有寫作天賦的沈從文開始給一些報刊投稿,偶爾有文章刊發,可稿費連房租都難以支付,經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連三分錢的《晨報副刊》都買不起。

天無絕人之路,沈從文遇到了自己的“伯樂”。1925年執掌《晨報副刊》的徐志摩,對他的文筆與風格非常欣賞,兩個月時間就刊發了沈從文的十篇稿子,在北京文壇帶來不小震動。與沈從文一起“北漂”的文藝青年陳翔鶴、劉夢葦、陳煒謨、趙其文等人,莫不大受鼓舞。徐志摩惜才,一邊鼓勵沈從文,一邊託人幫他四處謀職,隨後在香山慈幼院圖書館做了個小職員。後來,徐志摩又向胡適大力舉薦,最後,沈從文得以在上海吳淞中國公學當了講師。小學學歷當大學老師,不說絕無僅有,但的確不可思議。這一創舉,震動了當時的教育界,也使沈從文從“北漂”正式跨進了知識分子的圈子。

看來,圈子很重要!

但是,如果你不夠優秀,人脈是不值錢的,因為它不是追求來的,而是吸引來的!只有等價的交換,才能得到合理的幫助,雖然聽起來很冷,但這是事實!

很多時候,當我們把自身變得更優秀時,那些困擾你的問題自然而然就解決了。所以,不要把情緒集中在那些無用又暫時無法解決的事情上,把心思集中在如何把自身變得更優秀的角度上,把眼光放長一點,你強大了,一切自然會改變!

曾有媒體報道過木匠齊白石如何成為畫家齊白石的傳奇經歷,不用說,圈子,還是圈子在裡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1877年秋,湖南湘潭鄉間,木匠齊長麟帶著小徒弟做完木工活回來,迎面碰到三個木匠,齊長麟側身垂手,滿臉堆笑,對方愛理不理,揚長而去。小徒弟不解:同是木匠,為何如此相待?師傅拉長了臉:小孩子不懂規矩!我們是做粗活的“大器作”,他們是做細活的“小器作”,怎敢並起並坐。小徒弟這才知道,木匠也分三六九等,每等各有“圈子”。日後,他功成名就,寫了一本自傳,開篇第一句便極為沉重:“窮人家的孩子,能夠長大成人,在社會上出頭的,真是難若登天。”

這個小徒弟當時叫齊純芝,後來名揚天下,大家叫他齊白石。他從“窮人窩子”掙扎出來,從“大器作”上位為“小器作”,又從“雕花匠”成為“畫匠”,輾轉各地,治印賣畫,1917年定居北京,終於完成從“匠人”到“大師”的華麗轉身。要知道,這個世上窮人多了,能出頭的,真如齊白石所說,難若登天,大部分窮人不過是在貧困呼嘯而過時,把自己的生命做了它的車轍,甚或把貧窮作為唯一的遺產傳給了子孫;這個世上的木匠也多了,能成為畫家的,除了齊白石,恐也不多,大多數木匠在刨斧鋸鑿旁與刨花、木屑一併朽沒了;這個世上的畫家本也不少,當得起“大師”二字的,卻又有幾個?

人是“圈子”的動物,齊大師“逆襲”的一生,有幾個“圈子”至關重要。

第一個圈子是湖南老家的手藝人圈子。

齊白石跟篾匠左仁滿學笛子、胡琴,跟齊長麟學粗木工,跟雕花木工周之美學細木活。他還拜紙紮匠出身的畫師蕭薌陔及其朋友文少可學畫肖像,“我認識了他們二位,畫像這一項,就算有了門徑了”。以“後視之明”來看,這恐怕不僅是技術的門徑,還是藝術的門徑,當然,從技術到藝術,還有賴於其它“圈子”。

第二個圈子是湘湖文人圈,核心是胡沁園和王闓運。

如果是齊白石是一塊璞玉,胡沁園就是第一個剖開石胎的人。自在胡沁園家讀書,齊白石“由於沁園師的吹噓,朋友人的介紹,認識的人漸漸地多了”,還與同學組成了詩社,而這又是傳統文人不可缺少的“履歷”。王闓運名氣更大,門人弟子更多,最奇的是“三匠”,也就是三個手藝人出身的弟子-銅匠曾招吉、鐵匠張登壽、木匠齊白石。雖然齊白石“不敢把湘綺師掛在嘴邊”。但圈子默默地發揮著作用。有一次,有人介紹齊白石到湘潭縣城給內閣中書李鎮藩畫像,這個李中書向來目中無人,對齊白石卻彬彬有禮。原來他的同事、王闓運的內弟蔡毓春曾對他說過“國有顏子而不知,深以為恥”的話。木匠齊白石不但在圈子裡補習了文人必修課,還學會了文人圈的遊戲規則。

第三個也最重要的是京城的藝術圈子。

在這裡,我們發現了關鍵人物陳師曾。陳師曾是散原老人之子,史學家陳寅恪之兄,在京城藝術圈負有盛名。他很看重齊白石,齊白石說,“我那時的畫,學的是八大山人冷逸的一路,不為北京人所喜愛,除了陳師曾以外,懂得我畫的人,簡直是絕無僅有。”陳師曾勸其“畫吾自畫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還告訴他工筆畫梅花,費力又不好看,齊白石從其建議,改換畫法,進入新的境界。又是這個陳師曾,把齊白石的畫作帶到日本參加中日聯合繪畫展覽會賣出了大價錢,一時間,琉璃廠的“古董鬼”都找上門來,齊白石的賣畫生涯一天比一天興盛起來。圈子中另一位關鍵人物是梅蘭芳,正是他在闊人間的應酬中,為籍籍無名的齊白石背書。齊白石為此畫了《雪中送炭圖》相贈,並題句說:“而今淪落長安市,幸有梅郎識姓名”。

齊白石貌似也有機會加入一些別的圈子,但他拒絕了。樊樊山、夏午詒有意引他進入仕途,甚至去做內廷供奉,卻被他拒絕。日寇佔領北平期間,定出“畫不賣與官家”的規矩。或許,正是擇圈而入的氣節與智慧,成就了一代大師。

政權鼎革之後,晚年齊白石還有一個重要的圈子。1949年,他刻石印兩方獻給毛澤東,次年,他與毛澤東、朱德共進晚餐,並把82歲所作最好的作品獻給毛。他還攜畫參加抗美援朝書畫義賣,並被文化部副部長周揚稱為“中國人民傑出的藝術家”,當然,這是另一個關於“圈子”的故事了。

事實上,一個真正強大的人,不會把太多心思花在取悅和親附別人上面。所謂圈子、資源,都只是衍生品。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內功。只有自己修煉好了,才會有別人親附。自己是梧桐,鳳凰才會來偕,自己是大海,百川才來匯聚。你只有到了那個層次,才會有相應的圈。

著名品牌營銷專家、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創始人於斐老師指出,圈子質量決定發展質量,圈子決定一個人的氣場和能量,因此想放大你的圈子,就要提升你自己的格局,提高自己的“被利用價值”,因為圈子和人脈的本質,最重要的還是自我價值。然後通過圈子交換彼此的價值。作為一名職場人,你不能滿足於在自身小圈子中拉幫結派,而應與行業內知名高手、實戰專家交流、溝通,雙方知識互補、資源共享,通過良好的合作進一步加深彼此的瞭解,與業內著名人士過招交流,你才能真正學到真實本領,同時藉助他們的知名度和影響進一步延伸自身的品牌效應。要知道,好圈子一定是相互提攜、相互扶持,在人際交往中創造出生產力。

想要進入優質的圈子,就一定要有與之匹配的優秀,人脈不是秀一秀就有的,你別當交際花,你要做實力派,優質的圈子硬擠是擠不進去的,等到你是足夠強大的時候,你自然有資本昂首挺胸的跨進去。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緯度,為自己跨門檻做出實質努力。

事實上,你的成功,超越不過你的圈子,圈子決定能量、能量決定平臺,平臺決定成就。

你的很多決定或者想法,甚至是一些生活方式和習慣是不是都和你親密的朋友有關?我們永遠無法否認朋友對我們的影響力,有句話說,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想成為健康的人,那你就和健康的人在一起,因為他會告訴你如何保養身體;想成為快樂積極的人,就和快樂積極的人在一起,因為他會告訴你如何擁有快樂積極的心態。

就像是上大學一樣,為什麼人們一定要選擇名牌院校,不是說他們的教學質量有多高,是因為在一個充滿正能量的環境裡,你如果不努力就會顯得格格不入。自然而然的你也受影響,你就有了不一樣的思想觀念

而如果你想減肥,千萬不要和一個胖子在一起,因為除了遺傳因素,一個人之所以胖是因為他從來不知道節制食慾,而且他通常會有一種不在乎胖的理論,你跟他在一起,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他的影響,那你的瘦身計劃就不可能成功了!這也是危機意識的磨滅,你很容易產生優越感,淡忘真實的自己,心裡總是說他還不如我。

可以說,是你身邊的朋友決定著你的人生。一個生活在窮人堆中的人,要想成為富人,很多時候必須和自己這個階層說拜拜。這絕不是背叛,而是一種自我發展和改變。是思想層次的改變。

中國自古就重視圈子文化。

晚清紅頂商人胡雪巖,在商機面前敢孤注一擲,能把生意做到富可敵國,而給他最多勇氣的,正是他結交的左宗棠。

傳奇才女蕭紅,成名之前,只是一個文筆不錯的小作家,幸運地是,她和魯迅成為朋友,並且拉進自己的圈子裡。

他稱她是中國當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他給她的《生死場》作序;他賞識她,關懷她。在魯迅的引導下,蕭紅成功進入上海文壇,並逐漸成名。

在那個慌亂的年代,如果沒有魯迅,也許就沒有今天我們人人都知道的蕭紅。

時下,在大公司高管之間最流行的就是去商學院鍍金讀EMBA(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這也是圈子文化的一種表現。

EMBA在招生上有門檻限制,要求申請人“處於企業核心決策層”、“具有八年以上管理經驗”,一年的學費在60萬-70萬之間。這樣的篩選條件,有錢人去EMBA與其說是深造鍍金,不如說是拓展人脈。

EMBA攏聚人脈的特點也吸引了一些有商業頭腦的明星,比如佟大為、關悅夫婦都是長江商學院EMBA的學員,任泉和李亞鵬也在同一年成為了長江商學院的同學。

人們常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認識在羅馬的人可能更好地抵達羅馬。

1998年《還珠格格》大熱,趙薇年少成名。

一部分是因為本人演技好,還有一部分是由因為起點高,那個時候,瓊瑤的戲總是能引起人們的熱議。

乘著瓊瑤阿姨的大船,自己又爭氣,趙薇星途順利。

但趙薇並沒有滿足於娛樂圈,她還涉足商界。也許你要說,一個女明星,能做什麼大生意,可看看趙薇的合作伙伴:是馬雲,是比爾·蓋茨。

在開始自己的商業版圖之前,她進入了那個更廣的圈子,如今的她,是擁有幾十億商業版圖的“女版巴菲特”。

圈子用心經營才能長久。

在一個優質圈子裡何以立足?

一是有和圈中其他人相匹配的優質資源和信息,可以實現價值的等價交換,這就要求你有足夠實力。正如羅伯特·西奧迪尼在《影響力》一書中所說:

把“互惠原則”放到第一的重要位置,只有一直秉持“互惠”的方式,讓彼此雙贏,你才能持續對別人發揮影響力。

這種情況下,打造自己,就是打造人脈。

還有一種立足的方式,是以心交心,雖然實力還偏弱,但願意在一段關係中有真誠的付出,讓人覺得你是可以深交的摯友。

作家畢淑敏,曾有一個朋友摔斷了腰椎骨,打了石膏褲,癱躺床上三月。畢淑敏便在自家牆上的掛曆上寫了一行字:”每週給XX(朋友名)打個電話。”

“我當醫生出身,知道臥床不起的病人非常寂寞,希望能躺著聊聊天。後來我就按照掛曆上的提示,每週都給這個人打電話,有一句沒一句地閒聊。儘管我很忙,還是會多磨出一點時間,讓她開心。”

後來有一次,她隨口說出想要跟名師學習心理學,那位朋友正好有資源,畢淑敏便學成了。

回頭來看,畢淑敏不是有多幸運交上了好朋友,而是她的真心付出為她掙來了方便。

無論是帶著功利心混圈子,還是純粹的交友,本質上都是一種從外在到身心的交換。前者是資源交換,後者則是情感交換。

之前看過一個視頻:視頻中有32個頻率不同的鐘擺,開始處於靜止狀態,人為撥動後,最初擺動頻率不相同的鐘擺,僅僅過了幾分鐘,就能將頻率調整一致。

人也是如此,環境對人的影響巨大。處在什麼樣的圈子裡,可能你習得什麼樣的性情。人家說:“一根稻草,扔在街上,就是垃圾; 與白菜捆在一起,就是白菜價格; 與大閘蟹綁在一起,就是大閘蟹的價格。我們與誰捆綁在一起,這很重要!”

在優質的圈子裡,人們需要逼迫自己成長,趕上其他人的腳步,在陣痛中完成蛻變。

你的圈子,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你的未來。怯於踏進未知圈子的人,待在原地,如溫水煮青蛙般,將奮鬥意志消磨殆盡。

而那些努力周旋於優秀圈子的人,正在成為更優秀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