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意大利共和國簡介(一)

意大利共和國,簡稱意大利,是一個歐洲國家,意大利地處歐洲南部地中海北岸其領土包括阿爾卑斯山南麓和波河平原地區,亞平寧半島及西西里島、撒丁島和其他的許多島嶼。


亞平寧半島佔其全部領土面積的80%。在北緯36°28′~47°6′,東經6°38′~18°31′之間。國土面積為301333平方公里,人口6002萬。北方的阿爾卑斯山地區與法國、瑞士、奧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亞接壤,其領土還包圍著兩個微型國家——聖馬力諾與梵蒂岡。80%國界線為海界。東、西、南三面臨地中海的屬海亞德里亞海、愛奧尼亞海和第勒尼安海,並且與突尼斯、馬耳他和阿爾及利亞隔海相望。海岸線長約7200多公里。

意大利共和國簡介(一)

意大利北部有阿爾卑斯山脈,中部有亞平寧山脈。北部有波河平原,土壤肥沃農業發達。

意、法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是歐洲第二高峰;多火山和地震,亞平寧半島西側有著名的維蘇威火山,西西里島上的埃特納火山是歐洲最大的活火山。

意大利共和國簡介(一)

意大利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根據意大利各地不同的地形和地理位置,全國分為以下三個氣候區:南部半島和島嶼區、馬丹平原區和阿爾卑斯山區。這三個區的氣候各有不同的特點。

南部半島和島嶼地區是典型的地中海型氣候,大西洋氣團佔優勢,夏季為熱帶氣團,冬季為溫帶氣團。意大利南部1月份平均氣溫為2~10℃,7月為23~26℃。巴丹平原屬於亞熱帶和溫帶之間的過渡性氣候,具有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氣壓較低,氣候潮溼。在米蘭、博洛尼亞帶,冬季常有大霧籠罩,有時下雪。巴丹平原區夏季較熱,冬季較冷,1月份平均氣溫為2~4℃,7月份20~24℃。阿爾卑斯山區是全國氣溫最低的地區,冬季下雪較多月份平均氣溫為-12℃~1℃,7月份為4~20℃。

阿爾卑斯山區的氣候有明顯垂直分佈的特點,隨著地勢的增設,氣溫逐漸下降。在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區地帶,由於高山擋住了來自北歐的寒流,加上湖水的調節作用,故氣候溫和。在西北部的利古里亞大區,由於山地和海水的影響,氣候十分宜人。熱那亞1月份平均氣溫為7℃,該區可種植各種南方作物,如橄欖、葡萄、柑桔和桃。這一地區奇花異草很多,聖雷莫是意大利有名的花卉中心,當地人種植的各種鮮花每年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

意大利共和國簡介(一)

意大利最大河流是波河,發源於阿爾卑斯山南坡,水能蘊藏豐富。臺伯河是流經羅馬的主要河流。

較大湖泊有加爾達湖、特拉西梅諾湖、馬焦雷湖、科摩湖等。

意大利共和國簡介(一)

史前時期

意大利是歐洲歷史古國,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生活。據古代神話,傳說羅慕路斯和他的孿生兄弟雷穆斯是由母狼撫養和哺育的——於公元前753年建立了羅馬。事實上,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意大利部落就居住於此。

意大利共和國簡介(一)

從公元前900年開始,伊特魯里亞文明開始發展,而在公元前3世紀末期,古羅馬人佔領了伊特魯里亞城。

意大利共和國簡介(一)

羅馬共和國和帝國

公元前510年,羅馬人結束羅馬王政時代並建立共和國,國家由元老院、執政官和部族會議三權分立。

羅馬共和國延伸到意大利南部,在公元前241年的第二次布匿戰爭後,將西西里納入自己的版圖。公元前202年,通過四次馬其頓戰爭和第三次布匿戰爭羅馬擊敗了迦太基,將西班牙和希臘納入版圖。之後羅馬人在敘利亞戰爭,控制了西亞部分地區。

意大利共和國簡介(一)

在凱撒的統治下,羅馬征服了高盧和埃及。凱撒被刺身亡後,養子屋大維擊敗了對手馬克·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於公元前27年建立了古羅馬帝國,並被尊為奧古斯都·凱撒。

帝國前期經朱里亞·克勞狄王朝(前27年—68年)、弗拉維王朝(69年—96年),至安敦尼王朝(96年—192年)五賢帝時代(96年—180年)達到全盛,國家穩定、經濟繁榮,這段時期被稱為羅馬和平時期。

意大利共和國簡介(一)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頒佈米蘭敕令宣佈基督教合法。395年1月17日,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346—395)逝世。他在臨終前,將帝國分與兩個兒子繼承。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在希臘古城拜占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又稱拜占庭帝國,起初其疆域包括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及外高加索,查士丁尼在位時,又將北非以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東南併入版圖。最後在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人所滅亡。

意大利共和國簡介(一)

410年,日耳曼的哥特人在領袖阿拉里克率領下,進入意大利,圍攻羅馬城。在城內奴隸的配合下打開城門,掠奪而去。此後在西羅馬帝國境內建立西哥特王國和東哥特王國。

476年,羅馬僱傭兵領袖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最後一個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西羅馬帝國遂告滅亡。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標誌著奴隸制度在西歐的崩潰。

意大利共和國簡介(一)

文藝復興後三傑:達·芬奇,拉菲爾、米凱朗基羅

中世紀時期

568年,意大利北部建立了倫巴德王國,774併入法蘭克王國。意大利中世紀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北部強大城邦的崛起,其中著名的有米蘭公國、威尼斯共和國、熱那亞共和國、佛羅倫薩共和國等。15世紀,文藝復興造就了多那太羅、波提切利、達·芬奇、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等藝術天才。到了16世紀早期,意大利大部分領土處於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之下。在拿破崙於1796年入侵之後,消失了幾個世紀的統一跡象又重新顯現。

意大利共和國簡介(一)

文藝復興前三傑: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近現代史

19世紀60年代,在愛國者馬志尼和加里波第的努力下,意大利統一運動(意大利復興運動)蓬勃開展。

1861年,意大利王國宣佈成立,原撒丁王國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成為了意大利國王。

意大利共和國簡介(一)

意大利統一之後就走上了對外擴張的資本主義殖民道路並且以強國的姿態出現在歐洲的政治外交中,在19世紀60到80年代成功蠶食了東非紅海沿岸的交通要地厄立特里亞和南索馬里;1912年奪取了北非的利比亞和愛琴海羅德諸島。

意大利共和國簡介(一)

1921年,墨索里尼的法西斯黨掌握了國家大權。與德國日本相繼簽訂了“鋼鐵同盟”和“反共產協定”等一系列條約成立了軸心國集團企圖重新瓜分世界。

二戰前夕在歐洲佔領了阿爾巴尼亞,在非洲佔領了埃塞俄比亞,1940年意大利勢力範圍遍及地中海、北非、東非達到鼎盛。隨後在與英國遠征軍的戰鬥中遭受一連串的打擊後萎縮,並於1943年投降退出軸心國集團,海外領地崩潰,二戰後只保留了南索馬里的統治權,直到1960年。

意大利共和國簡介(一)

意大利是1957年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時的六個創始國之一。經濟曾在二戰後以3倍於二戰前的增長速度飛速發展,被當時的西方媒體稱之為阿爾卑斯山南面的奇蹟,在當時只有日本和聯邦德國增長速度比意大利更高。進入90年代又遭遇了經濟和政治危機,成為“笨豬五國”之一。為了加入歐洲貨幣聯盟,意大利不得不進行財政緊縮。另外,在1992年一些反黑手黨的人被暗殺之後,意大利果斷地展開了打擊西西里黑手黨的鬥爭。

意大利共和國簡介(一)

區劃信息

意大利劃分為20個一級行政區——大區,共110個省,8092個市(鎮)。20個大區中有五個是實施特殊法律的自治大區它們是:瓦萊達奧斯塔大區、特倫蒂諾-上阿迪傑大區、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亞大區、西西里大區和撒丁大區。現行意大利的ISO3166:IT 代碼分為兩級:20個大區及其下轄的110個省。其中20個大區代碼有兩個數字組成,110省代碼有兩個字母組成。

意大利共和國簡介(一)

主要城市

羅馬:

意大利首都羅馬是有著輝煌歷史的歐洲文明古城,天主教中心,羅馬教廷所在地,前羅馬帝國首都,羅馬帝國時期中國正處於東漢,而東漢班超延伸到歐洲的絲綢之路首次將中國和羅馬連結起來,東漢時羅馬第一次來到了中國,順著絲綢之路來到了東漢京師,也是絲綢之路起點的洛陽,所以一直有著東洛陽西羅馬的說法。

意大利共和國簡介(一)

由於它建在7座山丘之上並有悠久的歷史,故被稱為“七丘城”和“永恆之城”。羅馬位於亞平寧半島中部的臺伯河畔,總面積為1507.6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208平方公里。羅馬市現由55個居民區組成,人口277.4萬(2011年),其都會區人口540萬,羅馬市是意大利最大的城市。

意大利共和國簡介(一)

米蘭:

米蘭,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意大利北部倫巴第大區首府,米蘭省省會,前西羅馬帝國首都,波河平原北岸,人口183萬,都會區人口755萬,涵蓋9個省,272個市,是意大利最大的大都市和歐洲及世界最大的都會區之一。是意大利的經濟引擎,經濟首都。

意大利共和國簡介(一)

都靈:

都靈是意大利第三大城市,大工業中心之一,皮埃蒙特區首府。位於波河上游谷地,海拔243米。人口約103.5萬。冬溫夏熱,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冬春降水較多,且多山谷風。都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業發展迅速,尤以汽車製造業聞名於世。現為意大利最大的工業中心之一,多大型的現代化企業。歐洲的電力鍊鋼和電子加工中心之一。在阿爾卑斯山脈廉價水電基礎上,重點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有發動機、機床、電子、電器、化學、軸承、飛機、精密儀器、儀表以及軍火工業等。

意大利共和國簡介(一)

國旗

意大利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相連構成,從左至右依次為綠、白、紅三色。意大利原來國旗的顏色與法國國旗相同,1796年才把藍色改為綠色。

據記載,1796年拿破崙的意大利軍團在征戰中曾使用由拿破崙本人設計的綠、白、紅三色旗。1946年意大利共和國建立,正式規定綠、白、紅三色旗為共和國國旗。

意大利共和國簡介(一)

國徽

意大利國徽呈圓形。中心圖案是一個帶紅邊的五角星,象徵意大利共和國;五角星背後是一個大齒輪,象徵勞動者;齒輪周圍由橄欖(olives)枝葉和橡樹葉環繞,象徵和平與強盛。底部的紅色綬帶上寫著“意大利共和國”。

意大利共和國簡介(一)

雛菊;也是一種由奶酪,番茄醬和羅勒製成的比薩餅的名字。

意大利共和國簡介(一)

國石:珊瑚

意大利共和國簡介(一)

憲法

現行憲法是1947年12月22日由立憲大會通過。憲法規定意大利是一個建立在勞動基礎上的民主共和國。總統對外代表國家,由參、眾兩院聯席會議選出。總理由總統任命,對議會負責。

意大利共和國簡介(一)

議會

議會是最高立法和監督機構,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兩院具有同等權力,各自可通過決議,但兩院決議相互關聯。除少數終身參議員外,參、眾議員均由普選產生,任期5年。議會的主要職能是:制定和修改憲法和法律,選舉總統,審議和通過對政府的信任或不信任案,監督政府工作,討論和批准國家預算、決算,對總統、總理、部長有彈劾權,決定戰爭狀態和授予政府必要的政治決定權力等。在總統選舉和宣誓就職等特殊情況下,兩院舉行聯席會議。

意大利共和國簡介(一)

司法

最高司法委員會是最高司法權力機構,擁有獨立司法體制和任命法官的權力,有法官的任命、分配、調遣、提升和規定措施等項權力。由33人組成,總統任主席,最高法院院長和總檢察長為當然成員。其他成員由議會選舉的10位委員(律師和司法教授)和全體法官選出的20位法官組成,任期4年,不得連任和兼職。憲法法院主要是檢查和監督法律條文是否符合憲法,由15名法官組成,任期9年,不得兼職,享有豁免權。

此外,還依次設有地方調解法官、初審法院(輕罪)、法庭、初審法院(負責民事和刑事案件)、上訴法院、審計院(主管公共賬目和養老金)等。

意大利共和國簡介(一)

意大利自然資源貧乏,僅有水力、地熱、天然氣等能源和大理石、粘土、汞、硫磺以及少量鉛、鋁、鋅和鋁礬土等礦產資源。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只能滿足一小部分國內市場需求,75%的能源供給和主要工業原料依賴國外進口。

意大利共和國簡介(一)

意大利傳統重要可再生能源為地熱和水力,地熱發電量為世界第2僅次美國,水力發電為世界第九。意大利一直重視發展太陽能,意國是世界第一光伏裝機容量國(佔世界份額4分之一),意大利國內可再生能源供給比例已經達到能源總需求25%。

意大利共和國簡介(一)

意大利交通基礎設施較齊全。國內運輸主要依靠公路,鐵路、水路和航空運輸也較發達。意大利公路網總長83.7萬公里,高速公路網總長6532公里,鐵路網總長16529公里。有熱那亞、那不勒斯、威尼斯、的裡雅斯特、塔蘭託、裡窩那、錫拉庫扎等19個主要港口。機場共98個。

意大利交通運輸系統屬於世界最完善的交通系統之一,國內各種交通運輸系統建築長度總和位於世界前20,人均擁有交通路線長度則處於世界前十。

公路

最發達最高效的公路系統之一。意大利每平方公里面積公路密度位居歐洲第三,但總長度份額驚人的佔據歐洲44國整個公路網總和的16.2%。其中國家高速公路全長達6600公里,在歐盟排第四。

意大利共和國簡介(一)

鐵路

意大利鐵路網星羅棋佈,共有火車站3500多個。鐵路線路有很多隧道,其中與瑞士的森皮奧內隧道長19.8公里,是世界第一長鐵路隧道。意大利鐵路全長16356公里與英國相當,排歐洲第三,佔據歐洲鐵路總長度10.7%的份額。每年運載旅客4.73億人次,貨物8700萬噸。此外,意大利也是世界發展高鐵項目最早的國家之一。1992年已建成羅馬與佛羅倫薩之間的高鐵,2004年意大利高鐵總長度達1525公里,完成國內高鐵網絡的建設。目前意大利與法國正在投入85億歐元修建歐洲最大的跨國高鐵,連接法國的里昂和意大利都靈,預計2023年完工。

意大利共和國簡介(一)

航空

意大利空運系統也較為發達。空運人次高達一億人次。貨物接近80萬噸。意大利航空運輸先天條件優越,至歐洲和地中海主要首都城市的飛行時間均不超過3小時,國內航線密集,從北部到南部飛行所需時間不超過1小時。意大利大小機場總數為98個,其中主要機場有羅馬的菲烏米奇諾,米蘭的利納特、馬爾奔薩,都靈的卡塞萊等。

意大利共和國簡介(一)

水運

意大利水運系統發達,其中佔主要地位為海運,意大利近8000公里漫長的海岸線上分佈著148個大大小小的港口,主要港口則有熱那亞港(地中海第二大港)那不勒斯港(意大利最大客運港)塔蘭託港(地中海最大軍事港口)。全國港口年客流量高達9000萬,年貨物吞吐量為463億噸;擁有280公里停泊船塢,55萬艘船隻;意大利國內水運(運河和河道)不佔優勢,長度為1500公里。

意大利共和國簡介(一)

人口6055.1萬。主要是意大利人。講意大利語,個別邊境地區講法語和德語。大部分居民信奉天主教。

意大利共和國簡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