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沿河而建的明清小鎮,鱗次櫛比古老而典雅,曾與景德鎮齊名

中國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帶你去一個你曾經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

沿河而建的明清小鎮,鱗次櫛比古老而典雅,曾與景德鎮齊名

鉛(yan)山縣位於武夷山北麓,因縣西有座桂陽山,產鉛、銅,故稱為鉛山。同治《鉛山縣誌》記載:鉛山,在縣治西南七里招善鄉,舊名桂陽山,又云楊梅山,山產銅鉛,南唐嘗置鉛場於此,宋因之名故。

沿河而建的明清小鎮,鱗次櫛比古老而典雅,曾與景德鎮齊名

鉛山的陸路交通較為發達。至清朝,縣治永平鎮有陸路大道四條,東去嶺陽關,西去雲霽關,南去分水關,北去石溪與上饒縣交界處;小路六條,東去黃桂社,西南去馬鈴關,西南去火燒關,兩南去鴨母關,西北去湖頭嶺,南去桐木關。

沿河而建的明清小鎮,鱗次櫛比古老而典雅,曾與景德鎮齊名

鉛山縣河口鎮位於上饒的西南部,江西四大歷史名鎮之一,以產銷紙張聞名全國。火車乘到上饒市後,乘大巴40分鐘進入河口鎮。一路上稻田飄香,瓜藤吐蔓,黃花微露,空氣也能明顯感到逐漸清新起來。

沿河而建的明清小鎮,鱗次櫛比古老而典雅,曾與景德鎮齊名

走進古鎮老街區,很少有汽車,這是個城市和農村的交界地。既有城市的繁華,又有鄉村的淳樸,到古鎮不用請導遊,可以自己隨便逛逛,領略不一樣的風情,累了,也可以坐上飄著紅棚的人力車,慵懶地躺著享受一下古人的情懷,還能聽聽淳樸的居民介紹風土人情。

沿河而建的明清小鎮,鱗次櫛比古老而典雅,曾與景德鎮齊名

河口古鎮素有“九弄十三街”之稱,臨河古街道目前還保留著明、清時期的格局,街頭的百年老藥號金利合藥店,門面氣派,石柱上雕鑿有對聯,門楣上刻有“金利合”三字,古雅大氣。牆角雖然有些斑駁陳舊,但兩旁的柱子巍然聳立,透著當年的富貴,淡淡的藥香溢出,沁人肺腑。

沿河而建的明清小鎮,鱗次櫛比古老而典雅,曾與景德鎮齊名

古街寬約6米,路面用青石板和鵝卵石鋪設,兩側是舊時的木門老宅,眼前不時地出現“二堡街”、“一堡街”、“觀音堂弄”等古老的字眼,彷彿跌入另一個時空。走近一間古宅,門楹上刻有“大夫第”,據說是明宰相費宏的宅第,老屋透著幽深古舊,雕樑刻柱,依稀可見當時的繁華。古鎮人文薈萃,人才輩出,民間流傳著 “隔河二宰相,百里三狀元,一門九進士”的佳話。

沿河而建的明清小鎮,鱗次櫛比古老而典雅,曾與景德鎮齊名

如今,這裡仍保留著舊時繁華的印記和古樸的風貌。沿河五百米長的明清古街,層樓綿延,鱗次櫛比,古老而典雅;青石板路面上的道道車轍,記錄下當年小鎮的繁榮。鎮內小河蜿蜓迥轉,一座座青石橋橫跨兩岸,增添了小鎮的水鄉情調。沿江碼頭的碑石上,字跡歷歷可見,令人回想起當年“貨聚八閩川廣,語雜兩浙淮楊,舟楫夜泊,繞岸燈輝”之盛。

沿河而建的明清小鎮,鱗次櫛比古老而典雅,曾與景德鎮齊名

古鎮北面,是聞名的九獅山,為縣北門戶,又稱龍門。山下江水深不可測,據說從這裡可以直達龍宮,故名“龍門第一關”現鐫刻在峭壁上的“龍門第一關”五個大字仍清晰可見。九獅第一山下的明代“天乳寺”為明代佛寺,寺邊有一天然水池,上書“天乳寺”相傳為康熙手跡。

沿河而建的明清小鎮,鱗次櫛比古老而典雅,曾與景德鎮齊名

繁華洗淨,如今的河口,卻寂寞如斯。那些坐在房屋門口的老人,歲月在他們的臉上雕刻出道道痕跡,眼中寫滿了寬容和睿智。這些在此居住了一輩子的老人,就這樣守候在自己的故土,就好像麥田的守望者,日復一日。

沿河而建的明清小鎮,鱗次櫛比古老而典雅,曾與景德鎮齊名

歷史與文化如此的沉甸,走在溼漉漉的青石板上,你總有一種莫名的感動。

沿河而建的明清小鎮,鱗次櫛比古老而典雅,曾與景德鎮齊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