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皇帝頭上戴的帽子有一個特殊的稱謂——翼善冠。 之所以這種帽子被稱為翼善冠,是因為這種帽子看起來有點像一個漢字"善"字。但在明代近三百年的歷史中,這種帽子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最近我在看《江山紀》的劇照。從劇照來看,《江山紀》的服化道還原度也非常高,但是,劇照裡也出現了一些錯誤——馮紹峰飾演的朱棣,頭上戴的翼善冠,其實就有點不符合歷史。
當然,這裡並非挑刺,而是想趁此機會普及一下關於翼善冠的知識。那這裡的翼善冠為何不合時宜呢?關於翼善冠又有哪些知識呢?且聽我仔細分析。
明朝初期的翼善冠沒有裝飾品,也被稱為"烏紗翼善冠"
明朝初年的翼善冠和明朝中後期的翼善冠是不同的。各個朝代開國初期,開國皇帝的龍袍和帽子其實都比較簡潔,裝飾的物件和圖案都很少。翼善冠也是如此。
在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頭上戴的帽子,實際上都沒有任何修飾,都是簡簡單單的黑色帽子——這種帽子就叫做烏紗翼善冠。
烏紗翼善冠和明代文官的烏紗帽本質上是一樣的。但是,從外形上來看,明代的烏紗帽左右兩側各有一個"翅膀"。
現在很多地方的博物館裡,都還存有明代烏紗帽的實物。
翼善冠的特色是,帽子後面的"雙翅"被別到了帽子頂端,使得帽子頂端出現了一對類似"兔耳朵"的形象。
所以,這種帽子的外形看上去就像一個漢字的"善"字,再加上帽子上的"兔耳朵"實際上是一對"翅膀"組成的,所以就被稱為"翼善冠"。
明太祖朱元璋頭上戴的也是這種帽子,我們從太祖的畫像中仍然可以看出這一帽子的特色:
而在《江山紀》中,馮紹峰飾演的朱棣和陳寶國飾演的朱允炆,頭上戴的都是有裝飾物的翼善冠。
這顯然是不符合明初帽子的樣式的。那這種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
其實也並非是劇組瞎拍,而是在歷史上,確實也存在這樣的的帽子。不僅存在,在明代中後期,這種帽子反而成為了主流。
明代中後期,烏紗翼善冠變得更加"奢華",龍形裝飾物被繡在了帽子上
1956年到1957年,我國考古學家著手對明神宗萬曆皇帝的定陵進行考古發掘。這次考古發掘有了許多重大發現。
在考古現場,專家們不僅發現了一定黃色的翼善冠,還發現了一定黑色的翼善冠。
起初人們都在糾結,明代皇帝的帽子會不會是分為黃色和黑色兩種。甚至後來很多中國古裝劇,在拍到明代皇帝時,他們都會戴上一頂黃色的帽子。
但是,通過對比明代皇帝的畫像我們就可以發現,黃色是明器的可能性更大,黑色更有可能是皇帝日常戴的較為正式的帽子。比如在現存的萬曆皇帝畫像裡,就出現了這種繡有龍形裝飾品的烏紗翼善冠。
在明代著名繪畫《徐顯卿宦跡圖》裡面,當時還比較年輕的身穿青灰色龍袍的萬曆皇帝,頭上戴的帽子似乎也是攀龍烏紗翼善冠——帽子上有很明顯的金色裝飾物。
明熹宗也有頭戴攀龍烏紗翼善冠的畫像:
所以,這是明代中後期才有的,而早期的皇帝們,更多的是戴一些比較樸素的烏紗翼善冠。
因此,馮紹峰在《江山紀》中所戴的翼善冠,雖然設計上是對的,但是在時間上卻有問題。
到了明朝中後期,兩種帽子都有人戴
很多人可能會有疑問,既然明朝中後期出現了攀龍烏紗翼善冠,那是不是說明,原先的那種純黑色的烏紗翼善冠就被淘汰了呢?
當然不是的。比如明武宗就有一幅畫像,這幅畫像裡,他頭上戴的就是烏紗翼善冠。
這種烏紗翼善冠和明前中期的烏紗翼善冠基本上是一致的。如果硬要說有什麼區別的話,那就是帽子要比以前稍微高一點了。
在明代中後期,隨著文化和審美的發展,明代的士大夫們在服飾上普遍追求"復古"。比如嘉靖朝,皇帝就帶頭把原本進賢冠服上的方心曲領給去掉了。
方心曲領原本是宋代搞出來的一套衣冠制度,但到了嘉靖朝,皇帝和大臣們在進行一番研究之後發現,方心曲領好像是對"古禮"的誤解——既然要追求"復古",那怎麼能搞錯的東西呢?所以就把這套從宋延續到明的制度給給去掉了。
其次,為了追求古人的那張"高冠博帶",明代中後期也越來越流行更高的帽子和更寬大的衣服。
在《鶴唳華亭》中,太子和齊王經常戴的這種幞頭,就很有明代烏紗翼善冠色彩:
通過古代繪畫,我們能夠簡單考據很多文化知識,但是這也存在時間限制
最近上映的這些劇都比較考據。《長安十二時辰》就是典型的"考據派",裡面的器物、禮儀和服飾,都十分講究。我之前就寫過很多這方面的文章。
但是很多人在"考究"的過程中還是忽略了一樣東西——那就是不同時期的不同服飾,可能是稍有區別的。
比如,你如果拍李世民,你如果用《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服飾,很可能就稍有問題。
就拿帽子來說,唐玄宗所戴的帽子,和唐初李世民那個時代流行的帽子是不大一樣的。
通過一些文獻資料和繪畫作品,我們發現,唐初的帽子實際上比較矮,沒有玄宗時期那麼高。所以,《貞觀之治》中所還原的帽子才是比較符合歷史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唐代畫家閻立本通過他的繪畫《步輦圖》,穿越了千年,將這一條對我們當代人生活並無多大幫助但對我們瞭解唐初服飾又比較有用的信息傳遞給了我們。
所以,當你學會通過一幅畫去了解歷史的時候,這還不夠。你還要注意區分時期。
這裡並非是挑《江山紀》的刺,而是希望我的讀者們能多一些文化修養、審美能力以及辨別能力。
閱讀更多 去疾書院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