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天津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候鸟天堂”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曲照贵摄影、王麟、记者王敏图文报道12月16日,天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路红介绍天津湿地和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有关情况,相关领导出席会议并回答了媒体记者感兴趣的问题。

天津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候鸟天堂”

新闻发布会现场

路红指出:2018年11月27日,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挂牌成立。这一年多以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朋友们监督支持下,天津城乡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不断进步。生态环境好不好,候鸟用翅膀投票,在人和大自然的共同庇护下,天津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候鸟天堂”。

路红介绍:今年天津湿地和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工作进展情况。

一、确保湿地自然保护区“1+4”规划顺利实施

湿地自然保护区“1+4”规划是指《天津市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和《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天津市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天津市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规划》《天津市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2017年“1+4”规划批复实施后,各相关委办局和属地区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落实监管责任和属地主体责任,确保完成各项工作。

稳步推进生态移民工程。为减少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计划逐步将七里海湿地缓冲区5个村分别迁入潘庄、北淮淀两个示范镇,大黄堡核心区4个村、缓冲区5个村庄进行外迁。目前,北淮淀示范镇、潘庄示范镇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大黄堡保护区规划建设初步方案已完成,同时大力推进资金筹措工作,统筹做好移民前期各项准备工作。

全力推进土地流转。除部分建成村庄、道路外,大黄堡完成全部核心区、缓冲区10.57万亩土地流转,七里海已完成核心区6.84万亩土地流转,今年已完成缓冲区3.29万亩土地流转。2018、2019年,市财政安排两个区政府生态补偿资金1.89亿元用于流转集体土地,按照每年每亩500元标准给予补偿,在全国省级层面走在前列。流转后通过断路、设卡等形式,实现核心区封闭管理,为统一保护、统一管理、统一修复创造了条件。

持续实施生态补水。通过周密策划、积极协调、科学调度,市水务部门合理调配水源向湿地保护区实施生态补水。2017年向4个湿地保护区补水2.65亿立方米,2018年补水3.14亿立方米,2019年补水4.14亿立方米,有力保障了湿地生态系统持续向好发展。同时积极推进各项水利设施工程。

实施湿地修复工程。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对集中连片、破碎化严重、功能退化的自然湿地进行修复和综合整治。七里海湿地建成49公里环核心区围栏及围栏监控设施,原有渠道疏浚,鸟岛堆建及改造,堤埝拆除、地形地貌修复工作已基本完成,同时对部分苇地进行了旋耕复壮及芦苇和水生植物栽植工作。大黄堡湿地建立核心区55公里围网,完成河道疏浚,实施鱼塘疏通、野生动物栖息地改善等修复工作。北大港湿地利用本土耐盐植物,恢复湿地600亩,治理外来物种互花米草450亩,并开展芦苇刈割复壮等工作。团泊湿地开展了区内西堤北段退化湿地修复工作。同时四个湿地保护区持续做好人工投喂高粱、小鱼等食物工作,为鸟类迁徙和繁衍提供充足食物。

通过规划实施,湿地保护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湿地功能不断恢复。根据市生态环境局监测中心开展的生态保护状况遥感监测与评估工作结果分析,四个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均为优良状况。生态环境的好转,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候鸟在此迁徙和停歇,每年途经的候鸟达到百万只以上。据观测,2019年北大港湿地过境候鸟数量累计达到100万只,相较往年增长5万只左右。观测到的候鸟种类达到276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物种11种,国家Ⅱ级保护物种37种,比2017年的249种增长了10%。今年首次在天津观测到的世界濒危物种白头硬尾鸭和雪雁,多年不见的国家一级保护物种黑鹳、大鸨皆现身北大港保护区,还观测到东方白鹳、白鹤、青头潜鸭、丹顶鹤、黑脸琵鹭、中华秋沙鸭、火烈鸟等珍稀鸟类。今年春季东方白鹳在北大港湿地筑巢13巢,繁殖幼鸟17只。此外,曾在七里海消失10多年的震旦鸦雀、中华攀雀、文须雀等近危鸟类又重返七里海。

二、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地改革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部署。2019年4月18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致函我局,同意天津市开展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试点工作。我市共有各类型自然保护地13个,存在着保护地交叉重叠、保护地内村镇和基本农田密集、管理多头粗放、保护对象不清晰等问题,对生态保护和生产发展制约较大,亟待解决。

按照市领导的批示精神,我局对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局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部署大力推动。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关于同意天津市开展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试点的函》为指引,到目前为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起草了《天津市开展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试点工作方案》,征求了有关区政府和市有关部门意见,正在按照方案推动相关工作。

二是建立工作机制,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天津市开展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协调各区做好建设保护地体系试点工作。成立了市自然保护地评审委员会,为今后我市自然保护地保护、建设和发展提供专业技术咨询。组建了由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天津市测绘院、国家林草局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等有关专家组成的技术团队,负责自然保护地规划编制、专题研究、数据库建设等工作。

三是开展了自然资源和自然保护地现状摸底调查工作。初步对本市域内重要生态系统、重要自然遗迹、重要风景资源和保护物种集聚区域的分布格局和保护价值开展了现状调查。对全市自然保护地类型、数量、规模、分布以及交叉重叠等自然现状,人员队伍、机构编制、土地权属等管理情况进行了摸底。正在建设针对每个自然保护地的面积、边界、功能区划、保护地内基本农田和村镇分布及规模、原著居民数量等资料的数据库。

四是开展了现状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在本底调查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按照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的总原则,对各类自然保护地进行了整合优化。一是开展了蓟州北部山区自然保护地的整合工作,目前方案基本确定,已向蓟州区政府汇报,并初步征求了地质、动植物等相关领域的专家意见,下一步将继续深化调整。二是对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和功能分区进行了调整,目前正在方案比选阶段。三是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重新确定了青龙湾固沙林自然保护区保护类型。

五是选划新的自然保护地。2013年以来,国家先后批准同意天津武清永定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天津宝坻潮白河国家湿地公园、蓟县州河国家湿地公园、下营环秀湖国家湿地公园四个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目前,宝坻潮白河国家湿地公园和武清永定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已接受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司组织的专家组验收,正在等待结果,蓟州区两个湿地公园正按计划推进建设。同时,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国发〔2018〕24号)、《天津市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工作实施方案》等相关要求,对天津大港湿地、汉沽湿地和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海岸线以下区域、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等滨海湿地资源禀赋及保护价值进行评估,以适当形式纳入保护体系,加强滨海湿地保护。

三、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

(一)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组织领导机构得到加强。今年4月,我市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16个区和市委宣传部、公安、市场监管、交通、农业农村委、海关、邮政等14个市级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天津市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各区、各部门根据要求,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为全市野生动物保护长效机制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是责任分工进一步明确。今年3月市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天津市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明确了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工作制度,以及各成员单位在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方面的具体职责分工,为各单位今后更好开展工作提供了遵循。

三是建立了检查考核机制。按照《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要求,将各区、市级相关部门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市级环保督察和全市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考核指标,检查考核结果将作为对各区、相关部门绩效考评和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狠抓日常工作,形成长效机制

一是扎实开展巡查督查工作。今年以来,全市共出动公安民警、执法人员及志愿者112726人(次),出动车辆18247台(次),检查点位103601处(次)。市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2019年度全市野生动物保护督查工作方案》,坚持禁猎期期间每月一次,非禁猎期期间每季度一次,对各区进行了全面督导检查。

二是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今年以来,我市继续扎实推进湿地自然保护区“1+4”规划的落实,相关区积极推动土地流转、生态移民、引水调蓄、巡护防护、苇海修复、鸟类保护等工程建设。目前,北大港、七里海、大黄堡、团泊四个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已经对核心区实现封闭或半封闭式管理,并设置了警示标识和电子监控设施,做到了巡查监控全覆盖。通过实施生态补水和苇海复壮修复等工程,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为鸟类生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三是强化野生动物交易、食用、运输等方面的监管。市市场监管委联合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紧紧围绕食用农产品流通环节、餐饮服务环节、市场交易环节、药品流通环节,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分别与和平、河北、红桥、北辰区政府,联合开展了针对野生动物交易场所的整治行动。市交通运输委重点加强了对铁路、公路、水路、民航运输和寄递物流等场站和点位的检查,特别是加大了在高速公路收费站出口和普通公路重点点位的检查,共设立野生动物保护标志牌20块,排查各类车辆165.5万辆。市水务局研究制定了《加强河湖管理范围内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方案》和《开展打击“毒鱼、炸鱼、电鱼”专项执法行动工作方案》,对巡视巡查、宣传教育、专项执法、协调联动等方面做出安排部署,并印发各区河长办、各级水务管理部门落实。今年以来,天津海关共查没各类珍稀、濒危物种及制品5815只(件)。市生态环境、城市管理、邮政、财政、民族宗教等部门都按照职责分工,有效开展了相关工作。

四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到野生动物保护中来,是壮大保护力量的有效途径。为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我们采取“政府+民间”的工作模式,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信息共享机制、联合巡查检查机制,有效争取了一大批民间组织、志愿者对保护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在打击滥捕乱猎、违法经营,维护候鸟迁飞安全巡查巡护,以及开展保护宣传、提高公众保护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

一是深入开展了摸底排查。今年以来,由市公安局牵头,市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配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依法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通过对重点物种、重点物品、重点人员、重点地区的拉网式排查,摸排掌握了大量有价值的涉案线索,并及时开展了行政违法查处工作,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进行刑事处理。

二是有效加强了协作配合。各级公安机关与各级野保部门实现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同联动的良好工作机制,推动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为更好开展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动,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是严打违法犯罪行为。今年以来,我市公安机关针对非法猎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案件,共破案125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50人,有力打击震慑了各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

(四)全力做好野生动物救护与放归

2019年,市野生动物救护驯养繁殖中心共接到各类机构和个人打来的救护或咨询电话1200余个。通过核实情况,对确需采取救护的野生动物全部实施了收容救护,救护率达到了100%。经统计,截至目前,救护人员出勤人数达到950余人次,出动车辆420余台次,累计行程5万余公里,收容救护各类野生动物2859头只,其中鸟类数量占90%以上。主要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2只,如丹顶鹤、大鸨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06只,如白枕鹤、大鵟、猕猴等;“三有”保护动物603只,外来物种2143只。涉及种类50余个,救护范围覆盖天津整个地区。动物收容来源主要以公众发现救护和执法机构查扣移交2种形式为主。针对通过救治后,身体机能恢复良好,具备野外生存能力的野生动物,工作人员适时选择生境及时放归,使它们尽快回归大自然。今年共计放归野生动物593头只。

2019年,市野生动物救护驯养繁殖中心共集中放归野生动物5次,涉及16个品种,数量总计47只。其中在本市范围内放归2次,地点分别为大港湿地和蓟州于桥库区周边;赴异地放归3次,地点分别为江西的鄱阳湖和广西的北海星岛湖。通过放归活动,不仅展示了我市野生动物救护成果,丰富了野外种群数量,同时也起到了保护宣传的作用。

(五)开展宣传教育,提升保护意识

一是充分利用重要节点进行宣传。今年以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分别与滨海新区政府、北辰区政府、蓟州区政府,在3月3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4月“天津市第38届爱鸟周”和11月“野生动物宣传月”,采取放飞救护候鸟、投放鱼苗、摄影作品展示、宣传品发放、联合签名、法律法规和保护知识宣传等形式,集中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大型宣传活动。同时,我们组织各区结合本区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二是加大重要时期宣传力度。在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今年3至5月和9至11月我市禁猎期期间,天津电视台、天津广播电台、天津日报、今晚报、津云等新闻媒体采取专题访谈、热线答疑、新闻报道、公布举报电话、滚动播出法律法规和宣传标语等形式,开展全领域、多频次的宣传报道,有效提高了全社会爱护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通过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和志愿者的明查暗访显示,广大市民“捕鸟违法、护鸟光荣”的意识也已普遍形成。

三是强化各级领导干部法规意识。通过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内容和考核试题纳入全市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考核系统,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提高各部门依法行政能力水平。

四、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建设

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论”在天津的生动实践,是天津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林田湖草生态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天津的重要举措,我局为此组织编制了《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2018-2035年)》。2019年10月25日,天津市人民政府作出批复,原则同意该项规划,要求在批复规划指导下,开展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环境治理、土地利用、产业转型、基础设施、发展建设等其他专项规划和区级生态屏障区规划的编制,指导该区域生态建设发展。

屏障区总面积736平方公里,通过联通天津北部盘山——于桥水库生态建设保护区、中部七里海——大黄堡生态湿地保护区、南部团泊洼——北大港生态湿地保护区,构筑京津冀环首都生态屏障带;实施分级管理,按照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田则田、宜水则水的原则谋划生态结构,展现“水丰、绿茂、成林、成片”的景观;优化城市结构,将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建设成为“生态屏障,津沽绿谷”。

2019年双城生态屏障重点开展了海河生态芯滨河绿道、古海岸生态绿廊(北段)、古海岸生态绿廊(南段)、津南卫南洼湿地片区、滨海官港生态森林、津南绿芯、金钟河湿地片区和西青生态绿廊八个重点地区的建设。主要安排了拆迁与生态修复工程,目前已完成155.84万平方米;造林绿化工程,今年计划的3.58万亩造林任务已全部完成,目前屏障区一级管控区各类林木总面积已经达到13.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目前完成津南区咸水沽、八里台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7200亩;完成王稳庄优质水稻种植基地建设和1350亩水稻公园建设;以及水生态环境治理工程;道路交通建设工程;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污染治理工程;旅游发展工程;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工程等。

在谈到下一步重点工作时路红表示:一是督导各区加快年度建设工程,围绕 “十大重点工程”,突出重点项目建设,确保高质量完成2019年建设任务;二是围绕“天字骨架”,突出“八大重点片区”建设,认真筹划2020年建设任务;三是贯彻落实市政府批复的《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水系规划》和《路网规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