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推薦
上一部看的馮小剛的電影還是《芳華》,那是藝考之時,在電影院提前看的點映。這次依然是點映。在馮小剛導演,黃軒和楊採鈺主演的電影《只有芸知道》上映之前,很多人都以為,這個電影的名字,是從許茹芸的《如果雲知道》來的,所以經常把它叫錯成《如果芸知道》。但直到我看了點映之後,我才知道,為什麼這部電影叫這樣一個名字了。因為,主人公隋東風和羅芸的往事,只有他們知道,羅芸隱藏了什麼秘密,只有她知道。
在馮小剛的電影中,《只有芸知道》算得上是一部返璞歸真之作,電影沒有多大的格局,也沒有過多捧腹的笑料,其所有的只是一段源於馮小剛摯友真實愛情經的改編,所以這段發生在新西蘭的華人愛情是私人的,它無法向《芳華》一樣帶來時代性的共鳴,但好在電影仍舊能讓人感知到一份純樸的愛意。
《只有芸知道》的前四十分鐘,是欲揚先抑的四十分鐘,非常平緩的記敘,險些流失了一些耐心不足的觀眾。影片前半段,唯一存在的強情節就是賴賬的外國酒鬼食客差點掏槍,在國外開中餐館做生意的東風和羅芸諸多不容易的展現稍顯薄弱,切菜切到手、被賴賬,這些生活流的一地雞毛被搬上大銀幕時,差點讓人誤認為陷入了主觀言說的囹圄。
這部電影其實在故事上與馮小剛早年的《永失我愛》頗為相似,兩部電影講的都是絕症下的愛情,而不同之處則在於《只有芸知道》更為專注於展現一段屬於兩個人的感情沉澱,十五年的相濡以沫使這部電影擁有太多可以切入的話題,當原本的文藝青年為了生計掌起了鍋勺,並不轟轟烈烈的愛情讓人所見的是一份源於時間的沉澱,而也正是因為這份沉澱,使電影固然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但如果你能走入電影人物的情感之中,便能被其愛的純粹所感動。
《只有芸知道》更像是一首馮小剛為朋友所做的抒情之詩,非線性敘事的剪輯其實並沒有賦予電影懸疑或者是反轉,他只是成為了馮小剛的抒情手法,如果你無法在短時間內融被電影的情感所帶動,那麼這部長達兩個多小時的電影無疑會讓人倍感冗長。影片仍舊是存在問題的,它雖然相比馮小剛過往的作品多了一份唯美,卻缺少了一份真實,這種真實是在歷經了多年的生活後,不論是男主還是女主都看不到他們面對生活的滄桑感,這種滄桑感例如《地久天長》中的夫妻,也例如電影最後現身的真人,十幾年的時間和喪妻之痛能改變一個人太多太多,然而電影裡的黃軒和楊採鈺除了外貌有著些許的改變外,卻讓人看不到多大真正的變化,這種刻意在最高追求自我藝術表達或者說是演員無法為電影作出犧牲的表現,使電影所展現的這段跨越多年的愛情沒有能畫上一個真實有力的句話。
馮小剛希望通過這部獻給朋友的電影讓世人去感知他所理解的純愛,去在平凡瑣碎中發現這一愛的美好,這樣的故事固然沒有錯,但馮導在表現手法上的私人,不願意注入過多戲劇性的平凡,註定了《只有芸知道》的純愛,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去知道。
以下摘自網絡
12月17日星期二,北京隆冬的夜色,四面八方的人趕來世紀劇院,參加馮小剛新片《只有芸知道》首映禮。在這次首映禮上,大半個導演協會的人幾本都來給這位老領導捧場,因前不久稅務風波導致熱錢大筆撤離影視行業“艱難過冬”的演員們也趕來給這位老炮兒撐場子,夫妻檔、親友檔甚多,比如張國立夫婦、顧長衛夫婦、管虎夫婦、張涵予夫婦、劉燁夫婦、劉少紅母女、劉震雲父女等。如果不是這部片子,或者大部分人以為,這位老炮兒恐怕要啞火,不僅遠離了專屬於他的賀歲檔,更很難進入平常檔期,可偏偏他躲起來在國外拍了這麼個片子,片子土壤肥厚,既得益於此前在戰友文工團當美工的青蔥歲月,也得益於成名後異國他鄉的所聞所感。有人說馮小剛脾氣特臭,可是看完這片子,似乎又能看出幾分爺們兒的真性情,當時從戰友文工團出來的張述,後來成了馮小剛的貼身大秘,幫助他完成了30多部戲,酒逢知己千杯少,在馮小剛跌了一個大跟頭準備重新爬起來時,他選擇用影像的方式記錄摯友與其愛妻的故事,想必,他的重情重義,也是每位捧場嘉賓的願意前來出席活動的緣由之一。
閱讀更多 滑癢癢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