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粤港澳大湾区:提升国际化营商环境需要魄力

本报记者 张李源清

近日,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和南方都市报社联合主办的“打造数字政府共建活力湾区——推动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来自广州市政协、广州市社科院、广州大学以及广东的官员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研讨,为大湾区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建言献策。

政策要“做前、做稳、做实”

2019年,全国各地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改革更是走在全国前列。

“对企业来说,千个文件万个会议不如一个具体措施落地。”广州市政协常委曹志伟表示,营商环境改善要更大更有力度的改革,需要更具体可行的措施。

广州天河区民企商会会长姚永达也认为,民营企业商会应该起到平台、桥梁的作用,不仅要及时传达政府的政策,也要让政府倾听到企业的声音:“要有真正的主管部门,来长期负责政企沟通机制方面的工作,政府需要听到企业真实的声音和需求。”

一窗式政务服务改革专家、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客座教授刘允强则提出六字建议:做前、做稳、做实。“只有一件一件事情做,一步一步走才能搞好大湾区的建设。”

广州要始终保持危机感

谈及政务服务流程,刘允强肯定了广东政务服务改革的成果:“近几年广东改革推进的力度还是非常大的,广州是政务服务‘一窗式’改革的发源地,政务服务网办能力走在了全国前列。”

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为例,作为广州市企业满意度排名第一的区域,在今年双十一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获得了联合国总部颁发的“2019年度全球杰出投资大奖”。始终坚持先行先试,将政府的“政策最后一公里”落实到位。

政府政策稳定,企业信心十足。广州开发区行政服务管理中心主任单宁伟介绍,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在政务服务中心开设了全省首个政策兑现窗口,企业通过互联网、政务公众号等,不仅可以精准查询政策,还可以了解目前其享受的政策走到了哪一个环节、遇到什么问题:“我们改革初期也主要靠一些减材料、减时间举措推动优化营商环境,但改革进行到一定程度时,这种做法很难维持,其实企业非常看重政府的政策是否稳定,这也是企业选择在一个地方落地生根的重要因素。”

但刘允强也提出,全国其他地区也从“追兵”变成“标兵”,所以广州一定要保持危机感:“我们目前的改革主要有三点,一是创新改革受理流程,二是优化行政审批环节,三是完善政务服务体系。总之,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满意是标准。”

11城融合要路、财、政全通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粤港澳三地11个城市融为一体,比打破部门间壁垒更重要的是魄力。

广州市社科院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柳立子提出,至少可以从两个维度去考虑大湾区融合:一是统一标准,二是联合监管。她强调,建立标准时要淘汰以往的标准;联合监管的作用是解决审批后续的风险。“审批流程简化了,省出的人力应该用于强化监管,让好的企业有好的氛围,一些违法、不好的企业要淘汰出局”。

单宁伟则建议,大湾区接下来发展一定要做到路通、财通、政务通的“全通”。对此,曹志伟也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首先要做到硬件软件的互联互通,硬件层面就是交通,软件层面是指信息互通的平台,“广东打造了‘粤省事’‘粤商通’平台,那能否打造一个‘湾区省事’‘湾区商通’的平台呢?”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院长尹涛在研讨会最后总结道,各位与会专家的对话为更好地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多元视角:“下一步,广州市社科院将会持续跟踪并提升对营商环境的研究,具体包括,如何从企业资源获取从企业绩效视角、构建以企业获得感为主体的营销环境评估体系;如何构建可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的具体措施,包括明晰政府、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营造一致性、公平性的法律和制度环境,确保政策的稳定性、持续性和精确性以及如何形成相对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服务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