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一條魚何以遊向15省 探尋“千島湖模式”全國推廣背後

一條魚何以遊向15省 探尋“千島湖模式”全國推廣背後

巨網捕魚的壯觀景象 浙江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汪敏 攝

臨近年末,淳安縣千島湖發展集團總經理何光喜格外忙碌。上午接待黑龍江龍鳳湖的考察團,下午馬不停蹄趕到安徽省淮南市,簽署與淮南高塘湖全方位合作的協議,這也是千島湖繼與江西陽明湖、湖北富水湖、新疆賽里木湖等全方位合作後,“正式聯姻”的第6個湖泊。

過去一年,連軸轉出差是何光喜的工作常態,但他樂在其中。根源就在於,這條從千島湖573平方公里碧水裡游出的“魚”,已衍生出一種可複製可推廣的“千島湖模式”,幫助全國各地越來越多水庫湖泊走上綠色發展的新路子。目前,千島湖已與15個省的20多個湖泊建立了聯繫合作。

一條“魚”何以一躍而起,扎入五湖四海?近日,記者前往千島湖一探究竟。

理念昇華

保護魚就是保護水

初冬的千島湖分外冷豔,不過東南湖區的一個角落卻很是熱鬧。隨著一陣“嘿唑、嘿唑……”的號子聲,20多位千島湖捕撈隊隊員收攏起一張百餘米長的漁網,成群的鰱鱅魚受到驚嚇,爭相跳出水面,圍觀的遊客不時掏出手機抓拍,隊長葉志清清了清嗓門喊著:“大家再加把勁,這一網少說有10萬斤!”

一網打10萬斤魚,大部分捕撈隊員並不驚訝,從業33年的葉志清卻深感不易。他清晰記得,20年前一網最多能打5萬斤,1998年還出現過斷崖式下滑:“當時全年只打到70萬斤魚,而上一年還是300多萬斤。”除了魚變少了,葉志清還發現一個奇怪現象:千島湖水面漂浮著一層藍綠色藻類。

第二年,葉志清又看到同樣的景象。經過淳安環保部門專業檢測,確認這是水體富營養化導致的“水華”。“千島湖連續兩年季節性‘水華’,讓喝慣好水的淳安人接受不了,常有人跑到縣環保局投訴。”時至今日,想起當時的情勢,擔任過6年縣環保局局長的陳慶蘇嘆了口氣:“人人都很關心,但又不知道問題出在哪?”

當時的淳安,已清退完汙染排放高的工業企業,為什麼水質突然變差?“水華”發生後,淳安在全縣開展了一次思想大討論,陳慶蘇專門帶隊去武漢東湖和昆明滇池考察。“兩大湖泊用鰱鱅魚治理‘水華’的經驗,給了我們許多啟示,我們猜測吃藻類和浮游生物的鰱鱅魚變少,是導致‘水華’出現的重要原因。”這個猜測得到了上海海洋大學專家的證實。

新安江水電站蓄水後,千島湖盛產鰱鱅魚等114種魚,但在上世紀90年代,千島湖的魚賣不出好價錢,淳安百姓選擇引入利潤更高的鱸魚和鱖魚。64歲的餘湖南從事多年網箱養殖,他告訴記者,這些外來魚種以小魚為食,為了節省飼養成本,大家就用千島湖的小魚投餌。“一到晚上,千島湖邊都是一盞盞誘捕小魚的燈。”

1999年8月,千島湖發展集團在暴發藍藻的湖區進行了一場圍湖禁捕的試驗。3年後,自由生長的鰱鱅魚不負眾望,所圍區域的水質指標得到改善,總氮、總磷和葉綠素含量逐年降低。“鰱鱅魚以藻類和浮游生物為食,它每增長1千克,大約可消耗40千克藻類。”從事多年水域研究的上海海洋大學教授劉其根說。

突破口終於找到了。同一年,淳安縣召開保護水資源千人大會,出臺《千島湖漁業資源保護管理辦法》,保護漁業資源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出現。更重要的是,經歷兩次“水華”事件,“保護魚就是保護水”的理念開始深入人心。

數據顯示,淳安向全國市場提供的鰱鱅魚數量,從2000年的220噸穩步增至2019年的4000多噸。

一条鱼何以游向15省 探寻“千岛湖模式”全国推广背后

魚的元素已融入淳安鄉村建設 浙江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姜曉勇 攝

產業升值

綜合效益“躍上龍門”

魚的數量大大增加了,但怎樣讓這條魚能夠在效益上“躍上龍門”?讓百姓從一湖秀水中受益,成為淳安發力的新方向。

如今,幾乎每個淳安人都能說出一些千島湖“魚躍龍門”的故事,界首鄉鰲山村憶山居民宿經營戶文聖梅就是其中一個。

“小時候,千島湖魚頭是餵豬的,走親訪友萬萬不能送。”文聖梅笑著說,3年前,看到家鄉打造魚文化主題村落,在外闖蕩大半輩子的她毅然回村,將自家老房子改造成精品民宿。而今,一個5斤重魚頭就賣200元,每個來鰲山村的遊客,不僅能吃上正宗的千島湖魚頭,還能在體驗基地感受打漁的快樂。

“今年營業額突破了40萬元,餐飲佔四分之一,圍繞這條魚做文章就對了!” 文聖梅高興地說。在她眼裡,鰲山村從不起眼的小漁村,變成網紅的3A級景區,正是千島湖魚的品牌化,撬動了產業鏈的拓展。

相比較文聖梅,千島湖發展集團董事長汪建敏更清楚這條魚的升值之路。千島湖發生“水華”那兩年,負責經營千島湖的淳安縣屬國企“新安江開發總公司”發展陷入困境,後來引入中國林業集團組建千島湖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調來懂市場的縣農業局局長汪建敏擔任一把手。

在那段煎熬的日子,每天晚上,汪建敏都會帶著班子成員在南山開發區的大道散步,看著農夫山泉水廠門口來來往往的貨車,他尋思著:一瓶千島湖水都能有如此大的市場,千島湖的魚為什麼不行?

逆境“求生”的倒逼下,汪建敏發起一場長達10年的品牌創建工作。“第一步就是改變以前賣凍魚的傳統路徑。”

為了使捕撈不對魚造成損傷,工人們發明了一種新式武器——沉浮式活水運漁船,通過調整進排水結構,使魚在起網後能徑直遊進船艙。

與此同時,為了提高千島湖魚的附加值,汪建敏帶著團隊又推出一系列品牌化戰略舉措:註冊“淳”牌商標;用“千島湖”申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認證;向國家環保總局有機食品認證中心申請活魚有機認證……

千島湖魚的價格隨之翻了數番,來千島湖吃魚頭成為一種時尚,不少魚文化衍生品也開始出現。2006年,汪建敏與日韓等國漁業同行交流時聽到“魚拓”(用魚進行繪畫的技法和藝術)這個新詞,“回來後,我們就創辦了國內首個魚拓社,一捕到稀罕的魚便進行創作。”汪建敏說。

漣漪漸起,魚拓藝術從淳安走向國外,單幅價格低則幾千元,高則數萬元,並延伸到服裝、書籍、文創產品等方面,相關作品被淳安多次當作禮品送給國際友好城市。為了全面展示魚文化,2015年,千島湖發展集團還創建“千島湖魚博館”,這是省內首家專業魚文化博物館,藏有千島湖全部114種魚類的標本。

一条鱼何以游向15省 探寻“千岛湖模式”全国推广背后

“千島湖鱖魚王”魚拓作品 浙江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汪敏 攝

探索升級

“千島湖模式”增活力

經過20年探索完善,“千島湖模式”漸漸清晰:以魚為基礎,淳安形成了“養殖、管護、捕撈、烹飪、旅遊、文創”於一體的完整產業鏈。這一模式的名聲也越來越大,千島湖漸漸成為國內許多大中型湖泊水庫學習的對象。

“師傅,為了冬天捕撈少傷魚,我們需添置3000米長的漁網,向您諮詢一下漁網規格。”晚上9時,千島湖發展集團水科所所長王金朋的手機彈出一條微信消息,發來信息的,是江西省崇義縣陽明湖漁業分公司副經理陳倫芳。王金朋略一沉吟後回覆:建議刺網高度在16米左右。

每隔兩三天,王金朋都會收到陳倫芳“請教”的微信,全程指導對方巨網捕魚的每個細節。如此高頻率的互動,源自去年7月,千島湖發展集團和崇義縣章源控股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後者出資100萬元購買“千島湖模式”整套經驗。“在國內湖泊水庫中,‘千島湖模式’是超前的,它走過的路,陽明湖正在走。”陳倫芳說。

陽明湖是贛州市中心城區備用水源地,其中有3.8萬畝水域面積位於崇義縣。2017年,網箱養魚經過全面整治後,湖面水質大大改善。“但如何從長遠角度解決好保護與發展的問題,大家心裡都沒譜。”陳倫芳告訴記者,與千島湖牽手後,漁業資源成為兩大湖泊合作的首要領域,陽明湖向千島湖派出兩批20多人駐點學習,千島湖發展集團也多次派出技術骨幹現場教學。

經過1年磨合,陳倫芳明顯感受到陽明湖的變化。“以前1個月捕不到兩萬斤,現在使用千島湖‘攔、趕、刺、張’的捕魚專利,半個月就能捕近10萬斤,更重要的是,技術人員還學會監測環保數據,定期用增殖放流調節水質。”陳倫芳笑著說,和產自千島湖的魚一樣,陽明湖的魚也通過有機產品認證,過年前陽明湖將開出第一家生態魚館,魚博物館也進入籌劃階段。

江西陽明湖的魚賣得越來越緊俏,600公里外的湖北富水湖也因為“千島湖模式”植入,正悄然發生變化。半年前,千島湖發展集團通過技術入股,成立中林富水湖發展公司參與開發富水湖旅遊。12月初,中林富水湖發展公司總經理仇兆勇和同事們定下富水湖的旅遊發展規劃,首次提出要凸顯魚元素。

“富水湖擁有13萬畝水域,我們將投入1050萬元打造一個魚趣樂園,集漁文化展示、漁業觀光、漁業休閒、漁業科普等眾多項目於一體。”仇兆勇說。

從魚種培育到漁政管理,從捕撈生產到銷售烹飪,從文創開發到旅遊規劃……如今,“千島湖模式”已不僅是簡單的投放鰱鱅魚保護水質,而是覆蓋多個方面的漁業產業體系,淳安對於“千島湖模式”的探索仍未止步。

今年以來,淳安相繼推出一系列支持措施,比如設立“中國大水面生態淨水研究中心”,針對“千島湖模式”的產業發展需求,開展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掛牌成立“中林兩山學院”,為人才培養提供渠道;與上海海洋大學、浙江海洋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等高校合作,推動“千島湖模式”學術研究再上新臺階。

站在新的發展起點,淳安提出新目標——“一湖推十湖,十湖帶百湖”。相信不久的將來,越來越多“千島湖”將在全國遍地開花。

【記者手記】

多一點綠色自信

一條魚,之於淳安,究竟有多重要?

幾乎每個接受記者採訪的淳安人,都會思索良久後答覆3個字:“算不出”。

數字上難以量化,但每個來千島湖的遊客,都能直觀感受到這條魚帶來的N種精彩——

有“萬魚躍起、金鱗狂舞”的巨網捕魚,有“人在湖中游、魚在街上走”的千島湖魚街,有名揚天下的千島湖全魚宴,還有國際魚拓製作大賽、龍川灣國際垂釣大賽等漁事節慶……

在淳安人“算不出”的背後,是堅守綠色發展的道路自信,這種自信來自一湖秀水的美麗基因,來自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高效轉換。淳安靠著綠色發展的初心,讓產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鄉村成為城市嚮往的樂土。筆者在採訪中也發現,“千島湖模式”給淳安帶來的影響,已遠超這個行業本身。

這種自信來自可持續發展的高度自律。近年來,淳安人不僅把加快實現綠色發展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更視之為產業崛起之契機。這樣的自覺踐行,不僅來自各級政府,還深深紮根民間。在嚴家村、鰲山村等淳安傳統漁村,村民建起漁文化展示館,連老一輩漁民都唱起漁歌開起民宿,積極謀求漁旅融合的轉型。

這種自信來自推進綠色發展的長遠決心。吃生態飯,走綠色路,不能閉門造車。不久前,淳安專門召開首屆千島湖論壇,“新時代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成為主題,一大批國內外綠色發展領域的頂尖專家、權威學者雲集千島湖,為淳安綠色發展把脈問診。建設特別生態功能區的目標,讓如今的淳安正昂首闊步,對標綠色發展的全國優秀樣本,尋找開啟“兩山”之門的“淳安鑰匙”。

魚的故事仍在繼續。在美麗浙江建設的新徵途上,這樣的綠色探索不妨再深一點,這樣的綠色自信也不妨再多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