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其實,你的大腦運轉速度和愛因斯坦的是沒有區別的

我們知道,人的思維速度非常快,大腦內部的信號是靠生物電流傳播的,速度可以達到每秒30萬公里,所有人都完全一樣,生物電流不會因為你是天才或者不是天才而改變傳送速度。愛因斯坦的大腦電流速度不會超光速,你的大腦電流速度也不會只有每秒20萬公里。請務必記住:你的大腦運轉速度和愛因斯坦的速度完全一樣。

所以說,所謂的聰明人和不夠聰明的人,他們在思維能力上的區別並不是誰的大腦“運轉更快”,而關鍵在於思維的方式要對路,在於誰的大腦“運轉更正確”。具體到我們的學習中,學習能力和解題能力的強弱,也不在於誰的大腦天生就比別人“慢”,而關鍵在於是否“正確”。因此,對於一個頭腦聰明的人而言,“思維快捷”只是表面現象,“思路清楚”才是根本。

我們小學做數學題的時候就知道一個簡單的公式:時間=距離/速度。既然大家的思考速度都是一樣的,要比誰能更快更好的達到目標,成為一個優秀的學習者,就必須找到正確的道路,走出最短的距離。

一條正確的道路應該包括三個部分:正確的起點、正確的過程和正確的終點。如果我們在學習和解題的時候不能採用正確的思維方式,就會面臨如下的問題:

第一,輸在起點:面對問題不知道從何下手。

我經常聽見很多學習成績不好的同學向我抱怨說:“哎呀,我一看見題目就犯暈”、“我一看見課本就犯暈”、“我一想到數學就頭痛”等。不管是犯暈還是頭痛,其實都是思維混亂的表現。比如有人看到前面那道物理題目,就會一頭霧水:天哪,老師從來沒有告訴過我用槍打水瓶會有什麼後果,我怎麼會知道?我只玩過玩具槍——最後只能依靠猜測來胡亂蒙一個。而思維正確的人則會知道分析題目中的關鍵詞,開始進一步思考。

第二,輸在過程:知識點越多,思路越混亂。

很多人都玩過一種叫“俄羅斯方塊”的小遊戲,如果能夠把各種各樣的俄羅斯方塊按照形狀互補地堆砌起來,就可以不停地玩下去,賺個幾十萬分。但如果只是胡亂擺放,那麼只需要十幾個方塊就可以把屏幕填滿,遊戲也就很快結束了。

我們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需要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如果能夠有效的梳理,人就越學越聰明、越來越淵博,越是綜合性的大考,他的成績就越能和普通同學拉開差距;如果只是像一堆亂七八糟的俄羅斯方塊一樣堆在我們腦子裡,大腦很快就會被填滿,學習就會越來越痛苦。

所以有不少人小時候學習挺好,顯得挺聰明的,但是隨著年級越來越高,知識越來越多,他就無法應付,學了後面忘了前面,複習前面又忘了後面,成績越來越差;有的人平時學習不錯,做一些課後習題也感覺還行,但是一旦遇到把很多知識點串起來考的題目,遇到綜合性的大考試,成績就一落千丈。這樣一些現象,都是不正確的思維模式所造成的。

第三,輸在終點:無法利用已經知道的知識推出清楚正確的結論。

很多人在學習過程中有這樣的感覺:相關的知識全都學過、全都知道,但就是不會做題,平時看書聽課自我感覺良好,一上考場就一塌糊塗。原因很簡單:他不知道怎樣才能把學過的知識有效地組織起來,用現成的知識來解決新的問題。

還有的人能夠找到正確答案,卻不知道怎麼表述。常常有人在某一次考試結束以後,和同學們對題,發現自己答案全對,試卷一發下來就傻眼了:基本上全錯。原因也很簡單:理科的題目,他答案正確,過程亂七八糟,沒人知道他怎麼算出來的;文科的題目,他覺得他說的就是標準答案的意思,但判卷老師卻看不出來他有這個意思。一言以蔽之:思維混亂,不知所云。

講到這裡,我想大家已經可以理解為什麼思路清楚對一個人如此重要,因為它直接決定著一個人智商的高低,也對我們能否有效的學習和解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聰明的大腦,必定是一個思路清晰的大腦,反之亦然。

如果我們在學習中遇到了前面提出的各種問題,對自己目前的學習效率和解題速度很不滿意,總覺得自己不夠聰明,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毫無疑問,我們需要努力改變錯誤的思維模式,學習正確的思維模式,讓自己成為一個思路清楚、頭腦靈活的優秀學習者。現在,就讓我們立刻行動起來吧!

小結:
1、你的大腦運轉速度和古今中外任何一個天才都是一樣的,惟一的區別在於思維方式的不同;

2、正確、清楚、高效的思維能力,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高智商”,不過是建立在大腦正常的運轉方式的基礎上。只要我們遵循大腦運轉的規律,就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

3、我們在學習中遇到的很多問題都是錯誤的思維方式造成的,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努力改變現有思維模式,讓自己的思維更加清楚和高效。

其實,你的大腦運轉速度和愛因斯坦的是沒有區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