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話說涇陽:諳於水利的富商——王橋頭一撮毛

王橋的一撮毛

清末到民國時期,陝、甘、青、寧流傳數百年民謠“東劉、西孟、社樹姚,不如王橋一撮毛。”說得就是活躍在當時的涇陽西北鄉劉、孟、姚、於四大商戶。商戶字號遍及青、甘、藏、川、鄂、滇、蘇、浙地,涉及茶、煙、皮、毛、鹽和金融等生意,是那時陝商最為中堅的力量,鼎盛時期都有在外營商“不住他家店,不吃他家飯”的說法。四大商戶財富積累數十千萬,日常生活奢靡,住房宏偉壯觀,在本地流下許多傳說。

話說涇陽:諳於水利的富商——王橋頭一撮毛

涇陽縣社地樹水利會館

話說涇陽:諳於水利的富商——王橋頭一撮毛

涇陽縣安吳鎮吳家戲樓

話說涇陽:諳於水利的富商——王橋頭一撮毛
話說涇陽:諳於水利的富商——王橋頭一撮毛

“東劉”為橋底鎮川劉村劉姓商戶,最有名的是民國時期財東劉義慶,經商於雅安,除煙茶外,僅紡織就稱雄該地,影響遍及川藏;“西孟”為橋底北趙村孟姓財東,縣誌上記載遠在乾隆時期,孟生瑞一次捐資五千兩銀疏浚龍洞渠;“社樹姚”為社樹堡姚家,營商始於明,興於清,對於陝商在商業制度、用人等方面作用巨大。“王橋頭”為民間對於王橋鎮俗稱,“一撮毛”則為東家於榮祖外貌所得綽號。於家世代居住涇陽王橋鎮白渠畔,該商戶興起於清康、乾時期,盛於道光年間。歌謠稱川劉劉家、北趙孟家、王社樹姚家不如王橋街道於家,指的不是商業財富,而是他們在陝、甘、寧等地勞動人民群眾口中的聲望。

於家出名在於慈善事業。關中麥收季節早於甘肅、寧夏將近一月,每年甘肅和寧夏以及陝西西部農民多數要到關中“趕場”當麥客。他們白天干活,晚上歇宿屋簷之下。由於關中氣候特點六月多雨,收麥系龍口奪食,時間緊迫,搶收搶種。麥客最怕遇到雨天,一旦遇雨,就會斷絕生活來源。歷史上于姓商戶在麥收季節,每次大雨天都有舍飯給麥客的傳統,饃饃熱湯卻足以暖人心腸。多年舍飯的慈善行為,讓長期流動做工的麥客在幹活之時、回到本鄉之後對於家廣為宣傳,使於家聲望在關中及甘、寧部分地區廣為流傳。即使到現代,麥客這個名詞由於農業機械化普及消逝多年,每年還有不少受到恩惠的群眾後代到王橋鎮於家大戶廢址頻頻留連。

于姓商戶對一般群眾廣恩惠之外,還從道光年於榮祖開始主持管理清代水利工程——龍洞渠,直到他的兒子於天賜為止,計兩代人長達百年之久。他們多年以來還有賑修水利、散財賑荒等公益行為。由於水利對於當地人民群眾具有普惠性特點,所以於家公益行為不但受到當時官府的表彰,還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口碑。建國前後于姓商戶後來由於子嗣原因,資本雄厚商業資本乏人繼承而漸漸衰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