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在乡村有这样一群人,每年要有10个月吃住在车上,日入100多元


在广阔的乡村大世界里,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出身贫寒,自幼就吃百家饭,常年出没于乡村市井之间。旧社会时被认为是“下等人”,只有贫到不能再贫的子弟们才会从事这个行业,他们就是民间戏曲工作者。

江涛是一家民营戏剧团的管理人员,与20多个兄弟姐妹常年出入乡村。据他介绍,他们剧团演员都是草根,父辈就在一起唱戏,子承父业,到了他们这一辈,又组合在了一起。“唱戏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我们小的时候,在村子里只有非常穷的人家才会把孩子送去唱戏”江涛说。

来自安徽泗县的李师傅今年53岁,没上过一天学,由于小时候家里特别穷,就被父母送去学戏。他与团里所有人一样,没有进过专业学校,都是跟着村子里的唱戏先生或父母学的,没有教本,全靠口传心授。


包括剧团里的乐手们,也基本都是文盲。他们师从民间艺人,学习全靠耳朵听,脑子记,不懂乐理,只能一遍遍听,一遍遍练。但是,令人诧异的是,这个“文盲”剧团的水平却超出了专业剧团,在民间有着良好的口碑。

李师傅还说,在他从艺这几十年里,日子一直过得艰难,民营剧团唱戏就是要饭,以前到村子里唱戏,冬天没地方睡,就钻草垛,只是这几年国家开始重视戏曲以后,搞起了送戏下乡,日子才算好过一点。

笔者发现,这家泗州戏剧团尽管在皖北民营剧团当中属于佼佼者,但团员们的生活却十分艰苦。一辆舞台车被分为两半,一半作为舞台,一半作为后台和生活区。图为一位正在化妆的演员。

每天晚上,大部分成员就在舞台车里铺上垫子席地而睡。个别有条件的,则睡在私家车内。每天早晨所有团员6点就要起床,收拾被褥,洗漱,烧饭,并做好演出前的准备。

尽管室外寒冷,但为了是演出服穿得好看,演员们不得不脱去棉衣,穿上单薄的戏服。团长告诉笔者说:“唱戏是夏天热冬天冷,因为戏服贵,夏天怕被汗浸湿,里面就穿着马夹,冬天为了好看只能脱掉厚衣服”。图为一位正在梳妆的演员。

近年来,送戏下乡被多地文化部门所重视,实行招标制。李师傅所在的这家民营剧团,由于唱功扎实,演出水平突出,成员多,每年可演三四百场,算是同行里面相对较好的了,但却要一年在外呆上10个月左右。可尽管如此,人均收入每天也就一百多元。图为一名化好妆的演员。

送戏下乡是一种流动演出的形式,每天一个村,唱完就要转到下个村庄。因此,演员们过着每天都在“搬家”的流浪生活,常常两三个月都不能回家一次。

近年来,由于娱乐形式的多元化,戏曲所占的娱乐份额越来越少。但好在乡村里还有热爱地方戏的老年人,他们的记忆里戏曲是曾经最好的娱乐,那里面有着抹不掉的美好回忆。

而为乡村老人们撑起回忆的恰是这些热爱戏曲,并为之奉献一生的乡村艺人们。他们虽然没有系统的学习,但凭着老辈人的言传身教,依然可以掌握戏曲要髓。图为观戏的老人。

演员们虽然每天吃着大锅饭,一碗米饭一大盆菜,但是却乐呵的很。用他们的话说,从小苦过来早已习惯,吃饱穿暖,挣够一家老小的开销,就已足矣。然而他们的孩子,却没有再从事戏曲工作的,因为不仅辛苦,而且收入低。

笔者有幸遇见的这家民营泗州戏剧团的团长系泗州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尽管属于行内佼佼者,但生存依旧艰难。当一种文化频临灭绝,维系它的,往往是一群有着情怀的人。尽管政府支持,但地方戏还能走多远,仍然有着太多不定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