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湯唯周迅下神壇,古裝劇造型“梳平”難平?

作者 / 艾木子


2019年末,《慶餘年》、《鶴唳華亭》、《大明風華》、《夢迴大清》四分古裝劇天下。

論劇情曲折,《慶餘年》、《鶴唳華亭》略佔上風;論磅礴氣勢,《大明風華》絕不甘示弱;論話題度,四者均是熱搜榜上的常客。

但就在觀眾痴迷於範閒的機靈詭譎、蕭定權的腹背受敵、朱瞻基的文韜武略以及愛新覺羅·胤祥的深情款款之際,這幾部劇的女性角色——《大明風華》孫若微(湯唯飾)、《慶餘年》長公主(李小冉飾)、《夢迴大清》茗薇(李蘭迪飾),卻接連因造型醜,率先“完成”了劇宣KPI。

湯唯周迅下神壇,古裝劇造型“梳平”難平?


縱觀古裝劇歷史長河,從早期的金庸古龍改編劇到中期的《甄嬛傳》、《楚喬傳》、《琅琊榜》,再到近幾年的《東宮》、《長安十二時辰》等熱門古裝劇,不難看出,造型是決定劇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

道理我們都懂,那為啥近幾年古裝劇服化道還是頻頻以“醜”出圈?

湯唯周迅下神壇,只需一個“張梳平”?

“醜古年年有,今年特別多”。

若要給當下幾部古裝劇的醜造型排序,湯唯恐怕名列前茅。

《大明風華》之前,湯唯的影視化形象大多是一抹清淡的微風,不染鉛華,帶著柔和又清爽的一股傲氣。

而當她成為《大明風華》中的孫若微,束起髮髻,髮飾精緻,表情高貴,緊勒的頭皮下,一張圓臉被襯托出了從未有過的飽滿;男裝束髮之下,與朱亞文同框,雖有俏皮,但難稱之靈動……

湯唯周迅下神壇,古裝劇造型“梳平”難平?

湯唯周迅下神壇,古裝劇造型“梳平”難平?


就連少女時期的散發,也沒能挽救回湯唯的女神形象,尤其鬢角兩邊垂下的髮絲,與頭頂梳平紮緊的髮絲始終無法“相親相愛”,本用來修飾臉型的劉海反倒成為了與整體格格不入的存在。

湯唯周迅下神壇,古裝劇造型“梳平”難平?


至此,想必很多人也能猜到《大明風華》的造型師——將一切“梳平”的張叔平。

畢竟同款劉海,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宸汐緣》、《烈火如歌》等古裝劇裡也曾有過姓名。

事實上,談及古裝造型,張叔平被奉為大師。

曾經的《青蛇》、《東方不敗》、《倩女幽魂》……這些將90年代港式女星的仙氣展露無遺的古裝片,也讓張叔平聲名鵲起,一度成為林青霞的御用造型師。

但近幾年轉戰內地後,張叔平還是“張梳平”,一度讓觀眾傻傻分不清楚。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逼楊冪自己發微博吐槽髮際線的司音造型、《烈火如歌》中髮絲平到反光的迪麗熱巴和周渝民;、《如懿傳》中讓周迅略顯老態的厚貼劉海、再到如今將湯唯面部缺點暴漏無疑的《大明風華》……

湯唯周迅下神壇,古裝劇造型“梳平”難平?


效果顯而易見,單一固定風格下的批量生產,很難讓古裝劇人物真正擁有獨特的神韻。

對造型師來說,審美形成風格化標籤本是好事,但一味的挪用在不同的人身上,也會帶來麻煩。

比如《慶餘年》中同被吐槽造型拉低人物顏值的,還有飾演長公主李雲睿的李小冉。

作為一個時代架空的古裝劇集,在造型上,《慶餘年》其實有著更大的發揮空間。

因此該劇的造型師陳同勳在沿用此前《芸汐傳》“輕古裝”的造型風格上,創造出瞭如同穿著睡袍一般的慵懶慶帝,有著非主流劉海的少年範閒,以及腹黑的羊駝二皇子。

湯唯周迅下神壇,古裝劇造型“梳平”難平?


但同樣的理念到了長公主李雲睿身上,就不是那麼奏效了。紋絲不動的鐵劉海,看起來隨時要與人物分離的假髮套,儘管人物有著近乎瘋癲性格的反派設定,但還是很難讓人接受。

若不是李小冉本身的氣質美,恐怕誰都救不回在觀眾心中被造型抹殺掉的李雲睿。

不過,造型師是一方面,從演員的角度來講,有些演員的確沒有一張古裝臉也是事實。

單以髮型為例,在絕大多數古裝造型中,婚嫁後的女性人物大多需要盤髮髻,露額頭,對於演員臉型、五官的要求極高。而從大的層面上來說,不同朝代審美不同,這也要求古裝劇演員能夠充分的領會背景故事下人物所受到的環境影響,從而利用造型更好的詮釋人物。

以《夢迴大清》為例,李蘭迪在劇中同時展現了古裝和現代兩個裝扮,雖說清朝扮相顯臃腫,但現代裝的李蘭迪依舊靈動可愛。

湯唯周迅下神壇,古裝劇造型“梳平”難平?


小成本劇難支撐,大成本劇難共鳴

要想讓古裝造型既能夠符合歷史架構,又能真正做到賞心悅目,一方面要花費巨大的成本,另一方面也要從文化傳播下功夫,讓觀眾對造型有理解和共鳴。

於正曾在綜藝節目中透露,在拍攝《延禧攻略》時,手工絨花髮飾,一朵價格大概在6000元左右;常用於古代後宮嬪妃頭頂的點翠更是於正從各地收集而來,一支的價格在3000元左右。

湯唯周迅下神壇,古裝劇造型“梳平”難平?


再看服裝,以清朝皇后服裝為例,僅一套便服就可能集合盤金繡、蘇繡、湘秀、粵繡多種繡法,一小塊繡圖的製作可能要花費三天的時間,到整個的服裝製作完成,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這些都是小成本劇集難以消化的開支。

而對於大製作來說,成本不是最大問題,一些罕見的古裝造型如果沒有文化背景傳達,其實也很難得到觀眾的理解。


最典型的要屬去年的《鳳囚凰》,該劇中,關曉彤的“縫紉機”、頂著“拖把”髮髻的齊太妃、髮髻稀奇古怪的各種宮女,至今讓不少觀眾嘖嘖稱奇。

儘管看起來大跌眼鏡,但要真論起出處,《鳳囚凰》的很多造型也可追本溯源,尤其是宮女的造型,在來自於該朝代出土的女說唱陶俑就可見其原型。

對於觀眾來說,相比於更被古裝劇青睞的秦唐明清,南北朝本就是陌生的,而習慣了唐裝漢服、清旗裝的觀眾在看到如此浮誇的造型時,自然一時間難以接受,更別提感受服化道之美了。

總的來說,相比於古裝劇因違背歷史而遭到群嘲的時期,如今的古裝劇在造型上大多能做到符合文化背景。在此基礎上,也期望更多的古裝劇能夠根據演員的人物特點,打造能夠為角色助益的造型,將漫漫歷史長河中的古典文化真正呈現出來。

畢竟隨著觀眾的審美品味提高,即便是湯唯周迅,也沒辦法一直“梳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