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小丑》中,男主亞瑟的笑讓人顫慄,每一次笑的越猛內心哭的越慘

首先,影片闡述的是小丑一直被他人嘲弄欺負,直至得知自己身世後產生報復社會的舉動。他也有良知,也有溫暖的心,像是先前一直悉心照顧母親,自己卻餓的瘦骨嶙峋,像是在公車上逗孩子開心,像是放走了一直對自己好的侏儒同事。但公交車上粗暴回應的孩子母親,給自己危險武器其實是為讓自己丟失飯碗的心機同事,原先很崇拜卻在電視上對自己表演進行嘲笑的莫瑞,一步步逼瘋了他。

《小丑》中,男主亞瑟的笑讓人顫慄,每一次笑的越猛內心哭的越慘


他的舉動是對政府部門的叫囂,在這個貧富差距懸殊的社會,他從沒被善良對待,他連一張底牌也沒有,他選擇不按遊戲規則來玩,他選擇了豁出去,他只希望他的死可以比他人生更值得,用他的方式被世人“看見”。其次,小丑從小的家庭環境就不好,遭受養父養母的虐待,得了很嚴重的心理疾病,也可以說他已經是一個瘋子了。但是母親的妄想症像一層紗布給這所有的一切帶上了偽裝。

《小丑》中,男主亞瑟的笑讓人顫慄,每一次笑的越猛內心哭的越慘


小丑自己也帶上了偽善的面紗,他臆想著和莫瑞互動,臆想著和同樓道的女人成為男女朋友,他已經不正常了,但是卻極力偽裝做一個正常人。和韋恩的交談,以及精神病院的實錘捅破了這層的窗戶紙。殺掉母親只是為了徹底揭開這半掩的虛假的窗戶紙,他渴望做回真正的自己,厭惡這毫無意義的偽裝。他和母親之前的相處模式也是在維繫窗戶紙。

《小丑》中,男主亞瑟的笑讓人顫慄,每一次笑的越猛內心哭的越慘


小丑無法抑制病理性的笑,笑聲怪異,而後停下來的說話聲帶著怯弱與入戲的變音,肢體語言不自然又慣常,充滿羞怯、驚懼、悲傷與扭曲的自我和解。開危險武器殺死三人之後,他的眼神、身體都煥發出某種變異的力量。殺死他人的那一刻,原本的自己也被殺死了。靈魂從爛泥廢土中煥發出新的能量,他嗅到了新鮮的空氣,擁有了有力的心臟,被虐待、被否定、被羞辱的人又活過來了。

《小丑》中,男主亞瑟的笑讓人顫慄,每一次笑的越猛內心哭的越慘


小丑的自我防禦機制終於以另一種變異的形式重新建立,向外釋放出由悲傷扭曲而成的惡意。小丑引發一些人狂歡般的破壞殺戮,是貧富分化下,沒有上升通道的所有下層小丑式的民眾對社會破壞性的示威。假面小丑的狂歡,我不知道如何表達我的驚歎,這個場景太巧妙了。小丑在警車裡被撞,被其他的假面小丑放在警車上,街道亂成一團,都是戴著面具的“小丑們”在破壞這個世界,我的解讀裡,這個情節這些鏡頭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切實發生的,而是導演藝術性的戲劇性的拍出小丑的心理活動,小丑上了電視當場殺了主持人他對著鏡頭大笑。

《小丑》中,男主亞瑟的笑讓人顫慄,每一次笑的越猛內心哭的越慘


然後就開始是小丑的幻想,他想象著不到一秒鐘,報道鋪天蓋地的來了,所有人都知道了他是那個地鐵小丑,他的“支持者”們成指數增長,傾巢而出為他製作動盪,他站在警車上舞蹈,人們終於在擁護他了,為他振臂歡呼為他鼓掌喝彩,甚至還有他的超級支持者為他殺了托馬斯韋恩和他的妻子,但這些我認為都是小丑的想象,托馬斯有可能是他自己殺的,是他幻想分裂出來的另一個他的“支持者”的人格。這一場狂歡,實際上只是存在於小丑的精神世界當中。

《小丑》中,男主亞瑟的笑讓人顫慄,每一次笑的越猛內心哭的越慘

最後,這部電影隱含著西方“以暴制暴”價值觀。假如同樣是邊緣人題材,面對社會異化,東方敘事者的結局傾向於救贖和迴歸,救贖自我,迴歸正常秩序(如家庭);而西方敘事者則更傾向於反抗和撕裂,反抗不公,撕裂原有秩序。這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價值觀的不同。可能很多人會認為西方人更具反抗精神,但在我看來,真正的原因在於東方有著比西方更穩定的社會結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